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隆 吳穎雯
造橋,村落的百年大計
在我們所尋訪的木拱廊橋中,除了小部分位于城關以外,大部分木拱橋都位于交通極難抵達的深山之間。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造橋對于深山中的村落的意義:往短期看,造橋意味著疏導交通,改善民生;而在長遠看來,造橋意味著一座村莊、一個家族能否子孫綿延,薪火相傳。
在古代,村莊開始決定建造木拱廊橋是一件大事,因為造橋造價高昂,費時費工,一個村落往往只會修建一座橋。這時候就需要有人站出來帶頭號召村民,這個人就是“董事”,一般是村落里德高望重、說話能夠服眾的人物。董事承擔著建橋籌款、備料、聘請工匠,以及解決建橋過程中所遇到的林林總總的困難。而村民們基本按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有錢的多捐些,沒錢的也可以“捐工”??梢詭兔Ω梢惶斓幕畹遣活I工資,這就叫做捐了“一個工”。在廊橋的大梁或是橋邊的石碑上,能看到捐款的明細。
對于村民們來說,捐資修橋不僅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更是農村中祈福積德報恩的善舉。在現(xiàn)代重新修建的木拱廊橋,雖然已經不再具備必要的交通功能,但是對于村人來說,它依然代表著村落重要的精神象征。對于他們而言,一座木拱廊橋就好像一座村落的精神圖騰,代表著村人曾經開拓進取的精神。
主墨師傅,廊橋的另一個名字
主墨師傅,幾乎就是一座木拱廊橋的象征。即便是到了現(xiàn)在,我們造訪一座木拱橋的時候,常常會徑直走到廊橋的當心間,抬頭尋找刻在大梁之上的主墨師傅的名字。
傳統(tǒng)建筑的設計師,稱作“繩墨”或“主墨師傅”。所謂“繩墨”,是大木師傅手中墨斗的具像,“主墨”的意思,就是墨線的制定者。在古代,主墨師傅掌握著木拱廊橋的工藝秘密,而木拱廊橋的技術要領,就在于編木結構中結構構件的尺寸,節(jié)苗有多長,拱架什么角度,牛頭怎么做,都由這位主墨師傅進行設計,規(guī)定一切尺度做法。形式穩(wěn)定的廊屋,主墨師傅大概只需繪制一張地平圖,規(guī)定各柱間距。其他的師傅們便依這圖,根據(jù)各柱直徑計算梁枋的長度,依照一貫的經驗行事,早已形成足夠的自主與行業(yè)默契。
村落中建橋一般按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如果不能捐錢,也可以到工地上幫忙,以捐工的形式代替。
祭河動工儀式,要準備一桌宴席,其中的三牲作為貢品。
由于建造木拱廊橋獨特的技術要領,除了至親,造橋技術絕不外傳。即便是到了現(xiàn)在,雖然現(xiàn)代技術早已超越了匠人的算法,但是匠人們依然對自己造橋的技術守口如瓶,因為不同的家族、派系之間,造橋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目前閩浙兩省主要的造橋世家,以屏南縣黃氏、忠洋韋氏,周寧縣秀坑張氏,壽寧縣小東徐鄭世家為代表。當一個師傅的名字以主墨的名義被記載在大梁之上時,廊橋就不僅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手藝,而是事關家族的名聲與尊嚴了。
拿生命去博的行當
對于造橋師傅們來說,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實現(xiàn)并不是木拱橋建造中的唯一難點。
在采訪過程中,在驚嘆于木拱廊橋鑲嵌于青山綠水之間時,我們或許忘了在沒有腳手架的古代,匠人們是如何將大橋立于高崖深澗之上的?交通越偏僻的地方,就意味著自然條件越險惡,橋身至水面的高度差動輒二三十米,傳統(tǒng)匠人們是如何駕起這凌空飛虹的?面對這種地理環(huán)境及節(jié)約木材的考慮,一種巧妙高效的“水柱架”是造橋匠人的解決之道,這種簡易的腳手架,讓造橋師傅能夠固定最初的節(jié)苗,也提供了匠人們上下來往的作用。
隆重的上梁儀式。
早年間,師傅們就像武林高手一般,在幾十米高的橋面上來去幾乎是家常便飯,但盡管技藝高超,仍然不時有事故發(fā)生,直至現(xiàn)代,偶爾才會在橋底下拉起安全網(wǎng),但對于做慣了廊橋的師傅們早已習慣了在沒有安全繩的保護下作業(yè),拉網(wǎng)、綁安全繩似乎還顯得有些多余了。
而在這樣危險且沒有保障的作業(yè)條件下,造橋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高收入的職業(yè),現(xiàn)在的一個主墨師傅修建一座木拱廊橋,根據(jù)橋的大小,只能拿到5-10萬不等的報酬,而一個匠人一年最多也只能做一座橋。盡管被評為“非遺”以來,木拱橋的市場又重新被打開,但是技藝在未來的傳承,仍然需要外界與政策給予匠人更多的重視。
壽寧的工匠鄭多金與弟弟鄭多雄在建好的廊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