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末
宋代之所以被今天的人稱為“美宋”,是因為那是一個在藝術(shù)和生活上都搖曳多姿的朝代。百姓的整體審美水準相當高,也在無形中將宋代美術(shù)推上中國藝術(shù)史的高峰。
在當時眾多的大師中,要說頂厲害的,非全才蘇軾莫屬。蘇軾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對后世的中國文人和中國文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他的學生秦觀有“我獨不愿萬戶侯,惟愿一識蘇徐州”之說,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由衷地感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p>
元豐元年(1078)二月,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趁察訪安徽宿州之機,游訪拱翠堂,興致大發(fā),揮毫潑墨,留下《枯木竹石圖》一幅,這是蘇軾作畫的慣用題材。從今世僅存的一幅《枯木竹石圖》,便可領(lǐng)略其畫風的奇崛:畫中,一怪石位于左側(cè),看似圓潤卻不失棱角,陰陽面處理得十分巧妙。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許碎小叢竹,緊貼怪石的為一株虬曲的枯木,似龍又似鹿,雖為枯木,卻讓人感到無限的生機。
宿州古城墻上有“扶疏亭”,亭中現(xiàn)存蘇軾“墨竹”石碑一塊,畫有疏竹二枝,并有題詩“寄臥虛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甭淇顬椤芭f和太白句,也并為寫照,東坡居士”字樣。據(jù)《宿州志》記載,此墨竹圖是東坡任徐州太守時贈與宿州太守的。宿州太守后來將此詩畫鐫于石上,構(gòu)亭貯之。亭名扶疏,取竹影扶疏之意。
蘇軾的仕途極為坎坷,屢遭貶黜。他不僅在淮河上南北奔波十余次,還在長江上東西往返過許多回。元豐七年(1084)初,他謫居黃州,五年之后,奉命移居河南汝州。途徑九江時,他游歷了廬山和鄱陽湖,一番感慨后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七月中,蘇軾經(jīng)過當涂,詩人郭祥正因事停職,二人便設(shè)宴相聚。因系多年詩友,又“同是天下淪落人”,二人席間盡吐衷腸。蘇軾在《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中寫道:“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搓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涴壁長遭罵。不嗔不罵喜有余,世間誰復(fù)如君者。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爭劍芒。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崩L聲繪色地描寫出當時的情景和詩人胸中的郁憤,詩好畫好,堪稱雙絕。
十年后的紹圣元年(1094),蘇軾被罷官,貶謫惠州,流放嶺南長達七年。直到靖國元年(1101),他終于奉命北還,輾轉(zhuǎn)回到常州。不久,病逝于家中。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边@是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的前四句,也是蘇軾的夫子自道。他的足印遍布神州,并有了藝術(shù)芳香的加持,這一枚枚“鴻爪”亦可凝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