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個永恒的話題,其中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所帶給人的慰藉,尤其是帶給中國文人的慰藉更是常常被人提到。自古風(fēng)景優(yōu)美、遠離俗世之地皆是中國古代文人最愿意安身立命之所在,它能令人擺脫物欲的牽累,忘卻人事的糾纏,滌蕩愁腸,安適身心,感悟生命,渾然忘憂。中國士大夫在大自然中怡然自樂,獲得內(nèi)心的慰藉。學(xué)生讀了古詩文后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式,在寫到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作文時也往往浮于表面。學(xué)生的文章中,關(guān)于自然予人的慰藉認識深刻,但關(guān)于人生真正的慰藉思考較少。
對這個話題認識的深入,是理解“人與自然”主題的關(guān)鍵,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關(guān)鍵。
首先,引導(dǎo)學(xué)生閱讀作品。
在中國古代詩詞作品中,大師們超然物外,在大自然中尋求慰藉和寄托。中國古代文人常說“人生如寄”,但寄于何處?寄于書齋和山林。中國詩意化的哲學(xué)、審美化的人生是不能離開自然環(huán)境來談的。中國文人觀照體驗外界事物,又在這觀照體驗中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中國文人才能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親切和愉悅。袁枚臨終前寫的《再作詩留別隨園》中的詩句“轉(zhuǎn)眼樓臺將訣別,滿山花鳥尚纏綿”便表露出了此種情懷。當(dāng)然,那長眠之地的草木花鳥、松濤煙霞仍將繼續(xù)慰藉著詩人的生命。從世間俗務(wù)中解放出來,從山水知音處覓得釋懷之感,以默契自然的方式尋求個人內(nèi)心的寧靜平和,這確實是中國古代許多文人的情感取向,尤其是在陶淵明、王維、蘇軾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因此,需要引導(dǎo)學(xué)生反思課內(nèi)學(xué)過的表達這個主題的作品,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梭羅的《瓦爾登湖》等,還要再做課外的延伸閱讀。同時,這類作品并不限于古代詩詞,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攝影作品等也在閱讀范疇之內(nèi)。
其次,引導(dǎo)學(xué)生探討自然予人的慰藉有多深。
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痹娋硺O其平和沖淡,但透過這些似乎完全脫離了人間煙火氣的詩文仍然可以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憂苦。魯迅曾指出,陶淵明等名士、隱士并非如朱光潛所說的那樣“渾身靜穆”;李澤厚談到那些看來很有“魏晉風(fēng)度”的文人士大夫時也寫道:“有相當(dāng)多的情況是,表面看來瀟灑風(fēng)流,骨子里卻潛藏深埋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憂?!痹捳f得很有道理。像陶淵明,雖然遠離塵囂,但并未超脫塵世,只是迫使自己接受山水林泉的慰藉罷了。心中愁苦,自然予人的慰藉畢竟是有限的。
最后。引導(dǎo)學(xué)生探討人生真正的慰藉是什么。
中國的文學(xué)藝術(shù)在士大夫?qū)徝狼槿さ闹湎?,一直搖曳徘徊在遠離人間的虛空和幽深清遠的林下風(fēng)流中,成為士大夫們內(nèi)心空虛感與幻滅感的安慰。
人們無法掙脫現(xiàn)實人生的境遇與高妙的自然境界之間,或者說廟堂與山林之間始終存在的那份撕扯,他們會在兩者之間的取舍上做一番掙扎。停留于內(nèi)心的沖突和掙扎不是中國古代文人所喜歡的習(xí)性,他們追求的仍然是一種中庸、一種“和”境。大隱隱于市,把自己的心境修煉得一派淡泊,終究困難;歸隱于山水林泉,也大多不可行,何況完全放棄或逃離自己的社會文化責(zé)任也非士大夫心中所愿。
江上清風(fēng)、山問明月予人的慰藉雖是直接的,但也是淺層的、暫時的,真正的慰藉是內(nèi)心寧靜,淡泊安然?!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薄靶倪h”是最好的慰藉。
學(xué)生在有了較深刻認識的基礎(chǔ)上再作文,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自然可以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請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及精神世界,具有改變?nèi)祟愳`魂的潛在能力。
——約翰·繆爾
上面的文字給了你什么感悟?請自擬題目,自定立意,自選角度,明確文體。
標桿作文
吾與子之所共適
◆文/彭惠君[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問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碧K子在《前赤壁賦》中如是寫道。
天地萬物,沒有什么是亙古不變的,沒有什么是能永遠抓得牢的,唯有這大好河山、良辰美景之于眼前,才無人可剝奪了去。
我們無可否認的是,自然是美的,帶著神秘的、未知的、神圣如同上帝般微笑的力量,讓人向往。常見有人遠離城市,或說是放逐心靈,或說是保養(yǎng)身心。大自然無疑對人有治愈作用,但在接受它的撫慰的同時,不要忘記,它也是莫測的,你永遠無法預(yù)測大自然給你的是賞賜還是懲罰。大自然對人們身體情緒的影響也可以變?yōu)橐话央p刃劍,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始終心懷敬畏。
美國自然文學(xué)作家和詩人特麗·T·威廉斯在《心靈的慰藉》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單乳家族”——家族里的女性因為核污染多半患上了乳腺癌。文中患病的母親把大自然當(dāng)作她心靈的慰藉,她說:“當(dāng)我與自然獨處的時候,我找到了內(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在治病的時候,這位母親也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女兒的作者是一位熱愛自然的學(xué)者,她陪伴身患癌癥的母親走過了人生最后的階段。每當(dāng)覺得憂愁絕望的時候,她就會去大鹽湖觀鳥、露營。她目睹了天災(zāi)與人禍中大鹽湖的水漲水落,以及由此給棲居在大鹽湖的鳥類們造成的生態(tài)失衡——人類也由此失衡。
除卻身體情緒,大自然更有升華靈魂、凈化心靈之“奇效”。小者,如孔夫子立于川上感嘆“逝者如斯夫”,如《莊子·秋水》中由自然引發(fā)的關(guān)于天地萬物之倫常的論述,如諸子從自然山水中得到的啟示與靈感進發(fā);大者,則如陶潛、蘇軾、梭羅,逃離世俗的桎梏或官場的囹圄,把自己放逐于更大更廣闊更包羅萬象的自然空間中。而正是有了這樣美好的引領(lǐng),才會有《歸園田居》,有《前赤壁賦》,有《瓦爾登湖》,有《心靈的慰藉》。我還記得《心靈的慰藉》中那位79歲的祖母凌晨4點鐘起來,為的就是去看76年才出現(xiàn)一次的哈雷彗星。“那是一個多么美妙的早晨,看著光緩緩出現(xiàn)在東方——色彩瞬息萬變……我不是去看哈雷彗星的,大地及天空的魅力使我不虛此行?!敝斡覀冃撵`的良藥,應(yīng)該是森林、星空、大地、沙漠、大海,是世間萬物,是一切洪荒宇宙,是超越人類幾億年、陪伴人類地老天荒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靈魂可被蕩滌,思想可獲升華,胸懷可以無限蔓延。自然之于人,由表及里,無時無刻不在產(chǎn)生影響。
自然影響著人的身體情緒以及精神世界,人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乃至改造著自然。1952年倫敦被毒霧籠罩,政府出臺了《清潔空氣法》,終在30多年的努力后還了霧都一片藍天;20世紀50年代,日本一家氮肥公司排放了未經(jīng)處理的含汞廢水,導(dǎo)致水域污染,魚蝦變質(zhì),數(shù)百人死于水俁病。人之于自然,或好或壞,然后反作用于人。
人與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自然慰藉你,你同時需給自然以反饋,此乃“吾與子之所共適”。
名師點評
文章談了自然于人的身體情緒、精神世界以及升華靈魂的作用,有理有據(jù),有思辨性,層層遞進,并且還辯證地談到了人對自然的影響,人需給自然以反饋,此乃“吾與子之所共適”。文章扣題緊密,在文采和深度上可再有提升。
(劉金玲)
東方既白,杳然欲天明
文/張陸馨[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蘇軾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今人沉醉于這樣曼妙的詩句中——我們難以想象究竟是怎樣浪漫的情致才能對一株花產(chǎn)生如此滾燙的熱愛,又是一顆怎樣干凈的心方能體味這如幻大干萃于這一株花上的微末美麗——對于今人來說,這不過是一株花罷了。
這是極有趣的現(xiàn)象——今人總愛于繁忙的生活中品味古人筆下的那捧江水、那輪明月,心向往之的同時又不禁自怨自艾再不能賞得如此良辰美景。其實千古共一月,嬋娟何曾變?變的是人心罷了。
如果不是偶然的古人詩句還在提醒我們自然之美,我們因疲于奔波而風(fēng)塵仆仆的靈魂都快忘卻我們與自然的真正關(guān)系從來不是對立,而是從屬。我們將一縷游魂寄托于山水風(fēng)月間,或者更應(yīng)該說,是自然包羅萬象,慈悲地承載我們的靈魂?!霸旎娚裥恪薄覀冇谧匀欢?,與一花一葉、一木一石又有何區(qū)別?不過是神秀之一而已。
人生的起點最接近自然,呱呱墜地時那雙對世界充滿無邪打量的瞳仁無疑是自然造化出的至寶。人生于自然,可又難免漸行漸遠。當(dāng)原本清澈的目光沾染了患得患失、憂心忡忡的色彩,我們不得不承認,心靈和靈魂因此失去了自然賜予我們的美麗。于是仁人志士抬起被案牘掩埋的沉重不堪的頭顱,重新打量這廣袤無際的自然世界,而愚者卻依舊沾沾自喜地混跡于冠冕堂皇的虛偽聲色中——人與人的境界由此不同,而一個人的靈魂便因此有了不同以往的意義。前者輕摘紗帽,擲地而去,雖是青衫布衣,可卻梅妻鶴子,徜徉在水月之中——他們重拾本心,謙遜地活在浩渺無垠的自然天地間,正如其靈魂早已在他們同樣曠遠的心間羽化成仙。后者盡管錦衣玉食,可卻終日惶惶——他們的眼前只有一方狹隘天地,這方天地間堆積的無一不是金銀珠寶、功名利祿,美則美矣,貴則貴矣,可仔細打量,不過都是些虛偽之物,又哪里有渾然天成的本真和氣魄?再觀其外貌,形容枯槁,面黃肌瘦,分明是被污濁熬干了心神的可憐人。如此,兩者高下立判矣!
人慣于敬畏神明,其根源不過是對自然神秘之美的尊敬,與其說是敬畏神明,不如說是敬仰天地、敬畏自然。而自然又確實擔(dān)得上這份萬眾敬仰——因它的美主宰了一切,尤其是人的精魂。它是人安身立命于世間的根。
如今的人總是活得太累,眼累,身累,最后心累,甚至連“想去這個世界看看”的愿望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我們早晨爭分奪秒地梳妝打扮,又有幾人留意過鏡中那雙呆滯的不再靈動的眼眸?如若再細致些,我們會可悲地發(fā)現(xiàn),我們的眼眸同周圍人的別無二致。時代的悲劇正上演得如火如荼。這是個被“福祿壽”填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氖澜?,而“梅蘭竹菊”則無處棲身。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瞳仁,這樣的靈魂,構(gòu)成了我們腳下這個時代的群像。
我們篤信人定勝天,于是貪婪地榨取自然。奇峰峻嶺成了金山煤礦,自然之美成了揮霍無度的資源,我們親手毀了自然之美,又忍受不了靈魂的干枯而四處呼喚自然之美——人就是這樣可笑又可悲。
人生于自然,而最終又必將歸于自然。人本是自然精魂、天之驕子,可那顆本應(yīng)純凈的心卻沾染了塵埃,靈魂因此變得不再明亮。如幻大干,你我不過紅樓一夢、驚鴻一瞥。倒不如惜取眼前,堅守本心,于江風(fēng)山月之下與知心人徹夜手談,恍然之間,東方既白,杳然欲天明。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看似不太扣題,實則緊扣題目的關(guān)于認識自然的文章。文章詳細闡述了自然之美與人的精神、靈魂的關(guān)系,運用了許多素材卻不著痕跡,渾然天成。文筆優(yōu)美,有思想深度,又結(jié)合現(xiàn)實而談,實屬不錯。
(曹玉蓉)
不覺而心善
◆文/上官如琛[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一位自然主義者說:“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及精神世界,具有改變?nèi)祟愳`魂的潛在能力。”
對身體情緒的影響似乎無須過多說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塑造的美景總讓我們嘆為觀止,如此無加修飾而渾然天成的美莫不是難以解釋的“上帝的微笑”?相信每一個人都曾經(jīng)因自然美景而喜悅,這便是自然影響我們身體情緒的實證。而大自然是否對我們的精神世界有影響,又是否具有改變?nèi)祟愳`魂的潛在能力,則是一個不得不談的哲學(xué)命題。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斷力批判》中曾說:“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边@句話中的“直接興趣”與康德的美學(xué)理論密不可分。當(dāng)我們驚嘆于沙漠中的星空,登泰山以觀天下之時,看見的景象直接激發(fā)出我們對美的感受,這種無私趣、不牽涉任何利益的感受,就是康德所說的“直接興趣”。
那么對自然美的直接興趣,何以成為心地善良的標志呢?
我不禁又想到康德那句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裕骸坝袃煞N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贝藭r方才驚覺,大自然的美除了影響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外,還影響我們的精神世界,甚至于塑造、改變、完善人類的靈魂。這與那位自然主義者的說法無形中達成了一致。
康德所看到的頭上的星空對于他心中的道德定律恰好起到了塑造、改變和完善的作用,因而他得出了《判斷力批判》中的結(jié)論。
王維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的自然美,而他本人那股“溫柔敦厚”的氣性,則是大自然的美在他身上影響的體現(xiàn)。他吟“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他嘆“不知棟云里,去作人間雨”“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此這般寄情于自然,仿佛他所經(jīng)歷的苦難皆是一片煙云,只待那山問清風(fēng)一吹,心中又復(fù)皓月當(dāng)空。身處塵世卻好似芙蓉花于深澗中“紛紛開且落”,無悲無喜,不論仕途如何,鮮能在他的詩作中嗅到憤憤不平之意。這是何其溫柔敦厚也?與斯賓諾莎所說的“既不笑,也不哭,而是理解”競有幾分相似,讓我感慨于大自然的美競能有這般影響。
本雅明曾哀于機械復(fù)制時代藝術(shù)的靈韻消散,想要回歸工業(yè)時代之前,以保全藝術(shù)的靈韻,卻忘了真正不可復(fù)制的藝術(shù)實為大自然之美,更無人能復(fù)制其對人類精神的影響。還好有海德格爾與荷爾德林相共鳴,不去想回到工業(yè)時代之前去,而是替生活在機械復(fù)制時代的人們找尋到了出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如此來抵制科學(xué)技術(shù)所帶來的個性“泯滅”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確實與王維的生活有相通之處。
我這才終于理解了開篇那一句話,結(jié)合康德的道德論,那就是:當(dāng)我們無私趣地直接感受自然的美時,這種體會會在日積月累中轉(zhuǎn)化為一種崇敬。當(dāng)崇敬更進一步,我們便不自覺地生出理性的敬重,這使得我們能夠無意中學(xué)會敬重心中的道德定律。若能自覺體會到其中的聯(lián)系,就衍生出海德格爾所主張的“詩意地棲居”,以成一派。哪怕不自覺,在平日里也可保有王維那股“溫柔敦厚”的氣性。
就算無法真實地體悟頭上星空的自然美與心中道德定律之問的聯(lián)系,也可以像蘭德所說的那樣,“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自然對于改變?nèi)祟愳`魂的潛在能力總是無形不覺的,即使不知自然之美對自己的影響,只覺“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及精神世界”,想必自我也在其中經(jīng)歷了重塑、改變和完善。
名師點評
“不覺而心善”源自康德的“對自然關(guān)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文章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理解上升了一個層面?!按笞匀坏年P(guān)除了影響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外,還影響我們的精神世界,甚至于塑造、改變、完善人類的靈魂”,認識如此深刻實在難得。無論是康德,還是王維、斯賓諾莎、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出現(xiàn)在文章中自然流暢。讀書到了需要便可信手拈來的時候,文章自然就寫好了。
(劉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