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照卿
[摘要]作為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反映了西方文化對于人的本質的設定。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準則與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密切相關。其中愛國、敬業(yè)、誠信和友善,分別立足于人的本質理論中的共同體、物質生產、人與人的關系,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歸根結底,人的本質取決于人的需要,這也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共同體物質生產人與人的關系人的需要
價值,作為一個關系范疇,連接了主體人與客體物,涉及主體對于客體的判斷和選擇。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并且“人在成為滿足他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進行評價,賦予它們以價值或它們具有‘價值’屬性”[1]p406。顯然,作為主體的人對于價值起著主導性作用。其中,極其重要的評價尺度就在于“人的需要”。作為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觀則反映了對于“什么是重要的東西”的認定。從中國哲學上的“義利之辨”到“理欲之辯”再到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具體的價值觀總是歷史境遇下人們的價值取向的映射。由于個人經歷不同、所處的社會地位千差萬別,個人的價值觀總是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因而總是多元的、復雜的。但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所反映的是一定社會所共同追求的價值,是價值觀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它自社會中來,反映著特定社會的價值認定;它引領著社會,服務于人的自我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乃至于國家發(fā)展等??梢?,價值和價值觀都是基于對于人的考察,反映了屬人的性質。
另一方面,人的本質回答了“人是什么”等問題。它反映了對于人的理解與定義,涉及人對于自我的認識以及人在自然、社會中的定位,也牽涉到人與人關系的界定,甚至可以影響建立在人與人關系之上的社會??梢?,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觀密切相關。厘清人的本質學說,有助于我們理解核心價值觀形成的現(xiàn)實基礎及價值目標。因此,考察核心價值觀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回溯歷史中的價值觀并探究其理論基礎,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建立在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之上的核心價值觀是如何深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一、“自由、平等、博愛”與西方文化對于人的理解密不可分
“自由、平等、博愛”是公認的西方價值觀中的核心觀念。該觀念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兩個重要的源頭——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古希臘哲學成就了希臘文化最高智慧的結晶。從哲學的發(fā)端看,哲學在希臘文中“是philosophia,即‘熱愛’(philo)與‘智慧’(sophia)的合成詞,故其本義是‘愛智慧’。在希臘哲人看來,求知是人的天性……在這種不斷的探究和追問中獲得知識,由此而獲得自由”[2]p23。古希臘人擺脫功利、充斥著形而上學式沉思的哲學探索為“自由”埋下了種子。
此外,在古希臘晚期重要的哲學學派——新斯多葛派(亦稱“斯多阿學派”)的哲學視閾中,“邏各斯”(在斯多葛派指“宇宙理性”或“命運”),應無條件地被每個人接受和遵從。由于接受了共同的“理性”,“世界城邦沒有階級、種族和任何等級差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公民,是互愛互助的兄弟”[3]p105。因此,應“無視國家法律,無視財富、種族等級、門第,四海之內皆兄弟”[4]p141。羅馬帝國堅持斯多葛派信仰,斯多葛派的哲學觀可謂影響了羅馬法平等觀念的形成。
作為希伯來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代表,基督教精神將“博愛”的理念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浇烫貏e強調平等:一切靈魂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在上帝面前,無論種族、性別、年齡,人人平等。
上述精神始終保存在西方的文化中,充當著重要的觀念源泉,成為西方文化、物質建設的重要根基。作為直接的表現(xiàn),這種精神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匯聚成“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引領著西方人民走向現(xiàn)代化國家。
二、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是核心價值觀中個人準則的重要理論基礎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核心價值體系,融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文化于一身,極大地反映了時代主題、任務和發(fā)展方向。其中,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準則與“人”緊密相連,必然涉及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
1.愛國:人與共同體密不可分。馬克思始終關注著人寓于其中的生存方式——共同體。在費爾巴哈完成了從天國到人間的顛倒之后,馬克思進一步關注到了本身就是顛倒的現(xiàn)實社會,強調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同時,他認為人是共同體的主體,以共同體不過是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和客體化這一原則,提出了“人永遠是(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等)這一切存在物的本質”[5]p51-52的觀點。因此,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人與共同體關系:人的本質體現(xiàn)在共同體之中,共同體只不過是人的本質的表現(xiàn)。因此,另一方面,在真正的共同體之中,人的本質應與共同體是同一的。
以此,馬克思重點批判了資本主義虛假的共同體。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下存在的私有制造成了階級的對立、壓迫與統(tǒng)治:“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6]p132馬克思著力批判的虛假的共同體,是人的本質異化的產物,也是造成人的本質異化的重要原因。相對于虛假的共同體,馬克思渴望著“真正的共同體”——共產主義社會。這種共同體表現(xiàn)為自由人的聯(lián)合,即“真正實現(xiàn)了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7]p104的社會,其根本立足點是恢復到人的本質、實現(xiàn)擺脫對物的依賴、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個人。從另一個角度看,真正的共同體保證了人的自由與發(fā)展。真正的共同體使得人得以控制生產的全過程,從而完成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統(tǒng)一。
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反映了人與共同體的關系。與虛幻的共同體相對,真正的共同體是人民民主的,本質在于人民當家作主,反映了人的本質與國家相一致、國家利益是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體現(xiàn)。國家充當著實現(xiàn)人民幸福的保證,是保障人能夠自我實現(xiàn)人的共同體。以“愛國”精神出發(fā),人民會理解、支持體現(xiàn)人民意愿的國家,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與國家的要求相符??梢?,“愛國”是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發(fā)展的精神支柱。作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距離“自由人聯(lián)合體”甚遠,這督促人們在現(xiàn)實中奮斗,以實現(xiàn)這一崇高目標?!皭蹏庇欣诖偈箓€人化國家之愛為建設動力,自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之中,推動現(xiàn)實的改造。
2.敬業(yè):在物質生產中發(fā)揮人的本質力量。除了共同體的作用之外,馬克思曾直接指出“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8]p24其中,“怎樣生產”即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fā)展而變化和改變的。”[9]p345可見,在物質生產中才能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表現(xiàn)人的本質。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設定,最終還原到了現(xiàn)實的、歷史的“物質生產”,因為只有從物質生產出發(fā)才能理解人的本質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
物質生產落于個人,多以勞動表現(xiàn),“敬業(yè)”與職業(yè)勞動對于人的重要意義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敬”在中國文化中,就是要集中注意力、專心于一物,不受外物和思慮的紛擾。敬業(yè)即是對待勞動和工作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將自己的身心投身于物質生產中,不為外在干擾與誘惑.這是從個人的內在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正是通過勞動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所以,人通過勞動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使人得以生存下去。另一方面,通過對象性活動,勞動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彰顯,也就是以勞動的對象化產物彰顯人的內在潛能?!熬础笔侨藘刃纳钐幍膽B(tài)度和價值取向,人正是通過心中對勞動的肯定和訴求、尊重和敬畏,才使得自身自覺自愿地投身于勞動當中,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
3.誠信、友善:人與人的關系構成了人的本質。眾所周知,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將“人”的概念帶入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但是,費爾巴哈狹隘的自然主義和直觀的唯物主義有著巨大的理論缺陷,即僅僅將人視作感性對象,未能以動態(tài)的視角把握人的感性活動。這也是馬克思真正超越費爾巴哈的地方。不滿于作為感性對象、僵死的人,馬克思在現(xiàn)實和歷史的深處——在社會與實踐中尋找到了人的本質真正的歸宿:“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6]p56如前文所述,物質生產是決定人的本質關鍵,而社會關系則是伴隨著物質生產確立的人與人之間復雜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等。因此,馬克思在這里使用物質關系時,加上了限定性的“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表明,社會關系是物質生產在現(xiàn)實中直接的產物。因此,社會關系的總和往往表現(xiàn)為人的本質的直接構成。
“誠信”和“友善”則是針對人之間的關系對于人的本質的意義以及當下的現(xiàn)實狀況所提出的。就現(xiàn)實而言,市場經濟帶來了一定的道德滑坡,弄虛作假、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時有發(fā)生。究其原因,這是資本對于人的操縱與控制,帶來了異化的人際關系。這種異化的人與人的關系顯然只能形成異化的類本質,極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人的自我實現(xiàn)。針對于此,提倡“誠信”和“友善”的人際關系可以矯正社會發(fā)展中扭曲的社會關系,形成健康、友愛、互信的人際關系,從而最終實現(xiàn)真正的人的本質。
綜上所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分別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不同維度,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皭蹏?、敬業(yè)、誠信、友善”把握住了形成人的本質的關鍵節(jié)點,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一重大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核心價值觀勢必為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提供重要支撐,即為人的發(fā)展提供道德支撐、方向性指引、規(guī)范性設定。另一方面,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科學的人的本質學說之上,這保證了核心價值觀具有強有力的現(xiàn)實感召力和不竭的內在生命力。
三、人的本質總是面向現(xiàn)實與未來
從共同體、社會關系、物質生產對于人的本質的說明,可以歸結為一點——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由于維持生命的需要,人必須投身于物質生產,“沒有需要,也就沒有生產”[10]p742。需要是多方面的,包含著生命需要、社會關系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需要。正是這些需要,促使人們有動力、有目的地去實現(xiàn)、發(fā)掘人的潛能。簡言之,“需要”往往位于決定人的本質的首要因素。
可見,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社會及個人呼喚的價值觀。但是,需要總是變化的,這也決定了人的本質是發(fā)展的,因此決不能以靜態(tài)的視角把握人的本質,而應以動態(tài)的角度描繪人的本質:沒有給定的、固定的本質,只有面向現(xiàn)實與未來敞開的、充滿無限可能的人的本質。這決定了立足于人的本質之上的核心價值觀是變化的、發(fā)展的?,F(xiàn)實亦是如此,出于現(xiàn)實的需要,2015年5月5日,我國發(fā)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一份事關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獻?!兑庖姟粪嵵靥岢?,“提高全民生態(tài)文明意識。積極培育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道德,使生態(tài)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11]??梢?,面臨當前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生態(tài)文明也就成了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必然要求。
綜上而言,人的本質不是固定的,而是面向現(xiàn)實與未來的。核心價值觀也不能以僵化的、固定的形式展現(xiàn),而應依據(jù)人的需要、物質生產、社會關系作出適時調整,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與時俱進?!?/p>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苗力田.西方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6-05-06.
責任編輯/陳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