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溯
竹子不會自己變成竹筏
文-陳溯
竹子不會自己變成竹筏,人生也一樣,認準自己的才能,付出努力,才可能一鳴驚人。
樊若水是五代時南唐一個縣令家的兒子,自幼聰明好學,能思會算。長大后,樊若水慢慢有了自己的夢想,期待有朝一日能建功立業(yè),光耀門楣。
可是,當時南唐的國君李煜無心治理朝政,致使政權風雨飄搖。樊若水滿懷熱情投入科舉考試,卻屢試屢敗。樊若水投效無望,一時灰心喪氣。
秋日早晨,樊若水望著后園一池枯荷,池花對影落,越看越愁。他推開院門,走了出去,這一走,便走到了位于牛渚山的廣濟教寺。不遠處的江上,一個戴斗笠的僧人正劃竹筏前行,忽然一片花瓣悄聲落下,又緩緩徐徐在江水上飄蕩,樊若水嘆了一聲,見那僧人將竹筏靠在岸邊,摘下斗笠。
僧人問樊若水為何嘆氣,樊答道,只因滿心抱負無處施展,憑自覺得辜負了這紅塵美景。那僧人微微一笑,指著停在一旁的竹筏問道:你知道這筏子用什么捆的?樊若水一看,真逗,這竹筏不用竹子還能用什么捆的?僧人笑道,你只知道竹筏是竹子捆的,那么你知道竹子會不會自己變成竹筏?
樊若水心里一驚,他知道要加工好一個竹筏,首先要挑選上好的竹子,用刀削去竹子表皮,將粗的一端放在火上烤軟,按一定尺寸將竹子弄成弧形,做成筏頭。還要涂上防腐汁液,干燥后再涂上桐油,搭好支架,需要一人在上,另一人在下用藤條綁緊扎牢,方可做成上乘的竹筏。而竹筏的整個制作過程,可以說是傾注了制筏工的努力和心血,并不是竹子憑空就能變成竹筏。
樊若水若有所悟,返家。眼前時隱時現(xiàn)那日在廣濟教寺見到的僧人與竹筏。忽然有一天,他想到一件大事:在北方強勢崛起的大宋已經對南唐虎視眈眈,之所以長期打不下南唐,絕不是缺少軍事人才,而是少了一座橋!
樊若決定棄暗投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干一件大事——為大宋在廣闊的江面建一架浮橋。
為了做好這件事,樊若水去廣濟教寺剃度做了和尚。當然,和尚的身份對他僅僅是一種掩護,他的目的是收集和考察采石江面的水文資料。平日,他仍然是敲敲木魚念念經,可只要逮到機會,他就來到牛渚磯邊察看地形,在圖紙上標上記號。他常常在傍晚,以垂釣為名,牽著一條長長的絲繩,劃著竹筏到西岸,回到寺院后,再根據絲繩的長度計算長江寬度。
經過幾個月的勘察,樊若水已經對長江的數據了然于心,他隨即脫了僧袍,渡過長江,一口氣跑到大宋都城開封,直接給趙匡胤送了一封求職信,并呈上他親手繪制的《橫江圖說》。趙匡胤慢慢打開眼前的這卷《橫江圖說》,一時大為驚嘆:圖紙上不僅有詳細施工規(guī)劃與精妙的設計,就連采石江面的水文深淺,都有極其細致的標注。
在樊若水的精心策劃下,趙匡胤命人打造了上千艘巨舟,砍伐了大批巨竹,在石牌口架設浮橋。開寶八年十一月,一座浮橋被整體平移到采石水域,憑空降臨在金陵城前。宋軍士氣昂揚踏橋而來,一舉攻破南唐防線。
樊若水設計的這座浮橋,不僅加速了大宋統(tǒng)一南北的時間,也改變了樊若水的人生。打了勝仗的宋太祖特許樊若水參加進士考試,之后官至舒州軍事推官,到任不久,又升為太子右贊善大夫。短短數月,樊若水就成為大宋王朝炙手可熱的新星。
有人說,樊若水從一介無名的書生到達人生顛峰,是因為有好運氣,能遇到一個知人善用的好君王。這話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竹子不會自己變成竹筏,在人生前行途中,唯有認準自己的才能,并且付出艱辛的努力,最終,才可能做到毫不費力,一鳴驚人。
責任編輯:趙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