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歌系列故事之六
白秉權陜北民歌的傳承者
白秉權 1930年出生在陜西省綏德縣。她是我國著名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60多年來,她從學民歌、唱民歌到編民歌、教民歌、研究民歌,走出了一條傳承民歌藝術的道路……
她主演過《劉胡蘭》、《一個志愿軍的妻子》等歌劇,首唱的《趕牲靈》、《跑旱船》、《買菜》等獲好評并灌制了唱片。1958年,由北京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個人編唱專集《陜北民歌獨唱集》。1986年由她策劃、并擔任副主編,錄制出版了《陜北民歌精選》盒帶。
白秉權曾動情地說:“是陜北民間音樂的乳汁哺育了我!”她十多次重返陜北,走訪老藝人、民歌手,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掌握了無以數(shù)計的民歌、道情、榆林小調(diào)、碗碗腔、二人臺、說書等珍貴的一手資料,并搜集、整理和改編了不少陜北民歌。如《回娘家》(陜北說書)、《圪梁梁上的二妹妹》、《繡荷包》、《九連環(huán)》(榆林小調(diào))、《信天游》、《扛上土槍打游擊》等,其中作品《回娘家》獲“文藝劇作開拓獎”,《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棗園來了秧歌隊》獲“民歌新編優(yōu)秀獎”,《圪梁梁》(與賀藝合作)獲“中華民歌大賽十大金曲將”。
白秉權總結了五個關于演唱民歌時應注意的問題:一是呼吸問題;二是兩個基本功問題,科學發(fā)聲的基本功,和表現(xiàn)作品風格的各種潤腔的基本功;三是原生態(tài)民歌問題,原生態(tài)民歌應該叫民間民歌唱法更貼切,更合適。而且她反對舉辦原生態(tài)唱法比賽,由于原生態(tài)民歌是反映各個地區(qū)風格特色的獨特的傳統(tǒng)演繹方法,不同地域的民間民歌有不同的特征,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不可比性;四是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問題;五是歌唱狀態(tài)的完整性問題。她早在六十年代就應上海音樂學院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王品素教授之邀,給聲樂系的全體師生教民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小燕教授曾說:“我們就應請白老師這樣的民歌手教民歌,她懂聲樂理論,教得好、學得快,嗓子又舒服?!睂τ趯W生的演唱曲目,她從理解歌曲,感情處理,風格、潤腔、表演風度到臺步、眼神、手勢等都提出了嚴格要求,認真訓練。因此,她教出的學生,聲情結合較好,能很快地適應舞臺演出。
女高音歌唱家鄧桂萍說,她最難忘白秉權老師對她的啟迪。白老師曾經(jīng)生動地對她說:“在你的上額中間有一個‘小洞洞’,要把聲音唱在‘小洞洞’里”,并交給她把聲音"拉直甩高"的技巧。這在當時熱衷"走西洋路"的中央音樂學院是件新奇的事情,因為有些人對民歌不屑一顧。鄧桂萍卻從那些民歌唱法中獲得了演唱西洋歌劇的珍貴元素。如今,她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歌劇舞臺上主演《蝴蝶夫人》和《圖蘭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聲音處理上,都揉進了中國民歌的唱法技巧,使角色韻味別致,在藝術上有了獨到的突破。
白秉權參加文藝工作63年,從事聲樂教學研究50年,嫡傳弟子300余人,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為中國的民歌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給后輩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Bai Bingquan, the inheritor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