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岳鵬飛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情緒研究概述
王梅,岳鵬飛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本文通過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患者情緒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并對患者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研究進行探討。認為對于PTSD患者的情緒改善與心理復健,從創(chuàng)傷后成長這一視角值得進一步研究。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情緒;創(chuàng)傷后成長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也稱延遲性心理反應,是指一個人在經歷了異乎尋常的、幾乎對所有的人都會帶來明顯痛苦的威脅性或災難性事件及情景后所發(fā)生的精神障礙。[1]根據(jù)患者發(fā)病時間的長短,又分為急性、慢性及延遲性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近年來國內最引人關注的是災后(震后)的PTSD患者。究其原因在于,PTSD不僅影響患者的一般生活、工作和學習,還經常伴隨物質濫用、抑郁及焦慮情緒等癥狀共同出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情緒研究與心理治療。
有研究者利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及抑郁量表,探討PTSD患者的癥狀與焦慮、抑郁情緒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事件會引起創(chuàng)傷暴露者的情緒變化,這表明PTSD患者的癥狀可能會由于消極情緒的減輕而緩解。[2]最近有研究針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干預,通過把患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護理對于治療PTSD患者所遺留下的情緒障礙有明顯的效果。[3]同時,還有研究者對比了在眼動脫敏和再加工治療(EMDR)與認知行為治療(CBT)兩種方法下對PTSD患者的療效差異,通過把確診喪親的PTSD患者分為EMDR組和CBT組,分別對比了兩組治療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和PTSD癥狀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心理治療對于喪親所致的PTSD患者均是有效的,EMDR對PTSD患者不論在焦慮情緒還是癥狀的改善方面均更有效,這些研究的發(fā)現(xiàn)對于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4]
(二)情緒相關的腦功能研究。
在靜息條件下,研究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PTSD患者大腦功能發(fā)現(xiàn),患者的大腦局部一致性存在明顯變化,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情緒等功能異常相關。[5]針對受侵害PTSD患者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以上問題,通過用青少年侵害問卷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清單平民版量表對被試篩查,得到受多重侵害(PV)伴或不伴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PTSS)的兩組,對兩組加工不同情緒刺激時的腦功能特點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遭受多重侵害后無PTSS的一組,表現(xiàn)在前額葉、扣帶前回和島葉活動性增強,說明情緒加工出現(xiàn)異常;另一組只在加工負性情緒時,出現(xiàn)前額葉、扣帶前回功能異常加重。表明兩組存在腦區(qū)及其活動性強度的差異。[6]情緒標識研究是以創(chuàng)傷相關圖和負性情緒面孔為材料,探究患者對不同材料的情緒標識效應,發(fā)現(xiàn)PTSD組所做的任務起到了減少創(chuàng)傷相關圖對之后奇偶判斷任務干擾的作用,表現(xiàn)出顯著的情緒標識效應;而對負性情緒面孔的情緒標識效應不顯著;并認為談話療法對于PTSD患者進行危機干預是有效的。[7]
(三)其它研究。
震后青少年PTSD的共病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有睡眠問題及PTSD、抑郁等問題的青少年比率較高,特別需要關注的影響因素則是震中親人的傷亡。[8]對于PTSD教師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PTSD教師的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家庭功能有關,說明社會支持是影響抑郁的重要因素。[9]有研究關注災后幸存者的PTSD癥狀和他們的消極、積極情感及生活滿意度,認為三者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認為消極情感不僅可能導致PTSD癥狀發(fā)生,還會嚴重影響幸存者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則有相反的作用。[10]也有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震后青少年,從感恩、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PTSD癥狀的關系,表明三者都與 PTSD 癥狀負相關顯著;感恩會直接或作為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中介間接的影響 PTSD 癥狀。[11]
總之,關于PTSD患者情緒的研究較多,主要是針對災后PTSD患者群體的。研究不僅關注影響PTSD患者改善的因素,而且關注情緒功能的神經機制,還有研究者嘗試心理治療或心理護理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PTSD患者的消極情緒,幫助他們盡早心理復健。而PTSD患者的評估及共病的研究對于PTSD患者的心理重建有一定啟發(fā)意義。但是,較多研究還在理論層面,應該更多重視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學校在做好創(chuàng)傷教育的同時,不僅要關注學生,還應該關注教師群體。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更多研究者逐漸轉變之前對創(chuàng)傷負性結果的關注,國內研究者已有從感恩、人格方面探討創(chuàng)傷后成長,這對于患者的心理復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創(chuàng)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對具有創(chuàng)傷性的生活事件或情境進行抗爭后體驗到的心理方面的積極改變。[12]
對于促進PTG的因素,國內外研究者大多認為有人格特質、社會支持、意義建構等因素,現(xiàn)有的研究模型包括情感-認知模型、整合模型、認知適應模型三種,并且,Zoellner 和 Maercker提出了現(xiàn)有模型的缺陷,他們認為現(xiàn)有模型大部分都忽視了將情緒作為一種重要的預測變量。[13]而當前國內研究者更多探討的是促進患者PTG的影響因素,有關PTG與PTSD關系的研究尚有爭議,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震后中學生PTG與PTSD癥狀之間相關較低,兩者是不能做彼此預測的。[14]但是,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震后一年的 PTG 對震后一年半的PTSD能進行顯著的負向預測,而反之則不能進行預測。由此研究者認為PTG對于長期的創(chuàng)傷后負性應激降低有積極作用。[15]
本文關注對PTSD患者情緒的研究,認為從創(chuàng)傷后成長這一視角進行研究將對PTSD患者的復健也有一定的意義。當然,創(chuàng)傷后成長作為幫助PTSD患者進行心理重建的新視角,還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者們進一步關注與探討。
[1]丁薇,鄭涌.創(chuàng)傷與創(chuàng)傷后的應激障礙[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 (18):145-148.
[2]薛辰霞,張志強,祁鳴.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癥狀與焦慮、抑郁情緒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 2015,55(34):78-80.
[3]于宏.心理護理干預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與護理學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01):226-227.
[4]陳玲,張桂青,胡敏,時若歡.喪親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眼動脫敏和再加工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的對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16):1957-1960.
[5]張曄,張靜娜,邱明國.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大腦局部一致性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22):2260-2263.
[6]崔乃雪,李寶娟,曹楓林等.受多重侵害后伴及不伴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青年女性情緒處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27(1):69-74.
[7]黃月勝,張豹,黨曉姣.PTSD個體對創(chuàng)傷相關刺激的情緒標識效應研究[J].心理科學, 2013,36(6):1486-1490.
[8]耿富磊,范方,張嵐.汶川地震后18個月都江堰地區(qū)青少年睡眠問題共患抑郁、焦慮狀況[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20(2):72-175.
[9]于少萍,游永恒,徐華春.慢性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教師群體的抑郁癥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3,21(7):1025-1027.
[10]張金鳳,趙品良,史占彪等.玉樹地震后幸存者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情感/消極情感[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4):247-251.
[11]鄭裕鴻,范方,喻承甫等.青少年感恩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的關系: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5:522-528.
[12]涂陽軍,郭永玉.創(chuàng)傷后成長:概念、影響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8(1): 114-122.
[13]靳宇倡,劉東月,李俊一.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促進因素、模型及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 2014,22(2):304-313.
[14]孫香萍,崔婧,鄧光輝等.汶川地震 4 年后災區(qū)中學生創(chuàng)傷后成長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相關分析.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J], 2013,35(24):2705 -2708.
[15]陳杰靈,伍新春,曾盼盼等.PTSD與PTG的關系:來自教師群體的追蹤研究證據(jù)[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1:75-81.
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分析與心理復健對策研究”(102400450268);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天津市民心理健康素質監(jiān)測系統(tǒng)開發(fā)” (12ZCZDSF07100) ;信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項目(2014GGJS-08)資助。
R749
A
1671-864X(2016)07-0267-02
王梅(1989-),女,河南開封人,信陽師范學院,碩士 ,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
岳鵬飛(1982-),男,河南輝縣人,信陽師范學院,博士,情緒調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