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庚
摘要: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當前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仍主要以教師“滿堂灌”的形式呈現(xiàn),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普遍對美術課不感興趣,更談不上對美的深層感悟與追求。那么,如何活化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關鍵所在。
關鍵詞:課堂教學;興趣;激發(fā)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09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缺乏直接的興趣會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學生對課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能刺激大腦的興奮,自然會保證其對學習的有效感知。
筆者結合近些年的美術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激發(fā)中學生美術課堂學習的興趣。
一、游戲導入,故事穿插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必須要根據(jù)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而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莫過于游戲。游戲可以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使他們注意力持久、穩(wěn)定。
在講述《關注你我他》一課時,針對本課教學目標,筆者選擇了以游戲的方式進行,讓每位同學課前準備一面小鏡子(在進行自畫像練習環(huán)節(jié)時用),在練習過程中,挑選幾位學生上黑板演示,以線描的形式為自己勾勒畫像,再由其他同學去猜他們畫的分別是誰。這樣寓教于樂,既營造了課堂氣氛,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在欣賞課教學中,由于藝術鑒賞能力欠缺,美術常識缺乏,學生往往是被動參與,很難真正融入課堂。此時,教師如果選取寓意深刻、幽默輕松的故事,亦或是畫家生平、趣聞故事等,適時穿插,就能很容易地解決此困擾!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潰之際,突發(fā)割耳事件,事后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割耳《自畫像》。學生欣賞時,教師可以作些簡要的故事介紹,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畫家不平凡的人生,以及畫家對藝術的那份執(zhí)著。
二、親近自然,聯(lián)系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新課標指出: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美術學科中的術語較多,學生在理解接受上會存在眾多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能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表述,從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入手,貼近學生生活,這樣才能讓他們產生共鳴。
如:講述《奇妙的墻》一課時,學生對立體構成、累積構造的理解可能只會停留在表層上,教師的簡單說教、講解遠不足以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累積的樂趣,這就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多看,多尋找生活中的“墻”,多動手。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生活化藝術會易于學生的進一步理解和感知。因為對于學生而言:生活的體驗才是最真實的、才是最直觀的。
三、重視評價,享受愉悅
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足以引發(fā)或延續(xù)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提出了全新的綜合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形成性、過程性的評價,努力嘗試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并適時適當?shù)赜枰栽u價和激勵,這樣才易于學生潛能的挖掘,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愉悅和積極的體驗,從而促使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美術學習活動中。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對于學生活動中的亮點,要多幾句“真棒”“very good”“你的見解很獨特”……要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當學生真正體驗到你的肯定時,自然而然會迎合教學,也利于有效課堂的進一步生成。
四、強化整合,拓寬視野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廣泛學習的理念。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及融合,是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就是要打破美術與各學科之間的壁壘,突破學科的界限,合理整合學生的知識,把美術與相關的學科(如思品、歷史、地理、音樂等)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促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還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理解美術語言,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與綜合研究能力。
筆者在執(zhí)教《北京故宮》一課時,就特別注重運用學科滲透及整合,嘗試將故宮為主題的美術、歷史、地理知識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就其歷史、發(fā)展等作綜合探究,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古代建筑特殊風格的認知,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智慧及技藝的認同。
五、關注預習,主動參與
美術學科的課前預習是相當重要也是必要的。課前沒有絲毫的、針對性的準備及預習,學生在課堂上只能是“無條件”地服從與被灌輸。長期下來,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急劇下降;而堅持預習,可以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交流與對話,使課堂氣氛充滿活力,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提升,這才有利于我們美術教學的深入開展,有利于我們逐步提高美術教育教學質量。
筆者在布置《一目了然》一課預習任務時,就要求學生:1. 觀察生活中的各類標識(衣食住行),并初步感悟這些標識的不同應用,不同功能;2. 觀察并搜集校園內的相關標識,對其進行恰當?shù)脑u價;3. 結合學校的某一活動主題(如體育節(jié)、讀書節(jié)等)做大膽的設想及創(chuàng)意嘗試。
通過這樣的預習,學生自然就會主動關注到標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設想、創(chuàng)意嘗試,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從而進一步認識和體會圖形符號的藝術美感。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現(xiàn)。當然,只有靈活、合理地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完全被激發(fā),我們的美術課堂才能真正被“活化”。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段 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實踐[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
[3] 楊建濱.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