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苑婷
從2008年汶川地震的心理援助組開始,曾經(jīng)做了8年廣告設計的王瑩,踏上了臨終關懷領域的公益之路。她與搭檔黃衛(wèi)平聯(lián)合創(chuàng)立上海浦東手牽手生命關愛發(fā)展中心,以對癌癥患者的人文關懷為宗旨,與上海的醫(yī)院、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合作推動臨終關懷、舒緩治療服務,并促成了上海市相關政策的落地。
人物周刊: 你對自己的現(xiàn)狀滿意嗎?
現(xiàn)狀是動態(tài)的吧,始終是個滿意和不滿意的交替過程,對自己努力的成果感到欣慰、有成就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會惋惜。這些年的感悟是,努力做事,做事做人不是為了讓別人滿意和夸贊的,是因為自己想要更好。
人物周刊: 對你父母和他們的成長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他們與我成長的年代有很大不同。但每一代經(jīng)歷的都不同,沒有一模一樣的,每一代都在為自己、為這個社會和國家做貢獻,也在收獲。魯迅說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為自己的爸爸媽媽自豪,他們努力辛勤工作,教會我很多做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非常感恩爸爸媽媽,為我的成長創(chuàng)造很多條件,操了那么多心。2008年,他們在完全不知道公益是什么、極度詫異和擔憂我生活的情況下,依然支持我走上公益的路。記得當時父母說,回家總是有你一口飯吃的,去做吧。這讓我慶幸自己做公益沒有什么顧慮,他們支持我做喜歡的事。
人物周刊:對自己的(未來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勇敢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失敗,可以再來,這和年齡合不合適沒關系。
做事情會失誤是正常的,吸取教訓和經(jīng)驗,路才走得更遠,這和運氣好壞沒關系。
自己、他人、社會、世界,首先要做好自己。走哪條路,在哪個領域發(fā)展是自己的選擇,可以堅持,可以離開,這和別人怎么看你沒關系。
社會是復雜多元的,除了黑白灰,還有五彩繽紛。多行走,看看世界之不同,學習萬物之大同。即使經(jīng)歷黑暗,那也只是黑暗,這和別人的白天沒關系。
還沒自己的下一代,如果有了,我愿有幸和Ta一起成長。
人物周刊: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么看?
看好,哈哈。做到第三年時產(chǎn)生很大的失望感,一直收到臨終者家庭求問“哪里有病床”,覺得自己做的工作無法帶來實際的改變,比如增加病床。直到2011年底,改變真的發(fā)生了。之后上海出臺了相關的臨終關懷、舒緩治療政策,這才感到原來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也深深感到前輩們在崗位上的那份堅持是那么珍貴。
現(xiàn)在全國很多醫(yī)院開始啟動臨終關懷工作,這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福祉,我相信它會越做越好的。
人物周刊: 同齡人中,你最欣賞哪些人?為什么?
我能先說說我的搭檔嗎?他叫黃衛(wèi)平,是他的果敢,讓我有機會走上這條路。他不完美,但不假,坦誠得像個小孩,有時我也會為此抓狂。黃衛(wèi)平一直勇敢地追求自我的完整,又像鏡子一樣,時常提醒我。從他身上,我學習到很多。
一個人能否真實做自己,勇敢完善自己,追求超越自己,這是我欣賞人的角度。
我是“銀杏伙伴”,銀杏基金會支持了很多像我這樣的公益創(chuàng)始人,盡管在不同領域,但大家都非常出色和堅定,從她們身上我也學習了很多。不僅是欣賞,更多是欽佩。
人物周刊: 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個?
這些是對等的。選擇做什么,是我的自由,也是我的權利;做了選擇,就會有相應的責任要履行。這是個平衡的過程,需要時常自省。
人物周刊: 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不要用愛控制我》是我剛踏入心理領域讀到的一本書,觸動很大。面對以愛之名的要求,我一直很難以自己的真實心聲回應,這本書加深了我對自己的認識,也增強了我的勇氣。這也恰好呼應了臨終關懷服務的一個重要理念,即尊重病人的選擇和決定,家屬們不能出于自己認為的愛,而剝奪病人自我選擇的基本權利。
《心靈點滴》這部電影來自真人真事,主人公Patch Adam為追求實現(xiàn)人性化醫(yī)療服務,做出很多努力和探索,他提出的“幽默療法”對我影響很深。在終點前,深情不一定深沉,深沉不一定深重,深重一定不是沉重。保持作為“人”的體驗,而不是被疾病奪去所有。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會用屬于自己的方式走向終點,我們是服務者,亦是陪伴與跟隨者。
人物周刊:你珍視自己的哪種品質(zhì)?最想改進的一個缺點是?
認定的事就堅持努力,我也已從中收獲益處。還有樂觀,不過有時也會太樂觀,哈哈,盡管經(jīng)歷了很多波折,但這點還在。還有著迷,對自己喜歡的事,不探個究竟,不死心。仔細想想,自己的品質(zhì)值得自己好好珍視。
最想改進的缺點,拖延癥……得改。其實是自己總想著做事前盡量有更多準備。如果是個人的事,那還好,但如果是和別人一起的事,可就不一樣了,雖然是無心之為,但有時確實會讓別人產(chǎn)生想法。這些年我在學著給別人多點回應,這點還做得不夠好,我的搭檔也經(jīng)常提醒我。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哪方面?又最愿意將之花在哪方面?
忍受不了反復糾纏且重復的叨叨叨,一萬個不愿意把時間花在這方面,所以有時,自己說話不多。
最愿意的,當然是探索。探索自己喜歡的,這不叫浪費,是享受。
人物周刊:現(xiàn)在的你,還有哪些不安和擔憂?
在整理自己下一步的學習計劃,也和機構在整理下一階段的發(fā)展計劃。眼前有很多路可以走,也有很多誘惑,我為接下來的選擇有所不安和擔憂,就像即將開始另一場比賽?,F(xiàn)在,我把這個感覺稱之為“合適的準備前興奮”,以激勵自己。送給讀者一段話:
生有時,死亦有時;
我們會為自己的未來終點做怎樣的準備,
不用等到那一刻才想,
此刻就可以,
人生沒有既定的終點,
父母們?yōu)槲覀儼才帕私蹬R世界的一切,
終將,我們?yōu)樽约喊才烹x開世界的一切。
(本刊將在近期推出臨終關懷專題報道)
從汶川地震至今,她始終守護著癌癥患者的人生終點。在面對生死抉擇的瞬間,她漸漸懂得愛與尊嚴的重量,遠勝過命數(shù)的長短。有過自我懷疑,跌入過失望谷底,但一切終會因為堅持而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