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牡丹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牡丹嬌艷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譽(yù)。據(jù)記載,從隋朝起牡丹就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到了唐代觀賞牡丹的場景更是盛況空前。隨著牡丹花在唐朝社會的備受寵愛,詠牡丹詩也隨之大量出現(xiàn)。劉禹錫的《賞牡丹》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在舉國上下爭寵牡丹的大背景下,眾多文人騷客已描繪過牡丹之美,抒發(fā)了喜愛與尊崇之情。劉禹錫今又“賞牡丹”,怎么別出心裁、寫出新意呢?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詩人下筆沒有開門見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將牡丹置于百花園中,與“庭前芍藥”“池上芙蕖”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詩人并沒有為了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而是把兩種花的美和不足之處都點(diǎn)了出來。詩人認(rèn)為芍藥花嬌艷美麗,但過于嫵媚而格調(diào)不高;芙蕖即荷花潔凈淡雅,但過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風(fēng)致。芍藥和荷花這些此前備受人們青睞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發(fā)顯得氣質(zhì)華貴、風(fēng)姿卓絕。
評價完芍藥、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詩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边€是沒對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國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才是國內(nèi)最美麗的女子”,表達(dá)精煉而又到位。在詩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還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國色”才能寫盡它的美好。詩人緊接著補(bǔ)充,不要笑他花癡,不止他一人覺得牡丹最美,不僅他一人鐘愛于牡丹,牡丹花盛開的時節(jié)人們轟動京城的賞花場面就足以證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傾城傾國的了。
由此可見,《賞牡丹》的別致之處,一是在于構(gòu)思之巧。詩人帶著一種陶醉之情來寫牡丹之美,卻只字不提花色之絢麗、花容之豐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藥的“妖無格”和芙蕖的“凈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襯出牡丹的風(fēng)姿與多情,用熱鬧的觀花場面、癡迷的賞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詩沒有一個字正面描寫牡丹的美麗,但字字句句都在繪牡丹美景、抒贊美之情。花開時節(jié)牡丹到底“國色”如何,賞花人又是如何“動”京城的,詩人把無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給讀者去豐富、去延伸……這正是劉禹錫的高妙之處,也使得這首詩在眾多的賞牡丹的詩作中不落俗套。
二是在于立意之妙。自古以來,詩人們往往很少為了寫花而寫花,而是重在托物言志,即通過詠花來表達(dá)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個人的人生理想。在這首對牡丹的贊美詩中,我們也可以窺見詩人劉禹錫的理想人格。詩人認(rèn)為芍藥格調(diào)不高、芙蕖缺情少趣,因而不感興趣,而對既有外在姿態(tài)、又有內(nèi)在氣質(zhì)的牡丹如此鐘愛,可見牡丹花象征了一種盡善盡美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