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我幼時,家對門有條胡同,又窄又長,九曲八折,望進去深邃莫測。隔街是店鋪集中的鬧市,過往行人都以為這胡同通向那邊鬧市,是條難得的近道,便一頭扎進去,彎彎轉(zhuǎn)轉(zhuǎn),直走到頭,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墻,墻內(nèi)有戶人家。原來這是條死胡同。怎么辦?只有認倒霉,掉頭走出來??墒沁@么一往一返,不但沒抄成近道,反而白跑了長長一段冤枉路。凡是走到這兒來的,都恨不得把這面墻踹倒。
一天,來了一位老者,個子矮小,干凈爽利,胳肢窩夾個小布包包,看樣子像又一個撞上死胡同的。這位長衫老者卻不同常人。他走出來時,面無懊喪,而是目光閃閃,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兩邊光禿禿的墻壁望了望,跟著蹲下身,打開那布包,取筆展紙,寫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個大字:此路不通。又從小包里捏出幾顆飯粒,代作漿糊,把這張紙貼在胡同口的墻上。
咦,誰料到這張紙一貼出,立刻出現(xiàn)奇跡。過路人剛要抄近道扎進胡同,一見紙上的字,就轉(zhuǎn)身走掉。
于是,我挺奇怪,本來這么簡單的一個舉動,為什么許多年來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位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動手去做的長衫老者了……
年懷月摘自《廣州日報》2016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