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上表示:“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國務院已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p>
“深港通”這個概念,可以簡單理解成內地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客戶交易打通協(xié)議。
香港投資者可以通過“深港通”里的“深股通”在深圳交易所完成證券交易,內地交易者則可以通過“港股通”在香港交易所完成證券交易。
深股通的股票范圍是市值60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深證成份指數和深證中小創(chuàng)新指數的成份股,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深港通下的港股通的股票范圍是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份股、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市值50億元港元(約合43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以及香港聯(lián)合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另外,要通過這個協(xié)議在香港交易股票的內地投資者,投資資產要超過等值50萬元人民幣。
這個消息對死氣沉沉的中國股票市場看起來是個刺激。內地和香港的股票市場在得到消息后都做出了非常積極的反應。
隨后幾天,來自內地各個券商的評論者就“深港通”對中國股票市場可能起到的作用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但是它真的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好嗎?
如果人們有興趣,可以通過一年多以前開通的“滬港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證券交易所的類似協(xié)議)做個比較。
在“滬港通”開通前,人們對這個協(xié)議將帶給內地證券市場的變化的期待和現(xiàn)在非常類似,認為引進“國際投資者”會改變A股估值的邏輯,挖掘更有價值的公司,從而增加市場效率。但經過一年多的運行,滬港兩地同類型公司的估值差距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
這種逆向變化的原因在于,兩地股票市場受到2015年股災和2016年年初“熔斷”事件的影響,交易都不那么活躍。
為了防范系統(tǒng)風險,滬港通對交易總額度是有限制的,但實際上這個額度從來沒有用滿過。從香港到上海的額度平均只用到50%,上海到香港的額度用得高一些,大約到80%(這和人民幣貶值預期有一定關系)。香港投資者每天在上海的平均交易量更是只占到上海市場總體交易量的0.3%至0.5%。這種交易量比率肯定無法改變市場的認知,雖然香港交易者的價值認知也不見得高明。
“滬港通”和“深港通”不同的是:滬股通標的偏重大型藍籌公司,深股通標的更多是內地新興行業(yè)中的成長型公司。而香港投資者對內地成長類公司的估值遠低于對內地藍籌公司的估值。大致估算,香港通過深港通流入的資金將比參與上海市場的積極性還要低。
內地很多券商人士對“深港通”的態(tài)度最為積極,這讓他們想起了2014年年底開始的短期大牛市。很多人認為當時是“滬港通”點燃了那個牛市。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牛市很可能是因為,當時中國經濟決策層對通過股票市場來降低經濟體的杠桿率寄予厚望?!皽弁ā钡拈_通只不過是其中一個步驟。這有點像雞打鳴時太陽正好升起來,但是你半夜12點騷擾一只睡覺的公雞對太陽提前升起來毫無幫助。
不過,話說回來,“深港通”的開通對市場來說肯定是件好事,市場在有條理的基礎上擴大范圍,基本不用多加判斷,肯定是好的。
另外,經濟決策層決定開通“深港通”也說明他們基本從這一年多來的“市場傷害”中恢復了信心。只不過“深港通”只是件很一般的好事,并沒有人們想的那么好。想改變一個市場,難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