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振/文
上葉古村訪高廟
·邵寶振/文
高廟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潛口鎮(zhèn)上葉村后,豐山南坡,海拔500米處。豐山屬于靈金山的西分支,處于潨水之陽,“俗傳謂積雪可驗豐稔,或又云山體豐厚,故名”。高廟為“高禖之廟”的簡稱,“禖,祭也。從示,某聲。祈子之祭也”。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在上巳節(jié)(農(nóng)歷三月三),通過祭高禖、祓禊(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zāi)避邪,祈求生育。可見,“高禖”源自遠古的生殖崇拜。只是出于中原的這一節(jié)日,在徽州則演變?yōu)?“二月二”的祭祀活動了。
從東山村至上葉古村路程7里,有曲曲折折的登山小道,有水泥道路直通上葉。山路十八彎,汽車盤旋而上,見兩側(cè)青松翠蓋,修篁勁挺,溪流潺潺,清霧飄渺,宛若進入仙境一般。在村口,兩顆郁郁蔥蔥粗大的古銀杏樹映入眼簾;有山泉汩汩而下,泠泠有聲;左側(cè)是一條較為平緩的山道,上有翠竹掩映;右側(cè)是較為陡峭的石板路,直通緩坡上的民居。
沿著山坡而上,逐級開辟著梯田、水塘、旱地等,還有夾雜其中的古民居。這里原來居住著50多戶、200余位村民,2011年 “移民下山工程”后,原居民大部分遷往山下的東山村。如今數(shù)十幢民居都已被拆除,老屋基上長滿了荒草,還剩下幾戶舍不得故土的老人在堅守。村子顯得很寂靜,偶爾傳來幾聲犬吠。由于缺乏維護,石板路時隱時現(xiàn)。走過一段橫路,與左側(cè)山谷延伸上來的石板路相接,這應(yīng)該是前往高廟的古道了。兩側(cè)長滿了各種青翠的樹木、竹林,杜鵑花兀自燦爛著,時有蜥蜴慌張地逃過。山風(fēng)徐來,遠處啼鳥聲聲。許楚在《石雨田舍記》有載:“自葉村北度雙板橋,入源口,長松扶谷,磊澗而上,瘦石縱橫,危峰冠日,層折經(jīng)二石亭。度五里許,穿老柏十余章,望徑而陟,聽泠泠泉響,如出甕中。至則叢木翳護,茆茨半伸,石雨草堂在矣?!?/p>
石亭早已無存,一路散見著各種殘磚破瓦以及青花瓷片。在竹林中穿行,村民述說著高廟的靈異事件:前幾年,廟旁一顆千年古樟倒下,有村民撿了一段回家,家人總是磕磕碰碰不順利,直到來廟里燒香還愿后才消停。以后村人再也無人敢碰廟里及周圍的一草一木。走上約300米的路程,見一建筑隱在濃蔭之中,廟宇已傾圮,磚瓦及各種木構(gòu)件雜亂地堆擠在老屋基上,只有正面西側(cè)及側(cè)面西側(cè)的一堵危墻還在風(fēng)雨中嘆息。一進天井里的雜木已有碗口粗,雷竹已在舊屋基上繁衍它的子孫。高廟跟許多徽州的古跡一樣逐漸堙沒在歷史的風(fēng)塵里。
傳說,廟宇始建于唐代,后歷代重修。開間12米,進深20米,三間兩進,磚木結(jié)構(gòu)。有粗大圓柱28根,廟左原有灶房、寢室等建筑。廟內(nèi)供奉敕封昭濟廣惠威靈顯應(yīng)侯王,稱為老大帝;敕封善濟顯惠廣佑昭應(yīng)侯王,稱為胡大帝;還有張巡、許遠二將軍,判官小鬼、汪公大帝及九子,以及關(guān)公、大圣、五福、財神、谷神、送子娘娘,加上田夫人、柳夫人等大小木雕神像102尊。原有“高山仰止”“昭回于天”木匾額各一塊。在一座廟里供奉各路神仙及勛烈,也不管他們樂不樂意,在徽州的廟宇中可能也是絕不僅有的吧!
廟前的小平坦上還有一塊門額,盡管長滿了青苔,但上面的文字還隱約可辨,上刻“敕封威靈高廟”五個大字,字體古樸蒼勁。上首陰刻 “原明萬歷已亥年冬月義興社方立”,落款為“大清乾隆辛卯季秋萬文支仲重立”;廟堂后進西側(cè)的墻壁上鑲嵌著兩塊茶園石碑刻,分別為“福緣善慶碑”“六社捐輸碑記”,上面刻著捐輸銀兩及實物的善士芳名,慨然捐贈的不僅來自徽州一府六縣,還有江西等省外人士,落款為“大清同治八年嘉平月谷旦”。從遺存所提供的信息來看,高廟至少修建于萬歷已亥年(1575),乾隆辛卯年(1771)及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先后重建。前后歷經(jīng)440年。六社即眾義、義興、山泉、深洪、靈峰、靈富,由豐山周圍18個小山村組成。可見,高廟得到周邊村民的一致愛護。從碑記上看,廟里還置有廟產(chǎn),收入作為日常維護之用。
在廟宇附近的竹園中,巧遇原來住在廟里的大娘,她說,40年前她是在廟里的廂房中結(jié)婚的,那時,菩薩之類的塑像已經(jīng)毀于“破四舊”之中。廟宇只是近些年她們搬遷之后,無人看管維護才倒塌了。許是剛過“二月二”,廟中香火似乎還很旺,前廳地面上有新燒的香紙及燃放的鞭炮,在荒蕪之中還透著人間的煙火味。
高廟的東側(cè)有高廟泉,其泉“沸石礎(chǔ)下,分沙漏石,坎如半甕,炊茶釀秫,別具幽妍”。高廟泉被許楚譽為歙縣四泉之一,作詩吟詠:“屢到攜鐺試雨泉,科斗藉草啜清妍。幾家村戶原無井,漉米燒蔬亦可憐?!爆F(xiàn)有一土坎圍合,四周蒼松如蓋,可惜泉水已被沙石填塞,荒草萋萋,清澈的泉水已了無蹤跡。
高廟的西側(cè)約行半里,即為許楚的石雨草堂。許楚(1605—1676),字芳城,號小江,別號青巖,潭渡后許(今后滸)人。明天啟七年(1627),于南京鐘山得青巖硯,遂以青巖為別號。崇禎十五年(1642)后,因避戰(zhàn)亂遷至歙縣靈金山支峰豐山高廟西側(cè),建石雨草堂而居。“草堂木留皮節(jié),壁省堊飾,借山為閣,不梯而登。編籬作垣,雜蒔花藥,芳馨時扇,鮮辨厥名?!痹S楚從山中尋得“懶云、芝母”二石,一臥一立,通體丈余,石色黑里透紅,肌理細膩。許楚在山中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與老農(nóng)樵叟,狎而忘返;道客幽僧,苦吟送日。旋放巖泉,聚葉燒茗。”雖然粗茶淡飯,而有傲然自足之意。先后寫下了“鳥聲常在硯,山腳半埋云。”“長日白云狎,破屋青山補?!薄芭恃仑摶\尋奇藥,踞榻揮弦送遠鴻?!钡仍娋?。許楚所作名篇《新安江賦》,沉博絕麗,新城(今山東桓臺縣)王士禎贊嘆:“三百年來無此作矣!”并贈詩“一賦曾高六代名,無人不識許芳城?!痹S楚著述甚豐,僅存《青巖集》傳世。
晚清時期,唐模許承堯曾寄居高廟,苦攻詩書,光緒三十年(1904)高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次年農(nóng)歷二月二日,許承堯與家人抬著“昭回于天”的匾額,系著大紅綢,擔(dān)著三牲,敲鑼打鼓,鳴放鞭炮,一路浩浩蕩蕩來高廟還愿,一時引得十里八鄉(xiāng)的俊男靚女成群結(jié)隊地前來觀看。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日,周邊村落嬉高廟、尋蘭花、賞杜鵑,盛極一時,至今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