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媛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無錫 214200
真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在胃癌檢出中的病理研究
杜媛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蘇無錫214200
目的 探析真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在胃癌檢出中的病理情況。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4年1—8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期診治的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對照組,均給予常規(guī)石蠟切片、蘇木素染色、DAB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等對標本進行研究,比較兩組真菌、幽門螺桿菌檢出情況。結果 研究組真菌檢出率(35/60)58.33%,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45/60)75.00%與對照組0%、26.6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jīng)病理學研究,胃癌患者真菌及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均較高,都是誘發(fā)胃癌的主要致病菌。
真菌;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病理
[Abstract]Objective Fungal infectio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gastric and detection of pathological conditions.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to August 2014 6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August admitted,as the study group,60 cases of atrophic gastrit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same period,as a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paraffin sections,hematoxylin,DAB staining,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f specimens and other study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fungi,in 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Results Study Group fungal detection rate(35/ 60)58.33%,the detec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45/60)75.00%and 0%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26.67%,P<0.05.Conclusion By pathological study,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H.pylori fungus detection rate is higher,they are induced gastric major pathogens.
[Key words]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Gastric carcinoma;Pathology
胃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幽門螺桿菌的持續(xù)感染是胃癌發(fā)生的主要外因之一,早期發(fā)現(xiàn)和根除治療HP是降低胃癌發(fā)生的關鍵[1]。真菌為絲狀真菌,感染多發(fā)生在患者機體抵抗力比較低下時,相關研究也表明[2],真菌感染和胃癌、胃潰瘍均有相關性,真菌的致胃癌作用近年來也受到了普遍重視。因此,在對消化性疾病疾病檢查時,如果檢出真菌、幽門螺旋桿菌屬于危險信號,應進一步進行診斷治療。為探析真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相關性,該研究將2014 年1—8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38~84歲,平均(65.3±8.7)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3.2±1.1)年;同期診治的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39~85歲,平均(66.5±9.2)歲,病程7個月~7年,平均(3.6±1.3)年;該次研究均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的診斷均通過胃鏡及病理檢查得到確診,兩組在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由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胃鏡檢驗,并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切片,常規(guī)采取石蠟切片,切片機型號:輪轉RM2235,行蘇木素染色液染色(生產(chǎn)批號0526 6726001)。之后進行引物設計和合成,結合相關文獻[3]中,核糖體RNA基因擴增引物序列為5'-CTAGACTAACCCTC-CA-3',標簽單抗序列為5'-ACCTACGCA GTTACGT-3'。真菌檢測由同一名醫(yī)師進行,應用顯微鏡(型號:BX41、BX43、CX41)進行觀察,并行特殊染色,石蠟打包,在4 μm切片上進行染色,采取離心機(型號:DL4-TM)離心3 s,1 200 r/min,之后添加二甲苯1 mL脫蠟,再行離心5 min,上清液除去,留下沉淀物應用無水乙醇進行洗滌后,之后進行干燥處理,根據(jù)DNA試劑盒說明書按照規(guī)范進行操作。最后行聚合酶鏈反應擴增,選擇LDNA模板(2 μm),10 μm引物及 酶混合液(25 μL),初始變性時間5 min,溫度為95℃,行35個循環(huán),半分鐘后退火,之后在58℃狀態(tài)下循環(huán)30 s,再行72℃狀態(tài)下延長3 s,行瓊脂糖凝膠電泳試驗,獲得結果。
1.3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真菌檢出率58.33%、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75.00%與對照組0.00%、26.6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真菌、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比較[n(%)]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啟動一系列致病事件導致萎縮性胃炎、化生、異型增生和最終胃癌的發(fā)生。HP主要是寄生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及胃內(nèi)黏膜層腺腔中。目前,對于HP和胃癌的相關性一直是研究的重點,該研究中,研究組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75.00%,此結果充分表明,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發(fā)生具有很大的關系。這與戚紅霞[4]的研究中,胃癌患者幽門螺旋桿菌的檢出率為75.6%的結果一致,上述觀點均與劉改芳[5]的研究中胃癌患者幽門螺旋桿菌的檢出率為61%的結果要高,考慮可能和儀器情況設定參數(shù)等相關,且國外情況與國內(nèi)也不一樣,但是對于胃癌患者,HP的檢出率均比較高,充分說明,及時清除HP的重要性,避免癌變的發(fā)生。
相關的研究表明[6],胃潰瘍基礎病因之一是某些真菌感染,這是因為在發(fā)生胃潰瘍時,機體胃黏膜屏障受到損傷,真菌便容易侵入消化道,進而寄生在潰瘍病變部位,同時對于長時間應用質子泵抑制劑的患者來講,胃內(nèi)的pH值變化比較大,上述情況均為導致真菌在胃內(nèi)發(fā)生大量繁殖及定植,而本研究中,研究組真菌檢出率(35/60)58.33%,對照組為0.00%,此結果充分說明了真菌在胃癌患者中的大量繁殖情況,這與李剛[7]研究中,胃癌患者真菌的檢出率為57.6%,對照組為0.00%的結果一致。
腫瘤發(fā)生轉移和浸潤的關鍵在于淋巴管及微血管的不斷生成,HP對于環(huán)境的抵抗力十分強,且潛伏性很好,會長時間在組織中存在,并不斷的對組織造成損害,形成慢性炎癥,而形成的慢性炎癥變回促使真菌的不斷增生,從而刺激炎性介質刺激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生,增加微血管密度,真菌屬于繁殖能力比較強的菌種,其繁殖依靠孢子,上述情況加劇,便會使炎性物質增加,再加上腫瘤病變本身對微血管形成一種擠壓,最終形成局部缺氧的狀態(tài),此時血管的通透性便會增加,促進血漿外滲,細胞凋亡。然而一個腫瘤細胞的凋亡預示著新生血管生長的信號,如此循環(huán)會加重感染的情況,真菌大量繁殖,胃癌發(fā)生轉移。因此,在臨床上治療上采取綜合治療的方式。同時筆者認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有可能降低胃癌發(fā)生率,最佳根除時間為癌前變化發(fā)生前。在趙惠明[8]的研究中也指出,根治HP感染會降低胃癌的發(fā)生幾率,而治療HP的最佳時機在于癌變發(fā)生前。相關研究表明,真菌與HP之間會相互作用,從一開始的單一感染慢慢變成混合感染,加重的胃癌的惡變程度。由于該次研究的樣本量優(yōu)先,設備限制等,未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值得日后進一步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真菌及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均較高,都是誘發(fā)胃癌的主要致病菌。
[1]陳清波,王洪波,徐明垚,等.慢性胃病伴腸上皮化生、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2):169-171,174.
[2]楊艷麗,胡建國,司岑,等.EBV、Hp感染與胃癌的關系及相互作用研究[J].天津醫(yī)藥,2013(11):1048-1051.
[3]趙文月,杜三軍,高會斌,等.Hp感染與 SOX2蛋白在胃癌發(fā)病中的作用及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5(26):44-45.
[4]戚紅霞,李曉虹,袁亞,等.胃癌組織cagA陽性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環(huán)氧化酶-2的關系[J].重慶醫(yī)學,2013(26):3087-3088.
[5]劉改芳,林三仁.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3,23(9):573-574.
[6]張彪,張丹,王峰,等.幽門螺桿菌與真菌感染在胃病患者中的病理診斷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9):1982-1983,1986.
[7]李剛,段玉霞,吳芳,等.胃癌患者化療后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9):2077-2079.
[8]趙惠明.真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在胃癌檢出中的病理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5(16):3056-3058.
Pathological Studies in the Detection of Gastric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Fungal
DU Yuan
Yix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Wuxi city,Jiangsu Province,Wuxi,Jiangsu Province,214200 China
R573
A
1674-0742(2016)08(a)-0019-03
10.16662/j.cnki.1674-0742.2016.22.019
杜媛(1980.8-),女,江蘇宜興人,碩士研究生,主治西醫(yī)師,研究方向:消化道腫瘤病理方面。
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