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數(shù)學家謝麗·托維斯希望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濫殺案件是否相互有關聯(lián),尤其希望了解濫殺事件是否會引起模仿效應。
托維斯對468起濫殺事件展開了研究。這些案件發(fā)生在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案發(fā)地點遍布美國全境。
托維斯對上述案件展開的研究分析顯示:“我們發(fā)現(xiàn)有明顯證據(jù)顯示,造成至少四人死亡的槍殺案往往是受此前不久類似案件的啟發(fā)而發(fā)生的?!睘E殺案發(fā)生后的13天內發(fā)生類似案件的危險最大,這一時段內發(fā)生濫殺案的可能性要比平時高出22%。
托維斯指出,濫殺案是否會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案犯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武器。她表示,在美國,青少年遭槍殺的危險要比其他工業(yè)國家高出五倍。0~14歲死于槍殺案的受害者當中87%是美國人。
相對于媒體報道產生的影響力而言,心理疾病對發(fā)生濫殺案的影響要小得多。媒體對濫殺案的報道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引發(fā)青少年的效仿欲望。
專家指出,引起媒體轟動的重大兇殺案件,往往會引發(fā)一些人效仿的沖動
托維斯寫道:"這種思想模式的相互傳染并不是沒有可能的。"大眾媒體對自殺事件進行報道后,情緒不穩(wěn)定的青少年也會萌發(fā)自殺的念頭。事實證明,對殺人或自殺事件進行報道之后,相應案件的數(shù)量就會增加。
美國人類學及社會學專家勞倫·科爾曼也認為媒體的責任非同小可。他認為,媒體對濫殺事件進行報道時遣詞造句必須格外小心??茽柭谄溆嘘P模仿效應的專著中寫道,媒體報道中不應使用槍殺事件以“成功告終”或者自殺企圖最終“失敗”之類的詞語。此外,還應避免將案犯描繪成“鄰家普通男孩”或“獨來獨往的怪人”形象。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澤內布·圖夫科奇指出畫面的威力不容小覷:全副武裝的殺人狂會給人造成一種不可一世的印象,因此也就會激發(fā)一些人的模仿欲望。因此,圖夫科奇認為,媒體在處理濫殺案畫面時一定慎之又慎,同時也不應輕易報道案犯的姓名。因為對案犯姓名進行報道后,此人會獲取一定程度的“知名度”,而這種“知名度”往往正是一些潛在效仿者所期望的。
德國吉森市法學家及刑事專家布麗塔·巴嫩貝格認為,一個人要做出制造濫殺血案的決定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案犯主要會在電腦前度過,他會仔細研究他要模仿的偶像,也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借口。
這些人會寫日記,他們會在日記里編造想象中的故事,故事中會描寫案件經過,持有何種真假槍支,他們會撰寫告別信,甚至會設想案發(fā)時他們會穿什么樣的衣服。
巴嫩貝格說:"他們會不斷閱讀有關案犯的資料,觀看相關的紀錄片和影像資料。也會玩相應的電腦游戲,以便想象自己如何制造濫殺事件。"
慕尼黑槍擊案發(fā)生后
巴嫩貝格說,對于那些希望模仿濫殺事件的人來說,媒體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通過媒體他們可以獲取各類濫殺事件的信息。
心理學家霍夫曼在其研究報告《濫殺—— 一個舊現(xiàn)象的新觀察》中寫道,對于那些濫殺案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而言,了解這些案件的背景更為重要。
他建議應當對濫殺案件開展實事求是的報道。“對于年輕案犯來說,既不應將他妖魔化,更不應把他描繪成無辜者,而是應當全面展示他性格分裂和軟弱的一面。這樣一來,這類年輕濫殺者的偶像意義就會大打折扣?!?/p>
(之文)(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