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松 羅
摘一瓣花入饌
文_松 羅
金庸筆下有個明艷絕倫的小姑娘,興趣愛好是吃花,她說:“有許多許多好看的花,開在草地上。你一眼望出去,鮮花一直開到天邊。我寧可不吃羊肉,也要吃花?!彼€說:“想是因為我愛吃花,所以自幼兒身上就有股氣味,你不喜歡嗎?”
這位姑娘的名字也很有氣味,叫香香公主。
吃的花多了,就能省下香水錢嗎?小時候的我深以為奇,偷偷扯下瓶插的玫瑰花瓣塞進嘴里,嘖,苦澀難咽不提,被母親大人發(fā)現(xiàn)后還狠狠賞了一頓“板栗”。這是我年少無知時的糗事,被家人嘲笑了許多年。他們笑的,不僅是我吃花的傻氣,還有吃得不成章法吧。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切皆可為盤中美味,或變?yōu)槊朗车闹Α7_古老的食譜,《山家清供》《養(yǎng)余月令》記載了多種花肴——玫瑰可制蜜餞,櫻花、紫藤能做糕點,面拖玉蘭享譽中外,哪怕是國色天香的牡丹亦可食。
“明日春陰花未老,故應(yīng)未忍著酥煎。”蘇東坡在《雨中明慶賞牡丹》中提到的“著酥煎”,就是把即將凋零的牡丹花瓣摘下,洗凈,裹上面粉或蛋液,用素油煎炸后食用。
一樣是“未忍污泥沙”,吃貨的選擇,大概會讓扛著花鋤的林妹妹背過氣去吧。但花食,的確曾在古代風靡一時。
南宋有位吳太后,生活樸素,以素食和落花為主食,她的菜譜里有涼拌梅花、炸玉蘭花、炸牡丹花。除此之外,南瓜花、菊花都可煎炸食用,且多半是甜食,飽浸糖水后油炸,或在煎炸后撒上白糖、紅糖、玫瑰糖。滋味嘛,據(jù)說外酥里嫩,唇齒留香。
也有別的吃法,比如《影梅庵憶語》中提到,董小宛“釀飴為露,和以鹽梅。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時采漬之,經(jīng)年香味顏色不變,紅鮮如摘”。
去年秋天,朋友寄來一個綠色的小壇子,打開后驚喜地發(fā)現(xiàn)竟是一壇桂花,一朵朵花冠合瓣四裂,小小的淡金色花苞里纏綿著濃郁的醉人香氣,這不禁勾起我對糖桂花的垂涎來。
制作糖桂花大約是最簡單的廚藝吧。
將桂花洗凈后,放入鍋內(nèi)隔水蒸10分鐘,冷卻,在干凈的瓶子里(容積不必太大,以免不能裝滿)鋪上一層綿白糖,再鋪上一層桂花,再鋪一層白糖,鋪一層桂花,循環(huán)往復(fù),最后用調(diào)羹壓緊,密封,放在避光陰涼處。也有更懶一點兒的方法,就是連“蒸”也省去——將桂花洗凈,再鋪在曬板上陰干,直接與白糖逐層鋪入瓶內(nèi),步驟同上。等待月余,眼見桂花的顏色越發(fā)深沉,白糖慢慢溶在桂花的香濃蜜色里,直至融為一體,就大功告成了。
我做糖桂花的方法是來自我家阿娘(即奶奶)的懶人方。很久以前,她佝僂著身子忙碌于蒔花弄草,而滿地的桂花,是秋日最佳的饋贈。阿娘還會把桂花曬干后裝在枕芯里,那些香甜氣息,裝點了我無數(shù)童年的美夢。
母親熬桂花醬就心急得多,將桂花洗凈晾干后,倒入鐵鍋內(nèi)翻炒,待香味溢出,循循地加水、加白糖,待熬制成金黃色黏稠的糖漿,就可以裝瓶冷卻后封存了。煮一碗酒釀圓子、紅豆湯或者水果甜羹,舀上一勺醇香的桂花醬,那銷魂的滋味啊,經(jīng)久難忘。
最令桂花馳名的佳肴當屬桂花糕了,它的制作方法各地自有特色,主料有馬蹄粉、糯米粉,也有用藕粉的。我也吃過制作潦草的桂花糕,不過是在糯米團子上撒零星碎花作點綴,滋味好不搭界。
如今坊間流行時尚創(chuàng)新菜式,我曾在菜單上見過諸如洛神花銀耳湯、木槿花鯽魚、荷花炒豬肝等。然而雖是花饌,鮮花卻淪為輔料,總覺得辜負了一場花開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