事件回放:誰還沒借過點錢呢?
林先生和蘇小姐婚后共同打拼,攢了一些錢后決定回老家做生意。
回老家后,兩人開始做二手車買賣。可是采購車輛光靠積蓄肯定不夠,蘇小姐提議先向親朋好友借,賺了再還,但不少親友都和她打馬虎眼,不愿借錢。
這時,朋友王先生建議:如果林先生夫婦借錢時能多付點利息,至少比銀行高,那大家看在利息的份兒上就愿意借了。而且他還表示自己門路廣,只要他倆愿意付點“好處費”,自己愿幫忙聯(lián)絡出借人。
于是,林先生夫婦承諾向出借人按出借款項的金額,每月支付1%至1.5%不等的利息,并向每個出借人出具“借條”憑證。出借人紛至沓來,不僅很快湊足了他們所需的用于生產經營的錢款,而且還有很大富余。于是,他倆決定好好包裝下自己的形象,租豪華的辦公室,多做點廣告,剩下的大筆資金再轉借放放高利貸,賺個利差。就這樣,李先生夫婦對出借人來者不拒,甚至還變著法宣稱自己善于投資理財,可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王先生也幫忙穿針引線,從中賺取了可觀的好處費。
可是,林先生和蘇小姐因經營不善,加上生意上被人詐騙了一把,公司出現(xiàn)嚴重虧損,大量出借人的資金,別說利息,本金都還不了,最后只好遠走高飛躲債。這些出借人合起來一商量,決定到公安局去報案。最后,公安將躲債的林先生夫婦和穿針引線的王先生一起抓獲歸案。
各方意見:
林先生夫婦:我們和出借人只是借貸關系,并非是存心詐騙,自己和出借人的每一筆借款,都有借條,而借入的資金,部分用于經營業(yè)務,其余部分則是轉貸,并未用于個人揮霍,最終無法全部償還,也非自己的過錯。
公安和檢察院:林先生夫婦的行為是以無法實現(xiàn)的高回報率向公眾許諾以達到聚集資金的目的,且其資金并沒有完全用于生產經營,使得能否及時支付本金和利息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已經觸犯了我國的刑法。
律師意見: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說,你如果還不上錢,我就去告你詐騙;我們也??吹?,同樣是借款,有的人還不上只是勒緊褲帶過日子而已,而有的人卻進了監(jiān)獄。其實,根據(jù)借錢的目的,錢還不上的原因,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些承擔的是民事責任,有些承擔的就是刑事責任了。也就是說,借貸行為,隨時有可能演變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甚至是集資詐騙行為,那么這幾種行為具體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不妨用表格的形式來分析下。
最后,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林先生夫婦違反國家金融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向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數(shù)額巨大,且仍有較大金額未歸還被害人,王先生明知林先生夫婦向不特定的人非法吸收存款,還幫助并經手了其中的部分錢款,導致被害人受到較大損失,三人均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都應當受到刑事處罰。
通過以上案例,本律師覺得,林先生夫婦罪有應得,廣大的讀者應該都能理解,而王先生為林先生夫婦穿針引線,收取傭金的行為,最終也構成犯罪,可能是大家意料不到的。對此,要引以為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