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云(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從經濟博弈論角度看次道德問題
——風險效益分析
孟祥云
(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人都是自私的。這句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夠完全抹殺點人的自我意識,也就不能完全阻止人們追求其自身的利益。但人也有無私的一面,我們上一輩的革命前輩,以及我們身邊的真切事跡,都讓我們看到,人也可以那樣的偉大,渾身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輝。而次道德這一行為是處于自私與無私的分界點上的東西,你用現(xiàn)行的一些既定理論來看,得出的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必須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它。本文經濟博弈論這種用完全量化的概念來分析次道德行為的風險效益,或許會為我們開辟出一塊新的天地
次道德;博弈論;經濟風險效益
“次道德”問題的突出源于“2003年3月,全國政協(xié)委員陳凌孚提交的一份關于賣淫嫖娼行為中使用安全套者減輕處罰的提案?!雹僮源酥髧鴥汝P于“次道德”問題開始了爭論,其爭論的視角大致分為三種:第一,從德育的角度;第二,從法制視角;第三,倫理學角度。
那么什么又是次道德呢?對于次道德,“學界一般是指違法者在實施不正當行為的過程中,客觀上形成的所謂“行規(guī)”,“盜亦有道”。具體來說就是違法犯罪者在作惡的同時,盡量給社會和他人減少損失,有的甚至還做出具有正面意義的道德行為來。”②次道德的行為的產生有著其現(xiàn)實的一面,至今學術界仍在討論,并未達成一致的意見。違法犯罪行為人之所以會有次道德的行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什么是博弈論呢?所謂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指的是研究多個個體或團隊之間利用相關方的策略,而實施對應策略的學科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現(xiàn)象的理論和方法,既是現(xiàn)代科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有一個基本假設,即:所有參加博弈的人都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是指具有一定推理能力,并且在具體策略的選擇時努力使自己獲利最大化的人。因為人在面臨風險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但總是會選擇對自己有最為有利的一面,同時盡可能地規(guī)避即將可能的風險,尤其是不必要的風險。
談到人們面對風險時的態(tài)度,我們來看一下其在面對風險時的態(tài)度分類。一般人們在面對風險時會有三種態(tài)度:風險喜好、風險中性和風險厭惡。根據經濟學中理性人面對風險型決策時遵循期望值準則;決策時的關鍵是對行動方案的評價,期望值準則即是將某一方案在各種狀態(tài)下的收益(或損失)的期望值作為這一方案的評價值。雖說違法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其理性大大降低,但是在這里我們討論的是關于次道德的行為。既然違法犯罪分子可以做出次道德的行為,我們就可以假設,在這樣的違法犯罪行為中,其是滿足理性人的要求的,其所作出的選擇是一個理性人的合理選擇。因此,違法行為人在犯罪的過程中實施次道德的行為,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為了規(guī)避眼前的或未來即將到來的風險。
(一)違法行為中有無次道德行為經濟效益的差別。
違法犯罪行為中之所以會有次道德行為的出現(xiàn),從存在即合理的思想來考慮,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經濟效益。在這里我們對違法犯罪行為中有次道德行為的違法行為與沒有次道德行為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經濟效益進行對比,具體分析如圖表“
表一 次道德行為的經濟博弈分析
圖表分析
A:代表在違法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有次道德行為,而且成功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樣的結果對于犯罪行為者本身來說收益是最大的。同時,因為其對自己的不法行為采取了一定的避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社會的危害,其良心上受到的譴責也相對較小。不過違法犯罪分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對社會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綜合來看是效益只能算是良好的。
B:代表在違法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有次道德行為,但是并沒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這樣的結果是四種結果中綜合效益最大的。因為這樣結果既可以維護法律的尊嚴與權威,違法者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同時,這樣也將對受害者的傷害降到了最低,也是對社會的不良影響最小的。綜合來看,各方都得到了好處,效益最大。
C:代表在違法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沒有實施次道德行為,但卻成功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樣的行為結果是一種無法被接受的,也是廣大群眾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只有違法行為者本身得到了較大的收益,其受到的傷害往往是一種精神上的內疚感。但是,對于社會和受害者以及國家法律來說,卻是一種極大的傷害。這樣的行為不僅破壞了國家法紀和社會穩(wěn)定,也會對受害者造成肉體和心靈上的二次傷害。這樣的結果也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這樣的結果是四種結果中綜合效益最低的,唯一的收益者只有犯罪行為者本身。
D:代表違法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沒有實施次道德的行為,但卻沒有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這樣的行為,雖然使得國家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得了維護,違法者也得到了制裁,正義得到了伸張,但往往對于受害者本人造成不必要的二次傷害,對社會的不良影響也較大。不過較之于C中,其畢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多數(shù)的利益,綜合效益也較之為高。
綜上所述,在此為四種結果進行效益大小排序為B〉D〉A〉C,或是B〉A〉D〉C。
(二)違法犯罪行為中有無次道德行為,違法者被捕的概率差異。
比較過四種結果的效益大小關系,我們再來比較一下違法犯罪行為過程中次道德行為的有無,對于違法犯罪行為人被捕的概率大小的影響問題。
通過圖表分析得知:
我們先在此假設:
假設一:違法犯罪行為實施者被抓的概率為P(0〈P〈1),違法犯罪行為的受害者在受到傷害后報案的概率為S(0〈S〈1);
假設二:違法犯罪行為實施者若是有次道德行為來彌補自身的錯誤行為,其被抓的概率為T(0〈T〈1),
假設三:在違法犯罪行為人由次道德行為彌補自身錯誤的情況下,其受害者報案的概率為R(0〈R〈1)。社會的實際生活當中,在違法者實施了次道德的行為(諸如,小偷拿走錢包里的現(xiàn)金而歸還證件等),這樣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受害者報案的可能性。報案率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違法行為者被抓的幾率。
綜上所訴,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排序結果:P〉T,S〉R。
通過上述的圖表分析,我們可以將整個次道德產生的過程進行復原。
(一)違法行為人從事了一項違法犯罪的行為,但是其良心未泯,為了對危險進行規(guī)避,他進行了如下思考:
1.做過的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變,但可以在不把危險范圍擴大,同時又不增加自身風險的前提下做出選擇;
2.基于違法行為后的巨大收益(可以完全不負法律責任),這樣的風險值得的,因為利潤與風險成正比例關系;
3.在違法犯罪行為的過程中,沒有必要再目的已經達到的前提下,增加不必要的風險(正如小偷在偷竊錢包后,拿走現(xiàn)金,歸還證件,或是交通肇事逃逸后,撥打120對傷者進行及時的救治,可以降低受害者的報案率,已達到一定程度上減小風險的目的);
4.及時將來被追究責任,也可以作為從輕處罰的依據,就算無法因此而減輕處罰,其心靈上收到的責難較之于什么都不做要小的多。
(二)次道德是雙刃劍。
人都是自私的。這句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夠完全抹殺點人的自我意識,也就不能完全阻止人們追求其自身的利益。但人也有無私的一面,我們上一輩的革命前輩,以及我們身邊的真切事跡,都讓我們看到,人也可以那樣的偉大,渾身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輝。而次道德這一行為是處于自私與無私的分界點上的東西,你用現(xiàn)行的一些既定理論來看,得出的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必須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它。經濟博弈論這種用完全量化的概念來分析次道德行為的風險效益,或許有些絕對話,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雖然次道德的行為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國家與社會的穩(wěn)定,乃至違法犯罪行為的受害者有積極的影響,不過消極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梢哉f它是一把雙刃劍,次道德行為的走向,關鍵要看如何去利用它。這是一個度的問題。只要我們在一定的程度范圍內嚴格管控,并對次道德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其可以為我所用,帶來正能量。但如果處理不當,其消極影響也是巨大的。
注釋:
①陳凌孚委員建議.性交易中使用安全套應減輕處罰(N).南方都市報.2003 -03 -09.
②孟蘭芬.次道德問題討論綜述(J).道德與文明, 2005-05-17:72 -74.
[1]周留征、劉江寧.博弈論視角下的當代中國文化認同建構(J).北京社會科學.2014-02.
[2]梁丹.博弈論于文化的嬗變分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06.
[3]裴玉祥、楊慧慧.偷竊行為的經濟博弈分析(J).經濟與法.2011.
[4]田方林、冉紅梅.“次道德”本質論析(J).天府新論.2011-02.
[5]田方林.“次道德”研究現(xiàn)狀論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6]僑聯(lián)蓉.從轉型社會的角度考量次道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7—12.
[7]劉衛(wèi)琴.淺析“次道德”現(xiàn)象(J).甘肅理論學刊.2006-03.
[8]劉麗榮.“次道德”存在的倫理解析(J).溫州大學學報.2006-12.
[9]孟蘭芬.次道德問題討論綜述(J).道德與文明, 2005-05-17.
B82
A
1671-864X(2016)07-0266-02
孟祥云(1989-),男,河南安陽人,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