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健
【摘要】當下就我國司法機關存在公信力缺失的情況,法官的職業(yè)化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司法程序、規(guī)范新聞媒體對司法工作的監(jiān)督、增強司法與公眾的良性互動等措施都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司法公信力 提升 對策
當前,我國司法現狀與公眾需求矛盾比較突出,司法改革和法院審判工作必須著力解決社會公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改變這些狀況,就必須以公平、公正為目標樹立司法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除了轉變觀念,提高對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認識之外,更主要觀點認為從法官隊伍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司法程序的完善等幾個方面入手,加強當代中國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一、法官的職業(yè)化建設
樹立司法公信力,關鍵還需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司法權的運行,最終還是依托法官來實現,司法裁判的公正與否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法官的價值判斷,因此,樹立司法公信力關鍵在于進一步深化法官職業(yè)化建設。首先要必須加強法官的職業(yè)素質、職業(yè)倫理與職業(yè)操守的培養(yǎng),使法官具備高于普通人的素養(yǎng)。其次,建立健全嚴格的法官遴選制度。各級法院可按地區(qū)與級別差異,根據案件審判業(yè)務量、轄區(qū)人口和地域面積等在有編制內限定名額,對法官實行中央統(tǒng)一選舉,任命為主,地方任命為輔的遴選制度,擴大選任途徑。再次,科學管理法官。對法院工作人員要以法官為中心進行分類,同時,修改法官法,取消法官的行政性分級,對法官級別晉升實行嚴格的專業(yè)機構考查、提名,并由最高任命法院統(tǒng)一任命的程序,此外,健全法官審判行為的規(guī)范和審判紀律規(guī)范。
二、完善司法體制改革
多年來,我們始終從司法機關內部入手改革,努力實現公正與效率,并樹立司法公信力,但現實中存在的體制方面一些瓶頸卻難以破解。如司法行政化、司法地方化。地方行政機關對法院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約束,或多或少影響到司法公正,妨礙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因此,司法體制改革必然成為司法公信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我們建議:建立獨立、統(tǒng)一的司法組織系統(tǒng)。首先,實施司法財政預算單列制度,這樣可以為獨立的司法審判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不再依附地方行政機關。具體為:最高法院、省高院的財政經費單列到國家預算,報全國人大批準執(zhí)行。中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財政經費單獨列入省級財政預算,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大批準執(zhí)行。財權上的獨立必將給法院獨立審判原則的徹底貫徹及司法公正提供有力物質保障。其次,是盡修改除人大個案監(jiān)督的法律案。人大的個案監(jiān)督雖有監(jiān)督、整治司法腐敗的積極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國家立法、司法在某些領域產生職能混淆,
如此伴隨司法權威與司法獨立性的喪失的弊端也是非常危險的。
三、優(yōu)化正當司法程序
嚴格遵循正當的司法程序,公眾更容易接受司法裁判的結果,并對此產生信任。如果司法程序設計不科學、不合理,當事人由此會產生強烈的不公正感,會認為其權利遭受到忽視與侵害。與此同時,會產生諸如法律關系主體地位遭到否定、人格尊嚴遭到貶損等一系列不良影響,司法由此無法獲得信任與依賴。設計合理正當的程序在某種意義上樹立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條件,因此,設計一套令人信服的正當化程序就成了樹立司法公信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四、規(guī)范媒體對司法的監(jiān)督
新聞媒體須保證在不進行輿論引導的前提下對司法案件進行客觀公正地報道與評論。這也是發(fā)達國家對待新聞自由和司法公正問題上的普遍采取的做法經驗。我國正在建立法治社會的初級階段,司法公信力的建設有待加強,“網絡審判”、“輿論審判”給司法機關在“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前提條件下做出客觀公正的裁決帶來了巨大沖擊,法官在做出判決之前必須充分考慮到社會效果。實際中部分媒體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缺乏客觀性和真實性,導致公眾了解的事實和司法機關調查的事實大相徑庭,同時,公眾對法律具有普遍性的“認識”形成的“輿論審判”,無疑給正值成長初期的司法權威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媒體隊伍建設,規(guī)范媒體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選擇,而要做到這些,傳媒自身層面應當保持必要的克制和耐心,呵護,改進報道方法,力求全面、客觀、真實報道。
五、增強司法與公眾的良性互動
司法機關加強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增強司法活動的透明度,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舉措之一。因此,司法機關在“修煉內功”的同時,應及時了解并滿足公眾需求,大力推行以“公開、公正、公信”為內涵的“陽光司法”,不斷增強司法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全面深化司法公開,進一步拓展公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將司法公開納入到司法管理和質量考評體系,將自身監(jiān)督制約同人大監(jiān)督、社會監(jiān)督等外部監(jiān)督相結合,從根本上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立信于民。另一方面,積極營造良好的司法活動民主氛圍,持續(xù)推動司法社會化。進一步規(guī)范人民監(jiān)督員的選任和管理,細化遴選標準,切實發(fā)揮監(jiān)督員的監(jiān)督作用和社會影響力,建立健全案件處理的公開聽證制度和答詢制度,使之真正成為司法機關司法民主、公開、公信的有力體現。此外,正視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進一步暢通司法與公眾的溝通聯(lián)系的渠道。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絕大多數公眾把新聞媒體作為獲取信息和反映意志的主要途徑與方式,司法機關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新聞媒體的橋梁與媒介在其與社會溝通互動過程中的功能,不僅要正確引導媒體報道,還要理性對待和接受媒體監(jiān)督,盡可能減少不適當、不客觀的輿論壓力給司法活動帶來負面影響,實現司法機關,媒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畢玉謙.《司法公信力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2]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3]張蕓.《論司法公信力》.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7.5.
[4]孫應征,劉國媛.《略論司法公信力之構建》.江漢大學學報,2010.1.
[5]王建,顧旭芳.《談樹立司法公信力》.法制與社會,2009.9.
[6]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調查報告》.法律運用,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