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故事
什么是香盒?即用來盛裝焚香用的香料的小容器。香盒的組成非常簡單,就是盒身和蓋子兩部分,大小通常為手掌可握,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屬、玉、瓷等多種材質(zhì)。小小的香盒,匯聚了雕刻、鑲嵌、描金、書畫等諸多工藝,精美別致,充滿雅趣,是既有實用價值,又可執(zhí)于手中把玩的藝術(shù)品。
宋人趙長卿有詞云:“金獸噴香瑞靄氛,夜涼如水酒醺醺?!狈傧阍谒未葹槭⑿?,市面上有專營諸般奇香及香爐、炭餅等物的“香藥局”,因此,宋代的香盒也備受后世之人的景仰。
明人屠隆也認為宋代雕刻的香盒乃為諸物之冠,他在《考槃余事》中曰:“有宋剔梅花蔗段盒,金銀為素,用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有定窯饒窯者,有倭盒三子、五子者,有倭撞可攜游。必須子口緊密,不泄香氣,方妙?!?/p>
收藏香盒當以舊為主,以稀為貴:“以舊為主”是盡量選擇傳世的香盒,年代愈久遠價值越高;而“以稀為貴”則是在材質(zhì)、器型上入手,材質(zhì)越珍稀、器型越少見、工藝越精美,價值越高。
曾有一篇熱帖,說的是如果一個現(xiàn)代人穿越到秦朝的咸陽城,就只吃“開水燙白菜”。這讓人有一種感覺:當時的中國物產(chǎn)匱乏、烹飪手段單一,“吃貨”們并沒有很多選擇。事實果真如此嗎?在結(jié)束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事實上并不如此哦。
在漢代,稻、黍、稷、麥、菽這五谷已經(jīng)很普遍了。雖然,黃淮及以北地區(qū)的人們以黍、稷、麥為主食,而南方和西南地區(qū)的人們則以稻米為主。隨著杵臼、碓、磨等糧食加工技術(shù)的發(fā)展,谷物粉面制成的主食,已經(jīng)改變了人們以前食用干飯和粥的習慣。
此外,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可以蒸制饅頭、制作包餡的面食了。在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竹籠里還盛著米糕。漢代飲食中不僅有麻、蕎麥、青稞、小豆等傳統(tǒng)作物,還有像豌豆、扁豆、黑豆、胡豆、綠豆、胡麻、鵲紋芝麻等外來品種。
在西漢時期,一種青銅染爐非常流行,以至于在許多地方都有出土。這種染爐分為三個構(gòu)造,主體為炭爐,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盤體,上面放置一具活動的杯。它曾讓幾代學者對它的用途迷惑不解,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確定它就是一種類似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火鍋”。由于漢代實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爐,甚是愜意。這一幕也被記錄在漢代畫像石上。
在這種場合下,酒簡直是不可缺少的助興之物。從1968年河北保定市滿城漢墓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到,方形大陶缸上還寫著酒的名稱、種類和重量,如“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稻酒十一石”等。
由此看來,漢代人吃火鍋兒、擼串兒、喝酒的生活蠻不錯呢。
在你的印象之中,古人是否都是一副衣袂飄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范兒?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其實古人也是很接地氣的。古人也愛小鮮肉,只不過古人的逼格遠比今人高出許多。對于日常生活中極為考究的古人而言,一個瓷碗、一個瓷瓶都可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嬰戲紋為裝飾題材的古代陶瓷器物便是其中之一。它不僅反映出了古人對于小鮮肉的喜愛,同時也無處不體現(xiàn)著古人強大的Bigger。
嬰戲紋是以兒童嬉戲為裝飾題材的紋樣。又稱嬰戲圖或耍娃娃,是瓷器裝飾中的典型紋樣之一。在中國古代美術(shù)作品中,也有以兒童為題材的美術(shù)作品,又稱為“嬰戲圖”。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云“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眿霊蚣y也正像詩一樣反映著古人的日常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
兒童具有健康自然之美,也是人類延續(xù)生命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他們不造作、質(zhì)樸又純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向來有“連生貴子”、“早生貴子”之說,以蓮子、棗等瑞果組合成的傳統(tǒng)裝飾紋樣,往往被列為吉祥圖案。隨著歲月的變遷,它們逐漸演變?yōu)殡[含生命與生育崇拜的象征性造型。
嬰戲紋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它是世俗化的生殖崇拜,是人丁興盛的民俗情結(jié),并非簡單的兒童嬉戲。它生動的表現(xiàn)力在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間折射出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變化,體現(xiàn)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理想,同時又以寓意的方式表征著人們改造生存環(huán)境的艱苦努力和克服困難的偉大意志,寄托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中追求幸福平安,健康快樂的希望。
責任編輯 宋祉豫
MIN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