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榮[國立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青蛙”變“王子”
——重讀《馬丁·伊登》
⊙郝文榮[國立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本文嘗試性地從堯斯的接受美學和伊瑟爾的讀者反應理論角度解讀杰克·倫敦的長篇小說《馬丁·伊登》。主要借用期待視域、文本的召喚結構/隱在讀者等幾個概念,探討了小說的期待視域和文本召喚結構,就讀者在閱讀該小說時的閱讀體驗和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行了探析,對該小說做一番重新解讀。研究發(fā)現(xiàn),該小說就是一部獨特的“青蛙”變“王子”史,作者的獨特技巧使得讀者參與到作品中去,閱讀時獲得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并且指出了該研究的缺陷,呼吁后續(xù)研究。
《馬丁·伊登》 期待視野 召喚結構 隱在讀者
杰克·倫敦(1876-1916)是美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是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恶R丁·伊登》是他的一部長篇小說。杰克·倫敦在1900年至1916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五十多部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馬丁·伊登》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列為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成為美國文學中的經(jīng)典。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來自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公子阿瑟,阿瑟邀請他到家中吃飯時一眼便愛上了阿瑟的妹妹露絲,從此,馬丁·伊登立志擺脫現(xiàn)狀,開始拼命讀書,以求成為作家。成名之路歷經(jīng)千辛萬苦,親人不支持他,露絲也放棄了他。突然有一天,他成功了,以前拋棄他的那些人又開始與他交好,連露絲也重新來找他和好。
自作品問世以來,多被視為自傳體長篇小說,小說主人公馬丁·伊登由一名地位低下的水手,拼命讀書、寫作,終于成為一名著名作家的故事與作者杰克·倫敦的生平經(jīng)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馬丁·伊登自殺式的結尾竟然也悲劇性地成為了作家自己本人的寫照,這也更加引起大家對這部作品的關注。于是尋找二者的異同是對此書研究的一大熱點。另外,《馬丁·伊登》與《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作品驚人的相似之處使得美國夢的探討以及“尋找—找到—失去”這樣的美國小說經(jīng)典模式成為探討該作品的一大焦點。評論界對該書的探討有很大部分是基于以上幾點的。作品問世已有一百多年,中譯本也早已問世,且版本眾多。但國內(nèi)評論界對此作品的研究卻十分有限,有待深入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文學理論開始專注研究讀者的批評理論,讀者成為文學研究的一大視線焦點。在興起的諸多讀者取向的理論中,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漢斯·羅伯特·堯斯的接受美學和沃爾夫?qū)ひ辽獱柕淖x者反應理論最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影響最大。讀者反應理論迅速傳播到英美批評界,英語世界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諾曼·霍蘭德和斯坦利·費什等。受以上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的啟發(fā),筆者嘗試運用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理論,借用幾個概念,重新探討《馬丁·伊登》這部作品,希望能為該小說的研究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期待視域是堯斯對文學接受研究入手的地方,他雖非獨創(chuàng),卻是將其完善并發(fā)揚光大的人。本文所使用的期待視域概念就是堯斯總結前人觀點后形成的理論。
堯斯所說的期待視域主要指:“讀者在閱讀理解之前對作品顯現(xiàn)方式的定向性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堯斯認為:“一定時期的讀者和作家的閱讀和寫作都要受到這一時期人們所特有的看法和文學成規(guī)的規(guī)約,這些看法既包括對文學自身(如體裁、風格、形式等)的看法,也包括對文學產(chǎn)生背景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期待視域?!苯芸恕惗厣畹纳鐣尘耙约氨救说慕?jīng)歷會給讀者造成一定的期待視野。20世紀初期,美國的社會面貌和經(jīng)濟生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工廠、大城市拔地興起,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尖銳。現(xiàn)實主義文學占據(jù)了美國文學的主流。杰克·倫敦作為一個私生子,從小生活貧苦,做過各種體力勞動。他喜歡學習,但卻沒有機會接受系統(tǒng)的正規(guī)教育,很早就輟學了。然而,他15歲借錢買船當蟊賊,17歲當水手游歷各國等,有著很多傳奇經(jīng)歷。他23歲進入美國文壇,開始嶄露頭角,一個典型的窮小子逆襲的故事,成為一個受美國夢惠顧的幸運兒。他的作品20年代初就已走進中國。成名之后,倫敦在自己買的船上在旅行途中創(chuàng)作了這部長篇小說。在了解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之后,讀者會帶著一種先入之見去讀作品,對作品所揭示的社會現(xiàn)實會更加容易理解。另外,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美國夢反映到作品人物中去,這樣的主題也更容易被當時的讀者所接受。
堯斯將對作品的理解過程視為讀者的期待視域?qū)ο蠡倪^程。他指出:“一部文學作品,即便它以嶄新的面目出現(xiàn),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新的姿態(tài)展示自身。但他卻可以通過預告、公開的或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隱蔽的暗示,預先為讀者提供一種特殊的接受。它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中,隨之開始喚起‘中間與終結’的期待,于是這種期待便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這類文本的流派和風格的特殊規(guī)則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變、重新定向,或諷刺性地獲得實現(xiàn)?!瘪R丁·伊登在一出場時,身穿帶有海水氣味的粗布衣服,行為笨拙,走路時兩肩一搖一擺。他不光行為粗俗,因為沒有受過系統(tǒng)教育,說的話也很土,夾雜有非常多的俚語。這樣一個粗魯莽漢的形象,想必帶給觀眾一定的視覺沖擊,對此人的行為想必只有丟臉的預期了吧。誰知,作者峰回路轉(zhuǎn),這樣一個粗俗的水手,卻猛然被發(fā)現(xiàn)有很高的辨別美的能力、良好的反應和接受能力等等。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應該可以說完全超越了讀者的預期。于是,這種期待便在閱讀過程中被改變、重新定向。當作品與讀者既有的期待視野不一致甚至產(chǎn)生沖突時,打破這種視域使新的閱讀經(jīng)驗提高到意識層面而構成新的期待視野。讀者開始思考一個下層水手的這些品質(zhì)和能力來自何方,為何有時又明顯高于中上層階級的人?對故事就會有新的期待。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一個超能的“青蛙”的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美國夢是每個貧苦的人內(nèi)心所渴望的,這給了無數(shù)讀者以希望和信心。后來馬丁終于躋身文壇,實現(xiàn)了作家夢,在自己的努力下這個潛力股“青蛙”終于變成了“王子”,滿足了大部分讀者的預期。當一部作品與讀者既有的期待視域相一致時,它立即將讀者的期待視域?qū)ο蠡?,使理解迅速完成。此時,作品迎合了讀者的新期待。只是,后面馬丁的自殺讓讀者似乎有些遺憾、失望,轉(zhuǎn)而思考夢想破滅的現(xiàn)實問題。當然,聯(lián)想當時有些作品探討美國夢的破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于是,作者的期待視野在“滿足、超越、失望或反駁”的變動中,獲得了對作品藝術性和美的認識和評價。堯斯認為作品的藝術特性取決于這個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一定程度上,該作品合適的距離造就了它的偉大和龐大的讀者群。
堯斯把期待視域分為個人期待視域和公共期待視域,并指出了研究后者對接收美學的重要性。公共期待視域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共同期待視域,它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個人期待視域的構成并決定著文學接受在一定歷史時期中的深度與廣度。因此,研究某一地區(qū)某一特定時期的公共期待視野也有利于對該時期作品的解讀,這也是后續(xù)研究的一個方向。
與堯斯注重在宏觀上開拓美學研究的新維度不同,伊瑟爾則注重精雕細琢的微觀研究。在吸收英伽登的作品存在理論和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論等的基礎上,伊瑟爾整合了一個新的術語:文本的召喚結構。他在康斯坦茨大學的就職演講中首次使用該題目,引起重大反響,于1970年發(fā)表同名文章,與堯斯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一文同為接受美學的奠基之作。20世紀80年代,章國鋒把德文原文翻譯成漢語,并進行了歸納。文學作品的文本包含許多“不確定性”和空白,它們是作品被讀者接受并產(chǎn)生效果的基本條件。文學作品的含義并不存在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文本)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作品含義的時間、空間和個性變異是因為它的現(xiàn)實性存在于讀者的想象力之中。文本中的不確定性與空白是連接創(chuàng)作意識與接受意識的橋梁,是前者向后者轉(zhuǎn)換的必不可少的“中間站”,因此,它們是作品(文本)的基本結構,即“召喚結構”。接受過程是讀者運用各自的經(jīng)驗、通過各自的想象填補不確定性與空白的過程,由于填補在不確定性與空白中的內(nèi)容不同,作品的含義于是呈現(xiàn)出歧義百出、豐富多彩的狀況。從這種意義上說,接受過程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提供足夠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一部作品文本中包含的不確定性與空白愈多,其含義便愈是深邃,藝術質(zhì)量也愈高。簡言之,文學文本的不確定性、空白與否定因素等成就了它對讀者的召喚力。后來,他在《隱在的讀者》(1972)、《閱讀行為:審美反應理論》(1976)、《閱讀的藝術》(1978)等作品中,更加完善了自己的理論。
杰克·倫敦的該作品,運用了許多技巧,這些技巧的使用使得小說充滿了大量的空白,這恰恰是召喚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特殊的開頭,給讀者以想象的余地。文章一開頭,就描寫了一個跌跌撞撞的冒失年輕水手在一棟大房子里的奇遇,給讀者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視覺沖擊感。讀者在想象的王國里遨游,一個土里土氣的下層人是如何度過在大房子里的一分一秒的。但是這些,作者在小說中多少都有一些細致的描寫場景。只是,讀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一個水手是如何突然結識了一群有錢又有教養(yǎng)的上等人,文中只有零星的幾句話解釋了為什么一大戶人家興師動眾地設宴宴請一個貧窮的水手,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讀者只能去想象這樣一個事件:馬丁理所應當?shù)鼐攘吮蝗似圬摰囊粋€富人家的子弟,而他們家人卻認為普通陌生人是不會管閑事的。二者的階級差別可以想象。似乎是作為報答設宴邀請這位“英雄”,然而,又被當成是“蠻子”,一晚上被救者是如何的費盡心機想要讓自己的救命恩人出丑而不是維護他。這些空白只能留給讀者去各自發(fā)揮想象,“讀者與作者參與一場想象游戲”。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讀者發(fā)現(xiàn):引發(fā)一個下層人命運改變的轉(zhuǎn)折點,抑或說引發(fā)“青蛙”變“王子”的動機,竟是“青蛙”偶然救了一個“王子”后引發(fā)的一系列事件導致的。也會有讀者認為愛上露絲才是馬丁命運改變的最主要的驅(qū)動力,是愛情的力量促使他努力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強調(diào)此類事實,突出表現(xiàn)人在一定目的的刺激和推動下,努力奮斗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這一主題,倫敦在構建“錯層”的同時,竭力吸引讀者參與組織情節(jié)和細節(jié)、直接感受的方式來傳達“現(xiàn)實的情感”的目的,即在作品的思想感情層面表現(xiàn)作品的召喚性。讀者可以借助文學語言,通過建立朦朧而豐富的審美意境感悟藏匿于作品最深層次的思想感情。因此,讀者利用文本提供的各種信息加以調(diào)整、充實文本信息。讀者以不同的方式與文本發(fā)生了關系,參與其中,得出不同的意義。
除了空白之外,文本與讀者的交叉還體現(xiàn)在另一個方面,即否定。相對于空白是文本閱讀的句法之軸,否定則是文本閱讀的范式之軸。文本喚起讀者去填補空白,連接空缺,也會發(fā)生否定和視域的改變。因為讀者往往會帶著一定的規(guī)范和預期去讀一部作品,但是文學作品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范式,引導讀者去否定、調(diào)整過去的標準,產(chǎn)生新的標準,重新獲得與文本的聯(lián)系。
一個窮小子不光有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等大家容易理解的品質(zhì),還有著良好的接受能力、超越大學生對書和音樂的領悟力等等,這是對下層人民特征的否定,人們重新去定義這類人,“超能的青蛙”“潛力股青蛙”也許是新的標簽。等主人公如愿成功后,讀者以為人皆歡喜了。誰知,這位蛻變?yōu)椤巴踝印钡娜藚s又看透人生、不到終點就想提前下車,似乎違背了“王子和公主(一方曾是灰姑娘或青蛙)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過去的范式,而是變成了“青蛙變成王子前,公主等不及拋棄了青蛙;青蛙變成王子后,公主反悔反被王子拒絕”的劇情。讀者在不斷地刷新自己的標準,重新思考一些東西。在不斷的否定和重新定義中,獲得了對文本新的認識。另外,讀者的自我意識和閱讀能力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提升,重新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
本文借用了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理論的幾個概念:“期待視域”,“召喚結構/隱含讀者”,對杰克·倫敦的長篇小說《馬丁·伊登》做了嘗試性的探究,重新解讀了這個獨特的“青蛙”變“王子”的故事,并且發(fā)現(xiàn),該故事的結局并不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該作品的成功與作者獨特的寫作技巧是息息相關的。真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期待視域與原來的預期之間保持了比較恰當?shù)木嚯x,那么“青蛙”與“王子”之間的距離呢?每個讀者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作品意義的塑造中來,難怪有人說:“意義在讀者”。作者通過藝術技巧,采用各種手法設置召喚結構,引起讀者的欲望,促使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讀者參與閱讀過程,使得作品文本得以具體化,得到多層次的意義和審美享受。
[1]Wolfgone,I.The Implied Reader[M].New York: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2]Wolfgone,I.The Act of Reading[M].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3]Pan,D.K.A Study of the The Implied Author in the NovelsofAmericanNaturalism.[M].Diss.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2011.
[4]Yin,Y.Meaning intheReader:TheRoleofthe ReaderinReader-ResponseCriticism.[M].Diss.Jilin University,2004.
[5]杰克·倫敦.馬丁·伊登[M].殷惟本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6]沃爾夫?qū)ひ辽獱?閱讀過程——一個現(xiàn)象學的論述.[J]上海文論,1988(5).
[7]沃爾夫?qū)ひ辽獱?文本的召喚結構[J].章國鋒譯,外國文學季刊,1987(1).
[8]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宣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9]周啟超.“自在的”文本與”虛在的”作品——伊瑟爾的文學文本/文學作品觀[J].甘肅社會科學,2013(2):711.
[10]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郝文榮,國立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