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蝶,邱海萍,柴榮耀,張 震,孫國昌*(.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浙江金華 3004;.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00)
水稻細菌基腐病防治藥劑篩選和田間防效測定
張蝶1,邱海萍2,柴榮耀2,張震2,孫國昌2*
(1.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2.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試驗采用杯碟法,測定了12種殺菌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的室內毒力和其中4種藥劑的田間防效。結果顯示,12種殺菌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商品推薦的最高有效成分用量時,20%噻菌銅懸浮劑、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20%噻森銅懸浮劑、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和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等抑菌效果相對較佳。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表明,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防效較好在73.7%以上,而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3%中生菌素可溶性粉劑和20%噻菌銅懸浮劑孕穗期也均在50%以上。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室內毒力測定;田間防效
文獻著錄格式:張蝶,邱海萍,柴榮耀,等.水稻細菌基腐病防治藥劑篩選和田間防效測定[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6,57(7):993-995.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是由玉米狄克氏細菌(Dickeya zeae)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病害,自20世紀80年代在浙江省首先發(fā)現(xiàn)后已蔓延至全國20多個省市[1-2],近年來更是南方稻作區(qū)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水稻病害之一。人工接種數(shù)據顯示,不同生育期的水稻都能被細菌性基腐病菌侵染[3],但大田一般僅在分蘗期到穗期發(fā)病。分蘗期發(fā)病水稻分蘗減少,病株莖基部腐爛,產生枯心苗,孕穗期發(fā)病病株形成枯孕穗,半枯穗或枯穗,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水稻產量損失。
早期研究顯示,水稻生產品種中存在對細菌性基腐病的抗性差異[4-5],但由于相關的品種抗性鑒定和抗病育種長期滯緩,目前生產中尚無明確的抗病品種可用。因此,當前化學防治仍是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最為主要的防控手段。生產實踐表明,噻菌銅和氫氧化銅等銅制劑,以及中生菌素和農用鏈霉素等抗生素類藥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6],但目前尚沒有水稻細菌性基腐病防治的登記藥劑。為了篩選出防治水稻基腐病的有效藥劑,本研究在選用12種細菌性殺菌劑進行對基腐病菌室內毒力測定的基礎上,選擇適當藥劑開展田間防治效果的研究,以期篩選出藥效較好的藥劑供生產使用。
1.1供試材料
供試病原菌是由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糧食病害研究室分離保存的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菌株Dz7。
供試藥劑為市售細菌性殺菌劑12種,分別是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齊齊哈爾華豐化工有限公司),25%絡氨銅水劑(山西永合化工有限公司),20%噻森銅懸浮劑(浙江東風化工有限公司),30%壬菌銅微乳劑(西安近代農藥科技有限公司),20%噻菌銅懸浮劑(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33.5%喹啉銅懸浮劑(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春雷霉素水劑(青島星牌作物科學有限公司),3%中生菌素可溶性粉劑(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丹東市農藥總廠),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河南銀田精細化工有限公司),3%噻霉酮可濕性粉劑(陜西西大華特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20%噻菌茂可濕性粉劑(浙江斯佩斯植保有限公司)。
1.2室內毒力測定方法
室內毒力測定采用杯碟法。將供試菌株用NA培養(yǎng)基活化,挑取單菌落于液體NA培養(yǎng)液中,于28℃培養(yǎng)24 h后,用液體NA培養(yǎng)液配制成D660值為0.8的菌液待用。取10 mL至冷卻至40℃的100 m L NA培養(yǎng)基中,混勻后制成平板。根據上述12種殺菌劑商品推薦的田間最高有效成分用量,分別設置4個濃度梯度,取直徑為0.6 cm的圓形濾紙片浸入藥液充分濕潤后瀝干,然后將含有藥劑的濾紙片貼在平板表面,于28℃培養(yǎng)24 h后測量抑菌圈大小。以清水為對照。每處理重復5次。
1.3田間防效
田間防效試驗采用感病品種甬優(yōu)12(秈粳型雜交水稻),試驗地點位于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xiāng)鄭公頭村。該地常年種植水稻,土壤類型為沙壤土。水稻品種經育秧盤育秧后以機插方式進行移栽,栽培管理按當?shù)亓晳T常規(guī),但全生產期不使用殺菌劑。試驗采取大區(qū)處理,大區(qū)面積300 m2。供試藥劑田間用量均參考生產廠家建議的推薦濃度,并以清水處理作為空白對照。667 m2噴液量為50 kg,均勻噴灑,使水稻植株全株著藥。施藥藥械為3WD-16型背負式自動調速智能型電動噴霧器,噴孔直徑1.6 mm,工作壓力0.2~0.4 MPa。
處理時間和田間調查。根據細菌性基腐病大田發(fā)病特點,藥劑處理時間分別設在分蘗期(2015年7月17日)和孕穗期(2015年8月21日)。病情調查,分蘗期用藥后2周進行調查,孕穗期用藥后待對照區(qū)病情顯著時,僅調查青枯穗病數(shù)。每區(qū)調查5點,每點調查至少50叢計為重復,記錄調查叢數(shù)、株數(shù)和相應病株數(shù)。以株發(fā)病率來計算防治效果,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DMRT法分析)。
2.1室內抑菌測定
按商品推薦的最高有效成分用量對12種殺菌劑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1)顯示,12種藥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圈直徑超過1.00 cm的有5個藥劑,分別是噻菌銅、琥膠肥酸銅、噻森銅、溴硝醇和噻霉酮。6個銅制劑中,噻菌銅最好(平均抑菌圈直徑1.23~1.44 cm),琥膠肥酸銅次之(平均抑菌圈直徑1.00~1.31 cm),壬菌銅最差(平均抑菌圈直徑0.70~0.82 cm);2個生物藥劑中,中生菌素平均抑菌圈直徑0.87~1.00 cm,春雷霉素平均抑菌圈直徑低于0.80 cm;其他4個藥劑中,溴硝醇抑菌效果最好,平均在2.49 cm;噻霉銅次之,平均抑菌圈直徑1.19~1.49 cm;氯溴異氫尿酸和噻菌茂相差不大,平均抑菌圈直徑均低于1.12 cm。
2.2田間防效
根據室內毒力測定的試驗結果和避免單一藥劑長期使用引起病菌抗藥性的原則,從12種藥劑中按不同種類選取商品推薦的田間最高有效成分用量時抑菌活性較高的4種藥劑,銅制劑中噻菌銅、生物藥劑中中生菌素、溴硝醇和噻霉酮進行田間藥劑試驗,進行田間防效試驗。根據水稻細菌性基腐病大田發(fā)生的特點,4種藥劑按商品推薦的最高有效成分用量,分別在水稻分蘗期和孕穗期進行試驗。分蘗期用藥處理后,與清水對照相比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為害程度受到不同程度控制。其中,噻霉酮處理叢病率和株病率均最低,分別在25.2%和1.6%;溴硝醇處理次之;中生菌素和噻菌銅處理叢病率相當,但株病率前者較低,僅為5.0%。孕穗期用藥處理后,水稻細菌性基腐病叢病率噻霉酮<中生菌素<噻菌銅<溴硝醇,而株病率噻霉酮<中生菌素<溴硝醇<噻菌銅。
根據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株病率計算4種藥劑的防治效果(表2),分蘗期用藥處理,防效噻霉酮>溴硝醇>中生菌素>噻菌銅;孕穗期用藥處理,防效噻霉酮>中生菌素>溴硝醇>噻菌銅。噻霉酮均顯著高于其他3種藥劑,分別在83.2%和73.7%;溴硝醇、中生菌素和噻菌銅間無顯著差異。
表1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室內毒力測定
表2 藥劑處理后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發(fā)病程度及防治效果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發(fā)現(xiàn),但僅近年來在我國南方稻區(qū)逐年加重。因此,國內尚缺少水稻細菌性基腐防治明確藥劑。從現(xiàn)有殺菌劑中篩選有效的藥劑用于大田生產,有利于對當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為害日益嚴重的現(xiàn)狀進行有效控制。本試驗對收集的12個殺菌劑按商品推薦的最高有效用量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顯示,12種藥劑中,噻菌銅、琥膠肥酸銅、噻森銅、溴硝醇和噻霉酮等均具有較佳抑菌效果。
鑒于避免單一藥劑長期使用引起病菌抗藥性的原則,選取4種不同類型的藥劑進行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噻霉酮、溴硝醇、中生菌素和噻菌銅在商品推薦的最高有效成分用量時在水稻孕穗期的防治效果均高于50%,其中噻霉酮防治效果最佳。因此,生產中推薦噻霉酮用于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防治,其他3種藥劑雖然防效相對低些,但也可以作為替換藥劑進行使用。
[1] 洪劍鳴,狄廣信,謝良泰,等.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病原細菌的鑒定[J].浙江農業(yè)大學學報,1983,9(4):339-342.
[2] 劉瓊光,張慶,魏楚丹.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6(14):2923-2931.
[3] 劉瓊光,王振中.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病菌侵染規(guī)律研究[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25(3):55-57.
[4] 王金生,姚革,方中達.水稻品種對細菌性基腐病的抗性及病原細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J].植物保護學報,1989,16(3):181-185.
[5] 劉瓊光,王振中,周國明,等.水稻細菌性基腐病品種抗性鑒定[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2):89-90.
[6] 劉安敏,陶秀珍.防治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藥劑篩選試驗[J].農藥,2003,42(2):32-37.
(責任編輯:張瑞麟)
S481.9
B
0528-9017(2016)07-0993-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06
2016-03-16
浙江省公益計劃項目(2015C32066);浙江省農業(yè)廳2015年“三農六方”項目;寧波市農科教結合項目(2014NK41)
張 蝶(1991—),女,湖北天門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植物病理學,E-mai1:714019147@qq.com。
孫國昌,E-mai1:sungc0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