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計劃中的“協(xié)作計劃”和“跨省生源調出計劃”,引起社會公眾對本省今年高考是否“減招”的強烈關切,江蘇、湖北發(fā)生部分家長到教育部門聚集抗議事件。為平息家長的不滿情緒,江蘇、湖北兩省回應稱今年高考不會“減招”。隨后,“跨省生源調出計劃”繼續(xù)發(fā)酵,黑龍江、吉林等多個省份也對此事進行回應,明確表示,今年高考不會減少本省招生計劃。
對于社會公眾對生源調出計劃的強烈反應,有人不解,既然當?shù)馗呖紙竺藬?shù)減少,高校調出部分招生計劃不影響當?shù)馗呖忌龑W率,家長為何會恐慌?既然每年高考結束后,一些高考人數(shù)比較多的省市,連續(xù)多年二本、三本以及專科計劃都招不滿,不少計劃是被浪費的,那么,為何不可把這些名額調出,去提高不發(fā)達地區(qū)的高考錄取率呢?
調出計劃不僅對推進高考公平有利,而且也對高校招生有利——有一些高校在本省招不到學生,也愿意把計劃調出。這其實也是部分教育部門管理者的不解之處,這種“不解”,恰恰暴露出主管部門對考生家長的意愿并不了解,這是這次生源調出計劃引起風波的重要原因。
政策背景:發(fā)達地區(qū)生源減少
近年來,我國不少省市高考報名人數(shù)持續(xù)下降,江蘇就從2010年的52.7萬人,下降到今年的36.04萬人,7年間下降了16萬,今年相比去年減少3.25萬人。每年高考招生中,各地也有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的招生計劃未完成,調查顯示,高考之后放棄填報志愿和錄取后放棄報到的考生達到100萬(其中,放棄填報志愿約50萬,放棄報到約50萬),全國各地都有。
曾有媒體報道,2011年高考填報志愿中,江蘇有4萬名考生放棄填報第二階段三本和高職高專志愿。但是,對于生源外調計劃,家長不知道這些計劃的構成如何,一本是多少,二本是多少?是本科為主還是高職為主?是不是只有外調而沒有調入?外調計劃在最初公布時沒有詳細交代,大家一看這么大的外調規(guī)模,比如江蘇3.8萬、湖北4萬,肯定影響孩子的升學,擔心升學競爭會更激烈。有關部門是在家長開始表達不滿情緒之后,才出面進行解釋,如江蘇省調出計劃中本科只有9000人,高職為2.9萬人,湖北也稱,調出計劃既有本科又有高職高專,而這個時候,家長的不滿情緒已經調動起來。
對于高校招生,不同的家長和考生有不同的訴求,有的考生想進一本,所以上了二本線也選擇復讀,而有的考生沒有達二本線,覺得能進一所三本院校也好,因此不能認為有二本、三本院校招不滿,調出計劃不影響考生利益。目前的計劃錄取制度,是按學生分數(shù)結合志愿投檔,填報志愿和錄取時,信息不對稱,有的學校計劃未能完成,這可能有多方面因素,包括錄取制度因素,高校只有一次集中錄取,不是學校多次錄取,學生多次選擇。
對于外調計劃,考生和家長會對比其他省份的調出情況,還會考慮本省的高考錄取競爭。如果本省的高考錄取率,尤其是一本錄取率并不高,可本省的調出規(guī)模卻很大,家長的不滿情緒自然會迅速點燃。而且,多年的積怨,也會在這一時間爆發(fā)出來。像這次生源計劃調出,一本錄取率超過20%的北京、天津卻沒有參加,調出3.8萬的江蘇的一本率卻一直維持在10%左右,質疑也就隨之而來:為什么北京、天津的錄取率這么高卻不外調?
毫無疑問,江蘇等省份的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我國各地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基礎教育發(fā)展也存在較大差異,加之我國實行戶籍管理制度,故而,長期以來,我國高考錄取實行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各高校把高考錄取指標分配到各省,高考錄取指標也就成為各省戶籍人口的蛋糕,各省考生、家長勢必關注自己獲得的“蛋糕”有多大。
高考錄取率,包括整體錄取率(即高職高專以上錄取率)、本科錄取率和一本錄取率三大指標。近年來,我國各省的高考整體錄取率差距已經在逐漸縮小,錄取率最低的地區(qū)與全國平均錄取率相差已不到5個百分點,而這并沒有讓考生和家長感到公平,因為考生和家長更加關注的是本科錄取率和一本錄取率。
目前,全國各地的一本錄取率差異巨大,最高的北京等地已超過20%,而有的省市只有5%、6%,全國一本平均錄取率在9%左右。推進高考公平、縮小地區(qū)錄取率差距,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國家推出的“協(xié)作計劃”和“跨省生源調出計劃”,就是為了縮小地區(qū)錄取率差距而制定的。從推進高考公平的大道理來講,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具體調整各地的招生計劃,各地的考生、家長都會考慮到自身的高考利益會不會因調整而受到影響。
江蘇家長質疑為何北京、天津不調整,因為單從錄取率來看,最應該調整的是錄取率最高的地方。對此,教育部門應該做出解釋,給公眾一個交代。不過,北京和天津也不是沒有計劃調出,在國家推進的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中,教育部直屬高校是要拿出2%的名額進行專項招生的,但這應不屬于生源調出計劃之列。調出計劃是全國范圍的調整,考生和家長不會只關注本省,還要看全國的整體政策,以此評價政策的合理性。
不過,就是調整到北京、天津,也有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一是北京的考生也不愿意外調,會把已有的錄取指標作為自己的高考利益加以捍衛(wèi),像在北京開放異地高考,就遭遇北京家長和考生的激烈反對。二是北京高考人數(shù)不多,只有6萬多人,一本錄取率很高,但一本計劃的絕對數(shù)卻比較小,只有1.5萬多人。這次上海也有計劃調出,只有5000人,遠少于江蘇,但這已經占上海高考人數(shù)5萬人的10%了。
不公根源: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
從根本上說,此次生源調整計劃暴露出諸多深層次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決策不公開、不透明。其實,不僅是今年國家有關部門在做生源計劃調整時,沒有廣泛聽取意見,以往每年高校制定招生計劃,也都是不公開的。高校制定招生計劃,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歷史因素,即高校過去的辦學定位(包括一些985高校也是通過合并地方院校組建而來),以及傳統(tǒng)生源構成。二是舉辦者屬性,我國的高校按舉辦者屬性,有國立(即部屬)院校,按屬性應全國范圍內招生;有省立(省屬)院校,由地方出資舉辦,可在本省招收更多學生,但由于本省生源有限,也對外省招生;還有高職院校,這些院校主要為地方培養(yǎng)職業(yè)技術人才,招生以本地為主,再適當結合考生的報考意愿和就業(yè)發(fā)展,向外地招生;再就是民辦院校,學校有更大的自主權確定招生地域范圍。三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學科專業(yè)設置。其他,還有各地的生源報考意愿、生源質量等因素。
本來,有關部門應該向公眾交代招生計劃為何這么制訂,可是幾乎從來沒有這樣的過程。不少家長質疑調出計劃的依據(jù)是什么,這應該是有關部門主動向公眾公開的決策信息。如果涉及考生切身利益的決策,是由有關部門閉門制定的,那很容易引起爭議。
進而言之,在現(xiàn)行高考制度下,縮小各地高考錄取差距,不但不能根本消除不公,而且會激發(fā)各地的矛盾和沖突。總體來說,近年來我國各地的錄取率差距在縮小,但是要進一步依靠調整各地錄取計劃來縮小差距,空間實在有限,因為各地考生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教育部門的想法,是在維持發(fā)達地區(qū)錄取率不變或略有提高的基礎上,把發(fā)達地區(qū)因生源下降而“多出”的名額調到不發(fā)達地區(qū)來,以縮小錄取率差距、促進均衡,同時也讓高校能招到學生,并控制發(fā)達地區(qū)的高考錄取率——如果發(fā)達地區(qū)生源減少,而招生計劃數(shù)不變,高考錄取率很容易達到100%。
可各地家長都想著計劃不外調,自己孩子的機會會更多,他們也會比較各地的錄取率——要是保持錄取率不變,那么,錄取率最高的地區(qū)一直最高,所在省和它的差距就一直難以縮小。我國各地的高考錄取率差距,當前主要表現(xiàn)在全國重點大學,即通常說的985、211院校的招生指標各省不均衡,甚至差別很大。
本世紀初,由于推進重點大學省部共建,重點大學大幅增加在屬地的招生計劃,出現(xiàn)重點大學地方化的問題,有的重點大學在本省招生比例高達50%以上,后來教育部對此進行了治理,要求在屬地招生不超過30%。但到目前為止,重點大學在各地投放的指標還是很不平衡,存有地域歧視。國家推進的協(xié)作計劃和生源調整計劃,就是要進一步縮小差距,但這遭到家長的阻擊。要推進高考公平,有必要打破現(xiàn)在的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這一制度是制造各地錄取率不均衡的根源所在。
治本之策:自主招生、廢除學校等級
對于推進高考公平,不少人希望恢復全國統(tǒng)考,以為恢復統(tǒng)考可促進高考公平,但如果還是實行分省按計劃錄取,并不能改變目前的公平問題,差別只是用本省試卷考分還是全國卷考分在本省范圍內錄取而已。各地的錄取差距是很明顯的,差別不在于錄取分數(shù)高低,而在于錄取率差距。
全國統(tǒng)考統(tǒng)招的方式,貌似可實現(xiàn)絕對分數(shù)公平,但實際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問題。首先,這只是把局部計劃招生調整為全國計劃招生,招錄的機制沒有任何變化,全國計劃招生,會在全國范圍內制造更嚴重的應試教育,出現(xiàn)全國超級中學和大擇校。其次,由于各地的教育質量不均衡,地區(qū)的升學率差距不會縮小,反而可能更大。
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曾用全國統(tǒng)一聯(lián)考成績篩選學生,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全國執(zhí)行同一條復試線,有將近一半省份沒有一個學生可以入圍復試。我國各地的基礎教育水平嚴重不平衡,要求不同起點、不同教育過程的學生,用一個分數(shù)標準來評價和錄取,是不公平的。目前,貧困學生、農村生進重點大學比例低,就是在一省范圍內用一條分數(shù)線錄取的結果。當然,在起點不公、過程不公的情況下,采取降低分數(shù)來提高錄取幾率,也會令其他考生不滿,真正的教育公平,應該是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筆者建議的方案是實行全國一張卷,以此為基礎,大學進行自主招生。具體操作是,全國所有考生可在各地自由報考,然后用統(tǒng)一測試成績去申請大學,大學結合高考成績、大學面試成績、學生高中表現(xiàn)、地區(qū)和家庭教育因素獨立進行評價錄取,這就讓高考擺脫計劃體制,同時,大學可用多元評價體系矯正地區(qū)教育差異。
至于社會上擔心的大學自主招生出現(xiàn)不公,一方面,可用考生選擇多所大學、拿到多所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機制,迫使大學轉變理念,重視辦學聲譽,也通過考生的自主選擇來落實監(jiān)督權和評價權;另一方面,政府要轉變職能,監(jiān)督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包括公開招生信息、出具招生報告等。
概而言之,在當前的高考制度下,促進高考公平、調整生源計劃的工作不會停,而要做好這一工作,應該公開、民主決策,廣泛聽取民意,滿足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決策權,不能閉門決策,再模糊公布,這次出現(xiàn)風波,政府部門應吸取教訓。不能認為推進國家整體教育公平是好事,就漠視大家的意見,或者擔心聽取意見時反對意見多政策出不來,就不聽意見。沒有公開決策,信息不透明,只會激發(fā)矛盾。而且,從高考利益分配角度看,調整計劃應該盡可能做增量調整,而不是存量調整,提高不發(fā)達地區(qū)高等教育質量,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適度擴招增加給中西部地區(qū)計劃,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與此同時,還必須意識到,計劃調整只能治標,改革高考錄取制度方可治本。目前輿論都關注全國重點大學,而對于我國教育和學生來說,只有多元教育、多元選擇才有出路。這就是應該消除學校的身份等級,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所學校(包括職業(yè)院校)都成為學生有價值的選擇,而不是只盯著少數(shù)最好的學校,因為在任何國家,最優(yōu)質的資源永遠只有5%到10%。促進各類教育和學校的平衡發(fā)展,是我國教育公平更緊迫的任務。
我國高考改革方案已提出取消高考錄取批次,上海從今年即取消錄取批次,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希望取消錄取批次的改革能加大步伐。另外,還應進一步廢除985、211等高校建設工程,徹底消除學校的身份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