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宗
自從前幾年抗生素限售令強制實施以后,藥店的生意受到很大沖擊。為適應老百姓用藥的新變化、“引導群眾用藥”,許多藥店做出了調整,有的不僅增加了坐堂醫(yī),柜臺的顯要位置還突出擺上清熱類的中藥,代替原來抗生素的位置。
“中藥抗炎我放心”——這句短短的廣告語,可謂切中了老百姓的心理。不少人認為“中藥抗生素”療效確切、安全性強,給予充分信任。
有些人把中藥消炎藥稱為“中藥抗生素”,其實有過譽之嫌。所謂“中藥抗生素”,一般指清熱解毒類中藥,使用廣泛。在一定程度上,中藥的清熱解毒與抗菌消炎是密不可分的。原因為中醫(yī)所說的“毒”,大多為細菌感染所致,故抗菌消炎中藥大多有清熱解毒作用;反過來說,清熱類中藥大多有抗炎(殺菌)作用。
筆者為此走訪(包括暗訪)了十多家藥店,作了大量的調查和暗訪,并向多名同行交流,發(fā)現(xiàn)清熱類中藥的貨架品種最為豐富,主要品種有:三金片、三黃片、板藍根沖劑、穿心蓮片、雙黃連口服液、清開靈、雙黃連、銀翹解毒丸、VC銀翹片、銀黃解毒片、大敗毒膠囊和金蓮花片、片仔癀、黃連上清丸、野菊花片、克銀丸、紫雪丸、青黛散,等等。
此外,藥店中還有二三十種常用的單方清熱類中藥(即草藥):主要是 板藍根、 魚腥草、金銀花、菊花、黃連、黃芩、穿心蓮、甘草、柴胡、蒲公英、夏枯草、馬齒莧、牡丹皮、生姜、山楂、大青葉、紫蘇、茵陳、連翹和蘆根等,多達上百種,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而清熱類中藥還分成作用不同的幾大類:如清熱瀉火藥、清熱涼血藥、清熱解毒藥、清臟腑熱藥、清熱燥濕藥、清虛熱藥、清熱利咽藥和清熱明目藥,等等。
調查發(fā)現(xiàn)了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幾年來社會藥店中清熱類中藥用得太多太濫,甚至帶來多種毒副作用。比如,有人牙疼、牙齦膿腫,就自己購買牛黃解毒片、牛黃消炎片服用,結果炎癥越來越嚴重,最后,不得不去拔了牙。牙齦處于神經末梢,藥力達到的機會微乎其微,尤其是中藥。牙疼本來應該找牙科醫(yī)生診治,有針對性地清創(chuàng)、消炎,尤其是需要消炎能力較強的抗生素。
上述幾大類清熱藥相互不能代替。選擇什么中成藥物最好在中醫(yī)師或者中藥師的指導下對癥用藥。
即使是發(fā)熱,即使是感染性疾病,病因也不全是“熱毒”,也有可能是“濕熱”或“血瘀”等等。自2011年起,原國家衛(wèi)生部就限制“抗生素濫用”,許多人將目光轉向抗炎殺菌中藥和清熱解毒中藥。近幾年藥店中清熱解毒中藥銷售量急劇上升,甚至達到濫用的境地。濫用清熱類中藥,不但舊病難愈,而且將引發(fā)新病,禍患無窮。
筆者呼吁全社會必須正視這一怪現(xiàn)象,應合理應用清熱類中藥,謹防陷入用藥誤區(qū)。隨意吃清熱類中藥,極易吃壞身體、貽誤病情。
中醫(yī)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對癥下藥”。必須先在醫(yī)院診過脈、看過舌象,辨出陰陽氣血虛實,再“對癥”開出最適合病人的藥物;且即使醫(yī)生“辨證”后開出之藥,使用幾天后還要隨著病情、癥狀的變化,而隨時“增”、“減”方劑。
對嚴重的病例,特別是發(fā)熱、感染,清熱類藥不能替代抗生素。即使是輕度的發(fā)熱、感染,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任何一種清熱解毒藥。每一種中藥都有不同的性和味,針對不同癥候的病癥。故切不可私自下方、私自用藥。
比如空調房感冒不能誤用“苦寒”藥。夏季暑熱濕盛,天氣炎烈,許多人整個夏季躲藏在溫度很低的空調房內,偶爾外出,如此一冷一熱,極易傷風感冒,俗稱“熱傷風”。中醫(yī)學認為:“熱傷風”不是“內火”旺盛引起的,屬于“外寒內熱”,不適合使用苦寒的清熱解毒藥,更不可擅自服用“清熱敗火藥”(如牛黃解毒丸等),也不可用熱性的生姜和紅糖,否則如火上加油,反助長熱勢,使病情遷延反復,長久不愈。而應使用加減葛根湯、加減小柴胡湯等藥發(fā)散內熱,否則會使“內熱”被包裹得更緊,發(fā)散不出。對于較重者可用辛涼清表的中藥,如銀翹解毒片、香薷飲、三仁湯和六一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