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
抗戰(zhàn)八年,我在昆明消磨了前三年。第四年來到福建,在南平、沙縣、永安、長汀一帶耽了五年,這些地方及附近的山水,都曾有過我的游蹤。在昆明的時候,所謂游山,總是到太華寺、華亭寺、筇竹寺去看看,所謂玩水,總不外滇池泛舟、安寧溫泉洗澡。到路南去看了一下石林,覺得蘇州天平山的“萬笏朝天”,真是空頭的浮夸。大理的“風花雪月”我無緣欣賞,非常遺憾。
到福建以后,照樣游山玩水,但境界不同了。一般旅游者的游山玩水,其實都是瞻仰名勝古跡,游玩的對象并不是山水。我在昆明的游蹤,也非例外。在福建,除了武夷之外,我的游蹤所至,都不是什么名勝,因而我在福建的游山玩水,別是一種境界。我領會到,真會游山的人,最好不要去游名山。所謂名山,都是經(jīng)營布置過的。山路平坦,汽車可以直達山頂。危險處都有安全設備,隨處有供你休息的木椅石凳。旅游家花三十分鐘就可以到處去兜一轉,照幾個相,興致勃勃地下山來,自以為已經(jīng)游過某某山了。我決不參加這樣的游山組織。我要游無名之山。永安、長汀一帶,沒有名山勝跡,都是平凡的山嶺,從來不見有成群結隊“朝山進香”式的游客。山里永遠是長林豐草,除了打柴采茶的山農(nóng)以外,不見人跡,除了鳥鳴蟬噪,風動泉流以外,不聞聲息。我就喜歡在晴和的日子,獨自一人,拖一支竹杖,到這些山里去散步。
要游無名之山,首先要學會走山路。山路有兩種:一種是看得清的。一線蜿蜒,不生草木處,就是路。這種路,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通的路,一種是不通的路。通的路是翻山越嶺,引導你往別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去的,這是山里的官塘大路。不通的路是砍柴的樵夫,采茶的姑娘走成的,它們往往只有一段,有時也可能很長,你如果走上這種路,行行重行行,轉過一片山崖,就忽然不見前路了。到這里,你好比走進了死胡同,只得轉身退回。我在武夷山里,由于沒有取得經(jīng)驗,屢次誤走了采茶路。我的《武夷紀游詩》有兩句道:“誤入龍窠采茶路,一溪橫絕未施橋。”這可以說是我的一段游山備忘錄。
另一種山路,其實還沒有成為路,只是在叢林密箐中間,仿佛有那么一條通道,也許是野獸走過的,也許是熟悉山勢的人偶爾穿越的捷徑。這種山路當然較為難走,有時要手足并用,但它會使你得到意外的樂趣。例如,發(fā)現(xiàn)一座毀棄的山神廟,或者走到一個隱蔽的山洞口,萬一遇到這種情況,你還是趕緊悄悄地退回為妙。
不管走什么路,目的都不是走路,而是游山。既是為了游山,則什么路都可以走,我并不預定要走到什么地方去,長的路、短的路、通的路、不通的路,反正都一樣可走。走就是游,所以不應該一股勁地走去,應該走走停停,張張望望,坐坐歇歇。許多人游山,都把山頂或山中一些名勝古跡作為走的目標。走到那些地方,他們才開始了游,在走向那些地方去的路上,他們以為是走路,還沒有游山呢。黃山天都峰,華山蒼龍脊,都是險峻的山路,走那些路的人,全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惟恐“一失足成千古恨”,當此之時,誰也沒有游山的心情,甚至沒有走路的心情。韓愈登上華山絕頂,驚悸痛哭,無法下山。你想他當時的心情,離游山的趣味多遠!所以我還要補充說,游山者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登山隊員。
我在福建的時候,就經(jīng)常在平凡的山里隨意閑走,認識各種樹木,聽聽各種鳥鳴,找?guī)讉€不知名的昆蟲玩玩,鷓鴣和“山梁之雉”經(jīng)常在我前面飛起,有時也碰到蛇,就用手杖或石塊把它趕走。如果走到一座土地堂或山神廟里,就在供桌上拿起一副杯,卜個流年。一路走去,經(jīng)常會碰到砍柴的、伐木的、掘毛筍的、采茶或采藥的山農(nóng)。本來可以和他們談談,無奈言語不通,只好彼此點頭微笑,這就互相表達了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