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俊仁
福建省泉州市安平高氏宗祠
作者|高俊仁
安平高氏宗祠立面
安平高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外一座著名的祠宇。
安平高氏歷代英賢輩出,稱譽于史。歷史上出現(xiàn)過人稱“耆舊之英,皓儒之伯”的宋兵部尚書高惠連。他從政50多年,所到之處,政績斐然,官至兵部尚書,攝掌部政。在泉州太守任內,他致力于政事,十分重視育賢培英、從政植人。因興教育人有方,故“后歲貢裁得人,泉為多士,或以為興學之所致也,士者德之”。高惠連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常到泉州各地指導生產(chǎn),曾經(jīng)到安溪蓮花峰看茶、品茶,并鼓勵當?shù)剞r(nóng)民種茶,尤猛軍在擔任安溪縣縣委書記時,就發(fā)現(xiàn)蓮花峰石有高惠連的題詞“巖縫茶香”。有關資料顯示,高惠連任泉州知府時,科舉興旺,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為高惠連撰寫墓志銘,贊其“名巨清白”“后人仰懷,勛業(yè)赫赫”。高惠連的伯父高鑌、父親高鎰及其子孫,一門歷十三世,簪纓蟬聯(lián),宋代48科取中58名進士,有“一門五代二十進士”“兩代七登科”“父子同金榜”的佳話,可謂占盡風騷,譽稱望族。南宋大儒朱熹羨高氏人才輩出,贈聯(lián):“后周忠節(jié)第,有宋尚書門”。并題贈匾額曰:“有繼”,所以高氏又以“有繼”為堂號。泉郡周太守贈聯(lián)曰:“著姓冠巨族,人文甲一邦?!比萏赝跏髣t贊嘆曰:“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門?!?/p>
安平高氏宗祠正廳
朱熹題匾
后來泉州太守鄒應龍,親建書院于安平,請旨敕賜為惠連神祠,皆奏準立額,惠連神祠即為高氏宗祠前身,故嘉靖丁巳年(1557)安海城志:有高家祠堂后突起鸚哥山之考。高氏宗祠,屢廢屢興,至順治丙申年(1656)焚毀,城毀垣塌,而祠堂難幸免。現(xiàn)在的高氏宗祠是從康熙辛未年(1691)重建落成的。
就近代而言,高氏宗祠對安海也有過獨特的貢獻。民國初期,新學興起,安海學界在高氏宗祠設立民眾教育館,創(chuàng)辦“培青社”,開辦夜學,對傳播新文化起過積極作用。在抗戰(zhàn)最艱難的歲月,安海商會在宗祠成立慈善機構,救濟貧困;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著名漫畫家豐子愷訪問安海時,曾在宗祠舉辦過漫畫展覽和學術講座。加上宗祠地處安海最繁華的中心,祠堂埕圍內長期設有“講古攤”、讀報處,大大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歷史上,每逢節(jié)日,高氏宗祠更是熱鬧非凡,成為安海人的文化娛樂中心。
上世紀50年代后,政局變革,高氏宗祠即被收為公產(chǎn),從此高氏宗親的春秋二祭及各種活動相繼停頓,對此高氏宗親均深以為憾!改革開放后,高氏宗祠成為安海商會的駐地。
臺灣政要題字
安平高氏宗祠左側門
1992年,臺北高氏宗親相率組團返鄉(xiāng),到安平高氏宗祠尋根謁祖。安溪大坪高氏宗親借此機緣,力倡收復安平高氏宗祠,臺北宗親深表關注,由臺灣“總統(tǒng)府資政”高玉樹等宗親出面與有關方面洽商,經(jīng)過多方不懈努力,至1995年獲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祠堂終于得以收回。是年9月,即成立以臺北高氏宗親會理事長高錦煌為主任委員的宗祠重建委員會。在錦煌宗長帶頭捐獻巨資的推動下,海內外宗親聞風而動,踴躍捐資,為重建宗祠作出巨大的貢獻。
高氏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為安海的一大望族,因此,對高氏宗祠的重建工程,均認真謹慎,務使祠宇的堂構既質樸雅觀,又能體現(xiàn)原宗祠建筑的特點。舊宗祠于康熙辛末年(1691)重建,1995年翻建高氏宗祠時,盡量使用原來的構件,比如石砛、柱墊、立柱等,一些匾額如“有繼堂”等,也是用原來舊匾,重新油漆上金,以保存原有的歷史價值。
為盡量保存歷史原貌,重建委員會仔細考證、多方奔忙,廣閱各地的宗祠祖廟,延聘名匠名家。雕梁畫棟,全依舊制,如祠堂入門兩側“文王聘太公”“太公返西岐”諸故事人物雕畫等。詩文方面,則參照現(xiàn)存異地宗祠,全部采用歷代愛國詩人所撰寫的名詩名句,以壯觀瞻。如“有繼堂”堂號及大門對聯(lián)“后同忠節(jié)第,有宋尚書門”,均為宋朝朱熹的真跡。翻建后的占地面積466平方米,主建筑長28.8米,寬15.2米,建筑面積418平方米。高氏祠堂重建落成之時,福建名祠編委會負責人前來視察,稱譽宗祠氣魄不凡,優(yōu)雅壯觀,誠為福建省的著名祠宇。并于2003年被福建名祠編委會確認為“福建名祠”。
高氏宗祠主殿鐫有臺灣黨政要員馬英九、連戰(zhàn)、宋楚瑜、高玉樹等人的題字。每逢春秋兩祭及一應重要活動,臺灣高氏均組織龐大團體回鄉(xiāng)謁祖,現(xiàn)在的宗祠管委會主任,亦為四任臺北高氏宗親會會長、臺灣名人高錦煌。由此可見,高祠實為晉江涉臺的重要文物。
在高氏宗祠內至今收藏一方明代墓志銘,這一方墓志銘高94厘米、寬49厘米。銘文為明太子太傅、禮部尚書黃汝良的祖父——安海名士黃伯善所撰。記錄和回憶族人高古愚和原配夫人的生活經(jīng)歷。
目前,安平高氏在臺灣廣為繁衍,共有20多萬人。主要聚居點為臺南市安平區(qū)、臺北市的彭林區(qū)、新店區(qū)大坪林、深坑區(qū)硯坑路。在臺高氏名人有高玉樹、高清愿、高育仁、高孔廉等。
2014年12月24日,《海峽都市報》以《臺北宗祠復制咱厝模樣 晉江安海高氏宗祠擬申請涉臺文物點》為題,專版報道。由于高氏宗祠的歷史價值和對臺關系,2015年1月30日,《泉州晚報》以之作為《閩南大宗祠》的首發(fā)開欄,以《安平高氏宗祠蘊藏兩岸情緣》進行專版報道。
由安海高氏宗祠的歷史沿革,可以反映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及文物意義?,F(xiàn)在的高氏宗祠,更是聯(lián)結兩岸宗親的重要紐帶,彰顯對臺工作的重要價值。
2015年1月23日 ,臺灣高氏宗親高振榮、高清輝、高振剛一行前來安平高氏宗祠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