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成云,舒銳,李曉龍,姚甜甜,李燕,許念芳,岳林旭,臧傳江,侯月玲,劉少軍*
(1.山東省輕工農副原料研究所,山東高密261500;2.山東省濰坊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土肥站,山東濰坊261061)
?
山藥實用栽培技術淺析
蘭成云1,舒銳1,李曉龍1,姚甜甜1,李燕1,許念芳1,岳林旭1,臧傳江1,侯月玲2,劉少軍1*
(1.山東省輕工農副原料研究所,山東高密261500;2.山東省濰坊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土肥站,山東濰坊261061)
本文對當前山藥實用栽培技術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山藥栽培新技術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服務于當地農戶。
山藥;栽培技術;研究
山藥(Dioscorea opposite Thu nb),屬于薯蕷科(Dioscoreacea)薯蕷屬(DioscoreaL.)植物[1]。一直以來作為一種藥食兼用的傳統(tǒng)食材在滋補食療方面有著特殊作用。隨著飲食文化的普及和人們保健意識的日益提高,市場上大量山藥商品薯禮盒以及山藥深加工產品(如山藥片、山藥粉、山藥糕及山藥飲品等)逐漸出現(xiàn)[2],這說明山藥市場的需求正在擴大,而近五年來山藥的價格變動也表明山藥的需求量和種植量正在增加。為滿足山藥的市場需求,山藥的栽培方式和種植規(guī)模也將相應發(fā)生變化。
傳統(tǒng)的栽培方式因為大量的人工投入多能獲得較高的產出,一些新的栽培技術在保證一定產量的同時能簡化操作規(guī)程,節(jié)省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機械化的應用進一步壓縮了人力成本[3],從而為山藥規(guī)?;耘噙x擇栽培技術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使種植戶根據市場需求、種植規(guī)模、前期投入選擇何種栽培技術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成為可能。近年來大量山藥種植合作社的出現(xiàn)充分說明山藥的栽培方式將由原來一家一戶的種植方式逐步過渡為規(guī)模經營[1],這也為未來高投入、高產出的技術應用提供了可能。為了滿足山藥種植規(guī)模變化所帶來的對栽培方式的需求,本文對山藥基本的栽培技術進行了歸納,對新的栽培技術進行介紹說明。
作為傳統(tǒng)的山藥栽培技術,挖溝栽培、挖溝收獲目前仍是北方山藥栽培、收獲的主要方式。
1.1種薯制備
山藥種薯主要來源于零余子和山藥切塊(山藥栽子)[3]。山藥栽子一般會在種植幾年后種性退化,可用零余子繁殖提純復壯,零余子第一年種植所得薯塊可用作來年種植的種薯;山藥栽子是生產上用于山藥繁殖的主要材料,可在山藥收獲時選擇色澤新鮮、粗壯、無病斑的山藥于塊莖頂部20~30cm處截取,亦可截取同樣長度的山藥段做種,栽子截取后需要在傷口處涂抹代森錳鋅或生石灰等殺菌,晾干傷口后入窖貯藏催芽,貯藏方法為先在地面上鋪約15cm厚細砂,上面擱置相同厚度的栽子,一層細沙一層栽子,堆高1m左右即可。山藥栽子種植前需晾曬一周以上,以利打破休眠和殺滅病菌。
1.2整地定植
山藥種植土壤以背風向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和輕壤為最佳[5]。種植前于秋后深翻土壤,先將寬約30~40cm的土壤于地頭一端翻出,以60~70cm深度為佳,繼續(xù)以鐵锨按30cm深度翻下層土壤,以利于山藥根系下扎與營養(yǎng)吸收。再繼續(xù)將同樣深度與寬度第二溝的熟土翻出添加到第一溝中,并深翻下層,深度仍為30cm,后整平耕地以備來年使用[6]。待來年于已經得到深翻的耕地中施入相應有機肥3000~4000 kg/667m2,尿素 10~15kg/667m2,硫酸鉀40~50kg/667m2,過磷酸鈣60~75kg/667m2,腐熟棉籽餅30~40 kg/667m2。山藥萌發(fā)下限溫度為地溫10℃。清明時節(jié)后用山藥打溝機按0.9~1.2m的深度開溝[6],于種植前一周澆足底墑水即可栽種。
山藥忌連作,種植過山藥的土地需休耕三年。山藥定植一般于4月上中旬為宜,盡量不超過5月份。山藥種植一般采用一溝雙行,于壟上開10cm淺溝,山藥栽子沿溝擺放與溝平行,芽朝上,芽間距(株距)為10~20cm,山溝寬70~90cm,并覆表土約10cm,拍平保墑。研究表明,山藥種植密度以株距20cm、行距80cm時產量最佳[7,8]。
1.3田間管理
1.3.1肥水管理
山藥為耐旱植物,其澆水原則是“不干不澆”,生產上需保證土壤的干濕程度為表層土略干,用手撥開表層土后土層濕潤為佳。山藥在6月上中旬進入甩條發(fā)棵期,此時需集中澆一次水以滿足地上部枝葉生長和地下部塊莖發(fā)育。待山藥進入地上部生長盛期至現(xiàn)蕾后(約7月下旬~8月上旬)再補水一次,以保證地下部塊莖快速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期間應時刻注意防澇、及時排水,否則會造成大面積減產。一個月后視具體情況可再次補水以利塊莖膨大。研究認為,山藥生育期內應追肥2~3次[9,10]。追肥時期一般集中在6月上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上旬。追肥時盡量遠離山藥植株,一般于兩行中間追施,以免燒傷根苗。此外,為防止山藥地上部過度瘋長,一般于7月中下旬,每667m2用15%多效唑60~70g兌水60kg進行噴施,以促進地上部營養(yǎng)向地下部轉移。
1.3.2搭架、除草及剪枝
待山藥出苗后莖蔓長至約20cm時應適時搭“人”字架以供攀爬生長[3,6],架材一般選細竹竿為佳,搭架時應注意竹竿入土部分盡量遠離山藥植株,以防傷根傷苗;山藥生育期內應及時除草,防止其與植株爭奪營養(yǎng),在清除山藥溝內雜草時應特別留意避開山藥植株,防止山藥主莖被鋤斷,大面積種植山藥的田塊,若草害嚴重,可在山藥定植后噴灑適當除草劑(例如菜草通、快鋤)防治;部分文獻認為山藥枝葉生長盛期現(xiàn)蕾時應抹去花蕾并剪掉多余分枝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3],但是剪枝抹蕾與否對產量影響差異是否顯著尚無報道。
1.4病蟲害防治
1.4.1農業(yè)防治
選擇無病、品形完好的抗病品種栽子,選擇適宜土壤,避免連作,清潔田園是山藥病蟲害防治的前提,在此基礎上保證山藥水肥供給,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有利于減少山藥病蟲害的發(fā)生。
選用優(yōu)良抗病品種是山藥病蟲害防治的關鍵之一,精細整地可以有效加快土壤中的病原菌殘體腐爛分解,經冬凍春曬可改善土壤的健康度。生產上通過輪作換茬能夠減輕或避免山藥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的危害,山藥可與玉米、小麥等作物(花生、紅芋除外)進行輪作[14]。生產上嚴格的技術操作規(guī)程能很好避免畸形山藥的產生。山藥生育期的雜草及病葉應及時清出,以避免植株二次感染病原,收獲時遺留在田間的病殘體及雜草應清出田外燒埋[22]。山藥的吸肥特性為“低氮、忌氯、嗜鉀”,適量磷、鉀有利于提高山藥植株的抗病性,追肥時應適量補充,同時避免氮肥過量引起植株地上部生長過旺而易感炭疽病。
1.4.2化學防治
山藥常見病害有山藥炭疽病、山藥斑紋病、山藥莖腐病、山藥根結線蟲病等,需進行綜合防治。山藥炭疽病和斑紋病防治需冬季收獲時,清除病株殘葉,來年種植應開好排水溝,保持通風良好,降低田間濕度。山藥出苗初期每株可用64%可殺得600~800倍和菌立克1000倍的混合液100~150mL灌根,防治根腐病及枯萎??;放葉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65%好生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整株噴灑,可有效預防山藥炭疽病、葉斑病、莖腐病等的發(fā)生;生長中期,尤其進入6月下旬以后,高溫高濕時節(jié)是山藥發(fā)病高峰期,可用64%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5%葉斑清乳油4000~50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或62.25%惠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交替噴霧,每隔7~10d噴一次且輪換交叉噴防。如病害發(fā)生較重,可采取以上兩種藥劑混合噴霧,以提高防效[3,4]。
山藥常見蟲害有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小地老虎、斜紋夜蛾、菜葉蜂等,防治地下害蟲、小地老虎可于整地時每667m2用3%辛硫磷顆粒劑2~3kg,撒施于播種溝內,生長期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炒香的豆餅、青菜撒施于田間,或50%樂斯本乳油150~200mL兌水澆灌,須注意的是地下害蟲防治施用毒土、毒餌時不可盲目加大劑量;防治斜紋夜蛾、菜葉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 (兼治線蟲)、98%巴丹可溶性粉劑 2000~2500倍液噴霧,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90%敵殺死乳油1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3,4]。另外,線蟲病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山藥塊莖的一大病害,整地時每667m2用98%必速滅顆粒劑8kg或48%樂斯本乳油1kg加50%多菌靈3~4kg拌土撒施[21],5月下旬及8月上旬需每667m2用48%樂斯本或98%敵百蟲2000~2500mL進行土壤灌根。
1.5收獲
霜降是山藥采收的時間分界點。10月下旬霜降后應拔除地上部支架并及時清除干枯莖葉,可視具體情況于當年秋季采挖或來年春季采挖。
引導槽栽培技術又叫U形槽栽培技術、淺生槽栽培技術、淺生定向PVC板栽培技術等等,該技術是在山藥套管技術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引導槽多見于南方地區(qū)使用,現(xiàn)已工廠化生產。該栽培技術特點是:改山藥深栽為淺栽,節(jié)省勞動力成本;對土壤要求不嚴,克服重茬弱點;山藥收挖容易,可留蘆頭再生;改善山藥外觀品質且引導槽可循環(huán)使用[7]。以下介紹其關鍵技術。
圖1 山藥U形槽栽培圖
2.1種薯制備
種薯種植前需催芽且只能保留一個健壯芽眼,其余必須抹去,因多苗會誘使山藥生長畸形。播種時芽眼需正對引導槽受部中心,以防薯塊長出槽外。
2.2整地作畦
基肥施足后需開小斜溝擱置引導槽。引導槽的選購應根據不同品種山藥的長度和直徑確定。剛翻整的地塊需等土層沉實后再安放引導槽,否則土層太松,引導槽放置后會變形。旱地種植可采用雙行種植或單行種植,雙行種植畦底寬260cm,畦面寬30cm,畦斜面寬100cm并與水平面成30°,畦間排灌水溝寬30cm;單行種植整地幾乎為雙行種植的一半,按行距150cm起高畦,畦面寬20cm,畦斜面寬100cm并與水平面成30°,畦間排灌水溝寬30cm。
單行種植按行距150cm等高梯形起高畦,畦面寬20cm,如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方便的沙土,則畦可小、溝可淺;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粘土,特別是在水田種植的應起深溝高畦。將滴灌帶放置于20cm或30cm寬的畦面,每畦山藥放一條滴灌帶,與引導槽相交叉;引導槽根據種植密度相隔擺放于畦斜面,槽沿與畦斜面土壤表面持平。
放入松軟填料。在引導槽內放入松軟填料,對保證薯條正常生長及外觀品質非常重要。松軟填料可選用細砂、腐熟木屑、稻殼等,與基肥混勻后填入,然后放入挖好的小斜溝內,再回填泥土。注意要在槽上端預留一小段空穴作定植穴。為了防止病害發(fā)生,每年都要將上年的陳土和填料用石灰消毒并晾曬多天,在槽上添加新的填料,再在上面蓋上一層石灰粉,以與耕作土隔開。在斜溝上端3cm處放置栽子,于兩斜溝頭之間再次施肥后蓋土平畦。鑒于淺生栽培薯塊長在淺土層,應注意覆蓋遮陰材料,保持土層濕潤,防止土壤板結,減少雨水沖刷水土和雜草滋生??捎?m寬的黑色地膜覆蓋畦面下端,畦上薯苗部預留25~30cm露地,便于日后追肥[23]。
2.3收獲
在地下部生長后期應注意覆膜保溫、及時排水,防止霜水凍傷薯塊。收獲時既可將整條薯取出,保留引導槽,又可用刀割取商品薯,待3~4d后蘆頭切口干縮時,再用土埋好,引導槽亦不需取出,將槽內用新土填好即可(2~3年后需重栽1次,防止品種退化)[17]。
總體上,紫山藥的栽培技術類似于其它山藥挖溝栽培技術。因此,其栽培技術總體上可參照挖溝栽培技術,以下介紹其關鍵技術差異。
3.1種植土壤的選擇
紫山藥的種植土壤宜選擇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肥保水能力強,排灌良好的砂壤土,這與白山藥對種植土壤的要求基本相當,唯一不同之處在于紫山藥更適宜生長于pH4.5~6.5呈酸性的砂壤土[19]。
3.2種薯的制備
紫山藥種薯應挑選無病害、無腐爛、色澤鮮艷、頂芽飽滿、粗壯的塊莖。切塊時應保證每個種薯塊都帶有芽眼,大小在6~10cm長,重量約70~100g[19,24]。切塊后的基本處理與白山藥無明顯差別。
3.3適時播種
紫山藥最佳播種期為4月底~5月初,播種時注意使薯皮面朝上,擺放按同一方向,覆土厚度以3~5 cm為宜,不超過10cm;行距80~85cm,株距20cm[19,24]。
3.4田間管理
紫山藥與白山藥在田間管理上的不同之處在于澆水和追肥兩方面。紫山藥追肥規(guī)律為:當苗高達10~15cm時進行第一次追肥,可用尿素15 kg/667m2澆施,追肥前進行中耕除草,追肥后適當培土;8月底~9月中旬重施鉀肥或三元復合肥膨大塊莖,分兩次追施硫酸鉀40kg/667m2,每次間隔15d,然后選晴天下午每隔10d噴施磷酸二氫鉀1次,共噴3次;紫山藥生長期的澆水規(guī)律為:出苗率達到50%澆第一次水;6月10日前后澆第二次水;7~8月期間若遇長期干旱天氣適當灌淺水1~2次;8月底~9月中旬結合施裂縫肥,灌一次跑馬水,以滿足塊莖膨大對肥水的需求[19,24]。
從現(xiàn)有研究資料來看,山藥栽培技術除上述外還有套管栽培技術、窖式栽培技術、箱式雙層栽培技術、打洞栽培技術、地爬山藥栽培技術以及部分作物與山藥的套種技術等[8,10]。
山藥套管技術出現(xiàn)的目的在于減少人工投入,改善山藥外觀品質,提高商品率,與套管技術一同出現(xiàn)的還有半套管技術。試驗研究證明,相對于套管技術而言,半套管技術收獲山藥塊莖相對較費工,破損率也較高,在田間埋置適當的前提下,套管技術是相對成熟的山藥栽培技術[2],但是鑒于引導槽栽培技術比之更加具有實際推廣價值,故不再說明,另外,無論是套管栽培技術還是引導槽栽培技術,其主要推廣試用區(qū)域均多見于南方,該技術是否有利于北方氣候下山藥的種植尚未見報道;山藥窖式栽培技術前期需要建窖,投入較多,后期采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適合家庭種植而不利于田間大規(guī)模推廣[9,10];箱式雙層栽培技術需要先修建箱體,雖然適合大田種植,但前期投入巨大且該技術出現(xiàn)不過兩年時間,是否值得推廣尚需觀察[20];打洞栽培技術就是借助機器在地下打一垂直的洞,讓山藥根狀塊莖在洞中伸長[7],但考慮到山藥采收時的復雜程度及商品薯率,其效果未必讓人信服;地爬山藥栽培技術與山藥套種技術[12]一般結合其它作物進行種植,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農業(yè)資源,而不是追求優(yōu)質高產。故上述山藥栽培技術從實用角度不予說明。
挖溝栽培技術作為北方山藥普遍采用的栽培技術,具有高人工投入、高產出的特點。近年來隨著機械化(如山藥打溝機)的推廣應用,山藥前期整地、開溝所需人工和時間大大縮短,從而使規(guī)?;N植(如合作社經營)成為發(fā)展趨勢,但不可否認,山藥后期采收、作種仍需要大量人工投入,且山藥的外觀品質直接與采挖工人的熟練程度相關。能否減少采收后期的人工投入(如山藥采挖機器的研制)是決定山藥能否進一步規(guī)?;N植的關鍵之一。
引導槽栽培技術因其一次投入、多次利用、人工投入少的特點及最大程度保證山藥外觀品質的種植模式均比挖溝栽培技術有明顯優(yōu)勢,但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該種植模式在北方實際應用效果未必理想。
套管栽培技術、窖式栽培技術、箱式雙層栽培技術、打洞栽培技術、地爬山藥栽培技術以及部分作物與山藥的套種技術等是為克服山藥普通種植模式缺點而進行的新型種植模式探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創(chuàng)新性,但具體到實用推廣尚需探索。
[1]孫慧,李自留.山藥專業(yè)村的致富路[J].科技致富向導,2012,2:42.
[2]趙冰,張春榮,李建明,等.山藥套管、半套管栽培技術的比較試驗[J].特產研究,2003,4:11.
[3]張乃國.出口山藥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J].山東蔬菜,2006,1:29~30.
[4]吳云.鄂西南地區(qū)山藥高效優(yōu)質栽培技術試驗與推廣[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
[5]彭仁海,劉玉玲.山藥無公害高效栽培技術[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6:87.
[6]王慶美,張立明,侯夫云,等.山東省山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8,6:103-104.
[7]席新順,王萬泉.藥食兼用作物懷山藥及其省工增效種植新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8,12:142.
[8]趙冰.山藥栽培新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9]瞿海燕.山藥窖式栽培法分析[J].吉林農業(yè),2011,4:150.
[10]郭靜.山藥省工高效栽培技術[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4(5):94-95.
[11]李寶霞,來正,王?;ǎ?山藥系列健康食品開發(fā)與研究現(xiàn)狀[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12(3):77.
[12]巫玉平,熊玉莉,莫永.懷山藥套種苦瓜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12,25(2):62.
[13]王耀琴,劉建平,南懷林,等.晉山藥栽培密度試驗[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2,40(7):732.
[14]鐘莉梅.山藥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北京農業(yè),2013,12:27.
[15]司煥森.麻山藥養(yǎng)分需求特性及最佳施肥技術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13.
[16]姚志剛.山藥整地機械化作業(yè)技術規(guī)范[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4,11(11):54.
[17]唐燕,鄧開明.山藥引導槽橫向結薯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yè)科技,2014,1:30-31.
[18]寧婉芳.長山藥豐產栽培措施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4,9:97.
[19]朱祺,鄭健,王碧琴,等.紫山藥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2014,12(6):834-835.
[20]李維升.滄源縣糯良鄉(xiāng)箱式雙層山藥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yè)科技,2015,6:33-35.
[21]趙麗君,白自偉.懷山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5,9:261.
[22]劉婷.山藥高產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yè),2015,1:20-21.
[23]周生茂,班美玲,尚小紅,等.蔣衛(wèi)潔博士:聚焦生產一線(十二)廣西南寧邕寧區(qū)淮山藥定向生長簡化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5,6:76-78.
[24]張海燕,李愛賢,張立明,等.山東省紫山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5,1:139-140.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 Research in Yam
LAN Cheng-yun1,SHU Rui1,LI Xiao-long1,YAO Tian-tian1,LI Yan1,XU Nian-fang1,YUE Lin-xu1ZANG Chuan-jiang1,HOU Yue-ling2,LIU Shao-jun1*
(1.Research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Materials of Shandong Province,Gaomi 261500,China;2.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in Weif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61,China)
To further serve the production of Yam and provide selections of pract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 in Yam,we make a summaryofpract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 in Yam.
Yam;cultivation technique;research
S632.1
A
1008-1038(2016)08-0064-05
2016-04-12
蘭成云(1988—),男,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山藥栽培育種工作
劉少軍(1966—),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山藥栽培育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