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群 張婕娜
中國人吃山藥的歷史很早,由于薯、芋等塊根塊莖類植物容易種植,產(chǎn)量高,烹飪簡便(拋入火中烘烤即可),富含淀粉,曾是早期人類的重要主食。山藥古稱薯蕷,又稱山芋、玉延、薯藥、山薯、白苕。
山藥的妙處一是色白如雪,熟后半透明,玉白脂潤;二是富含黏液,口感溜滑。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它特別適合做甜菜———咸著吃也不犯法,只是埋沒了它的長處。
世界各國料理“糖活”的技巧五彩繽紛,像魯菜這樣熱食的“拔絲”卻獨一無二。在魯菜名廚手里,可以拔絲的食材多得很———山藥、紅薯、土豆、蘋果、櫻桃、蓮子、橘瓣、葡萄、豆沙,甚至冰淇淋、肥豬肉。在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之前,白糖曾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婦女“坐月子”的營養(yǎng)品不過是雞蛋、紅糖。
拔絲山藥最早見諸清人薛寶辰著《素食說略》,做法與今人無大異,唯強調(diào)要用冰糖,如今卻多用綿白糖。
炒糖,也即熬糖液,是制作拔絲的技術(shù)關(guān)鍵,炒時過火或欠火均不能出絲。常用的炒糖方法有兩種:油炒和水炒。
油炒法,要求油與糖的比例為油剛好浸沒糖,油多原料過不上糖,油少原料裹糖又不均勻。油、糖下鍋后以小火加熱,不停推動,至糖全部溶化。
水炒法,糖與水比例約為3∶1,水、糖下鍋后以中小火加熱,不停攪動使其受熱均勻,但勿過快。此時鍋中先出大泡,攪動猶如清水,很快轉(zhuǎn)向黏稠,再攪幾下,待大泡變小泡后,不必再攪動,只等糖液變稀、色變深、小泡形成泡沫、舀起糖液倒回鍋中有清脆的“嘩嘩”聲,即可投入炸好的主料了。
山藥洗凈,去皮,切滾刀塊。
山藥下鍋油炸,至金黃熟透后撈出瀝油。
將山藥迅速放入炒熱起泡的糖液中,翻炒出鍋。
外帶一小碗涼開水———將山藥拔出絲后蘸一下涼水,使之降溫、變脆再吃,口感更佳。
炒糖時,要求開始火熱,糖化后改用低溫,炒制15~20秒,淡黃起泡即可。
主料炸制和炒糖必須同時完成,無論誰先誰后,都將影響拔絲效果和成品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