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中國臺灣·鄭博元
認識AFTMA飛蠅釣線的規(guī)格
——正確的飛蠅釣線判讀法(上篇)
文/圖中國臺灣·鄭博元
現(xiàn)代的飛蠅本線會幫助我們更輕松地將毛鉤拋投至標點
進入飛蠅釣法的領域中,除了要建立基本的心態(tài)與觀念之外,若想在短時間內領悟這項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飛蠅釣法,當然要先從飛蠅釣法的靈魂,也就是對于飛蠅本線(FLY LINE)的認識學起。
本文作者(左)在為釣友進行手把手的飛蠅拋投教學
在飛蠅釣法的發(fā)展初期,釣竿或許應該被稱為“釣桿”,那時候的竿子并非是竹子所制,而是由一種制造標槍、長矛所用的柔韌木材制成的(詳情筆者另文交代)。而那時的飛蠅本線則來源于女人的長發(fā)、馬尾之毛或是以麻絲捻成的線。當然,那時的飛蠅本線并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遠投(FAR CASTING),這是因為線體的重量太輕,而且線的長度也受限,充其量只能達到如同現(xiàn)在的“蚊子釣”一樣的效果,或是日式的“天展”釣法(TENKARA,也寫作日式漢字“天唐釣”)的效果。此外,那時同釣線所配合使用的飛蠅毛鉤也多是模擬溪河旁的有翅昆蟲的各期生態(tài),多以獸類皮毛或禽類翎羽綁扎而成。因當時施展飛蠅釣法的環(huán)境多集中于淡水的溪、河,并且是以鱒魚之類的魚種為主要對象魚,故而稱此釣法為飛蠅釣法,取“蠅”字為蟲類之代稱,而非指飛繩釣法。這是飛蠅釣法之所以被英文稱為FLY FISHING的歷史典故,大家不要因本末倒置來的誤解而去錯誤地解讀飛蠅釣法的真正淵源。
當然,整個飛蠅釣法隨著時間的演進,大致衍生出目前約六大類的毛鉤釣法,同時在19世紀初發(fā)展出以6枚三角狀竹坯材料所拼制成的飛蠅竿。此時開發(fā)竹制飛蠅竿的先驅者二人分別為Henry Powells (時間為1885年)和Charles Orvis(時間為1883年)。而在悠久的手工竹制飛蠅竿的歷史中,一直到20世紀初期,用來制造釣竿的最佳材料僅產(chǎn)于我國大陸東南部極小的一片山區(qū)之中(廣東?。?。截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國所采用的制造手工竹制飛蠅竿的原材料,均以此地所產(chǎn)的竹材(TONKIN BAMBOO)為不二之選。因此,總體來說,整套飛蠅釣法系統(tǒng)大約是在19時紀末至20世紀初才發(fā)展出來的較為完備的模式。
至于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飛蠅本線,真正演進到現(xiàn)在的完備階段,關鍵在于上世紀美國的CORTLAND工廠成立。以專業(yè)技術設計制造的飛蠅本線面世之后,飛蠅釣法才進入了另一個新紀元。同時,該廠生產(chǎn)的飛蠅本線制作精良,分類明細,目前在世界飛蠅本線生產(chǎn)線上仍居重要的位置。
簡單來看,關于飛蠅本線功能的判讀方式只有“規(guī)格”和“線性”之分。釣友在進入針對飛蠅釣法的系統(tǒng)學習之前,必先了解“規(guī)格”與“線性”的差別,如此才能掌握適合的飛蠅本線,以輔助釣者在作釣的過程中順利施展各式拋投,以及針對不同深度泳層進行選線。
在本期文章中,我先以“規(guī)格”來詳細說明飛蠅釣線的特點。目前市面上有統(tǒng)一的“號數(shù)”來對飛蠅本線加以區(qū)分,這個號數(shù)即AFTMA號數(shù),而AFTMA則為AMERICAN FISHING TACKLE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美國釣具制造商協(xié)會)的縮寫。那么,ATFMA的飛蠅本線又是如何規(guī)格化地區(qū)分的呢?就目前AFTMA一般的飛蠅本線而言,其規(guī)格約是1#~12#(針對海水釣法則有更大號數(shù)的釣線,最大會達到15#)。而以AFTMA 1#的飛蠅本線為例,它必須符合如下的基本條件:重量必須在60 grains,也就是約為公制的3.9克,容許的重量誤差為±6grains。上述用以指定飛蠅本線重量的單位graine翻譯為中文則為“喱”,“喱”的定義原本指一粒麥子的重量,而一粒麥子的重量約合0.0648 克,取其四舍五入之數(shù)值為0.065克。這個“喱”的計量單位則為AFTMA飛蠅本線的規(guī)格區(qū)分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這個AFTMA飛蠅本線的系統(tǒng)規(guī)格是以小麥的重量計量單位“喱”來換算的,而非以磅數(shù)、長度來換算。此外,整條本線的最前端30尺(約為公制9米)的部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不可忽略的。我為了使讀者能夠掌握正確的飛蠅本線規(guī)格資訊,特別將AFTMA的規(guī)格要求表列于后,如此會更利于讀者靈活運用。
【小貼士】
一些關于飛蠅本線的數(shù)據(jù)說明
飛蠅本線的相關規(guī)格數(shù)據(jù)
“飛蠅釣法”乃不失FLY FISHING之本意與歷史淵源的一個譯稱。筆者在考究過該釣法的來龍去脈之后(如本文前述),認為本譯名雖稱不上貼切,但也尚符合交代“歷史”與“釣法”的雙重意義,故而加以沿用。而筆者亦為此譯名遍覽美國、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的專業(yè)書籍、雜志和錄影帶等資料,也未曾見過有悖于釣法原創(chuàng)精神的稱呼出現(xiàn)。而通過“FLY LINE FISHING”“FLYING FISHING”之類的稱呼,足見世界各國對于FLY FISHNG這個詞的認可,不僅早有共識,而且同時為保留、尊重本釣法的歷史由來,未敢稍加任何私意變譯。因此,筆者拙見認為,要為原文FLY FISHING定譯并非不能,而是得兼顧“歷史由來”與“釣法施為”兩個關鍵點,如此才能令人悅服。當然,吾輩釣魚界不乏能人賢士,或有高明者能找出更貼切的關于“FLY FISHING”的推譯或定譯,自然可受公眾評斷并沿用之。例如飛餌釣、飛蟲釣、飛線釣、飛蠅釣乃至飛鞭釣等稱呼,只要是受公眾評議并擇之者,筆者亦自當從善如流,遵從公決。否則僅在釣法名稱之上,恐怕又將會衍生不少困擾,此亦非筆者之所愿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