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茶何以“利禮仁”

2016-08-10 01:33:32蘇葉嘉
茶博覽 2016年6期
關鍵詞:茶道儒家茶文化

蘇葉嘉

?

茶何以“利禮仁”

蘇葉嘉

唐末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提出飲茶“十大益處”:“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背溯^多強調茶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外,其中的“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都屬于茶道修持范疇。在古人所闡述的“茶德”“茶道”思想中,劉貞亮的“十德”說,是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這里擬就“以茶利禮仁”略作解讀,以求教于方家。

“禮”和“仁”是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社會典章制度、倫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核心

儒家學說的根本,簡單說就是“以仁為本”“禮治天下”,“禮”與“仁”都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理念之一。禮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際關系和權利義務?!抖Y記》云:“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薄熬忌舷隆⒏缸有值?,非禮不定” 。只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nèi)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孔子在《論語》中有34處論及“禮”,強調說明禮的重要性,認為立身治國都非禮不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禮為“辭讓之心” ,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shù)牡匚?。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庇衷疲骸肮氏韧醢笧橹贫Y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歷代冠、婚、喪、祭、鄉(xiāng)飲等禮,都是按照當事人的爵位、品級、有官、無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對于所用衣飾器物以及儀式都有繁瑣的規(guī)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梢哉f,禮作為典章制度和風俗習慣,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養(yǎng)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與“仁”是分不開的,禮是以仁為本的社會規(guī)范。因此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那么何謂“仁”?“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 ,以人為貴,仁者愛人,對人的生命尊嚴的維護與存在價值的肯定,是儒家“仁”的核心內(nèi)涵,也是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基本的生命觀和人文情懷?!靶┮舱撸錇槿手尽?,“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儒家主張不僅要愛自己、愛親人,還要尊重同類,兼愛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使于人” ,強調推己及人,博愛眾生,尊重他人,不強加于人;愛人同時,還要以悲憫情懷看待所有生靈,以“惻隱之心” 對待自然萬物。經(jīng)過漢唐儒家的繼承,宋儒對孔孟之“仁”進行了新的闡發(fā)。張載認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主張“愛必兼愛”,提出“民胞物與” 的思想。程顥提出“人與天地一物也” ,其弟程頤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這與莊子所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遙相呼應。二程進而認為,“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公而以人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公所以能恕,所以能愛?!?“仁”由人及“公”,“公”即“物我兼照”能恕能愛,這是對“仁”的拓展和升華。朱熹以“生生之德”訓“仁”,認為“仁是天地之生氣?!?這與“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同出一轍。天地繁育萬物,生生不已,是最高的大德,以“生生之德”為基礎,儒家生化出了貴人、愛人、重生、愛物等為基本內(nèi)容的“仁愛”思想?!叭省钡摹吧隆背搅藗€體,擴及到人類,充塞于宇宙,它代表了宇宙間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意”、“生機”、“生氣”,它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德性就是“生”,就是“日新”之“易”,也就是變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是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

“仁”是儒家人道思想之根本,而“禮”是建立在仁愛基礎上的實現(xiàn)天下長治久安、和諧太平的理想大同社會的方法路徑和行為規(guī)范。

茶具有的優(yōu)良品德和人格精神,與儒家所提倡的仁愛、禮教思想相契合

茶源自自然,生于山野,汲日月之精華,得天地之靈氣,本乃清凈高潔之物,故儒家認為茶有君子之性,具有天賦美德。唐韋應物(737-792)稱贊茶“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北宋蘇東坡把茶譽為“清白之士”,宋徽宗也稱茶“清和淡潔,韻高致靜” 。自古以來,儒釋道都賦予茶清正高潔、淡泊守素、安寧清靜、和諧和美的品性,寄寓了深厚的人文品格,蘊含了高尚的人格精神。在這一點上,茶非常符合儒家主張通過禮樂教化、三綱五常來構建萬民和樂、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的“仁本”“禮教”思想和社會政治倫理。

以茶入禮,相沿成俗。儒家強調通過禮樂教化構建倫理社會,故而以茶入禮,籍茶禮蘊含的仁愛、敬意、友誼和秩序,來達到宣化人文、傳達典章的目的。除了客來奉茶、以茶會友外,茶在國人傳統(tǒng)的人生大事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實施社會教化的工具。因種茶樹必下籽,移植則不生,取其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的吉祥寓意,許多茶區(qū)男婚女嫁自古離不開茶。如西湖茶農(nóng)婚俗,習慣以茶為媒結良緣。民諺有“吃了哪家茶,就是哪家人”,“一女不吃兩家茶”?!俺圆琛奔础岸ㄓH”,下聘禮稱“下茶”或“定茶”,連整個婚嫁禮儀也稱為“三茶六禮”,這“三茶”就是指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洞房時的“合茶”。儒家認為“生死事大”,故而得子慶生、亡故喪事也都以茶入禮。如生兒育女,要吃“貴子茶”、“三朝茶”、“滿月茶”、“周歲茶”。如死者入殮,先要在棺材底撒一層茶葉、米豆,出殯、封金時也要撒茶葉、米豆。在清明、冬至祭奠祖先亡靈焚燒的紙錢中,也夾有茶米。此外,四時八節(jié)也茶不離節(jié),如農(nóng)歷正月初一要吃“新年茶”“元寶茶”,二月十二要吃“花朝茶”,四月要吃“清明茶”,五月要吃“端午茶”,八月要吃“中秋茶”等 。許多茶禮歷經(jīng)千百年傳承,相沿成俗,成為國人的生活常態(tài)。

茶以明倫,和濟天下。茶具有的優(yōu)良品德和人格精神,與儒家所提倡的親和包容的“中庸之道”高度契合。古往今來的茶事實踐,無不體現(xiàn)出“親和”“禮教”的理念。奉茶為禮尊長者,就是待客時的明倫之禮。臺灣林荊南教授提出的“茶道四義”之一就是“明倫”,他認為“茶之功用,是敦睦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lián)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即使在當下社會,茶也是撫慰人們心靈的清新劑,改善人際關系的潤滑油,使緊張焦慮、疏遠冷漠、浮躁不安、煩惱痛苦等“現(xiàn)代病”在裊裊茶香中煙消云散,不治而愈。

以茶修身,精行儉德。茶味苦中有甘、先苦后甘,飲之令人頭腦清醒,心態(tài)平和,心境澄明。唐代茶圣陸羽稱茶為“南方之嘉木”,茶之為飲最“宜于精行儉德之人”。所謂“精行”,勇猛精進、勤勉修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者是也;所謂“儉德”,儉以養(yǎng)德、樸實無華、大樸不雕、守素崇德者是也。這樣的人,就是儒家所倡導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餓其肌膚,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者,是有抱負有志向的仁人志士 。而茶的品格在成就這樣的人格的過程中,是最適宜發(fā)揮守素養(yǎng)正作用的。一杯清茶,兩袖清風,茶可助人克一己之物欲以修身養(yǎng)廉,克一己之私欲而以天下為公,以浩然之氣立于天地之間,以忠孝之心事于千秋家國。以茶助廉,以茶雅志,以茶修身,以茶養(yǎng)正,自古為仁人志士培養(yǎng)情操、磨礪意志、提升人格、成就濟世報國之志的一劑苦口良藥?!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身處江湖之野,不忘廟堂之志,是許多儒家士大夫的人生抱負。作為古代民間慈善義舉、公益事業(yè)的形式之一,我國城鄉(xiāng)民間“施茶”之風相沿不衰。如杭州湖墅一帶茶亭施茶由來已久,至今留傳有茶亭廟、茶湯橋等地名。茶亭廟在江漲橋畔,因廟旁舊有甘露亭,是昔日每年夏天專為路人施茶的茶亭,故廟以亭名。在一些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路途遙遠的鄉(xiāng)野古道上,自古有鄉(xiāng)賢富紳捐資或村民集資建造的茶亭,“十里一亭,五里一廁”,給行旅過客免費提供茶水,歇腳納涼,成為耕讀時代儒家士人行善積德、扶危濟困、兼濟天下的生動寫照 。

儒家主張通過禮樂教化構建倫理社會,故而以茶入禮,籍茶禮蘊含的仁愛、敬意、友善和秩序,來達到宣化人文、傳達典章的目的。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理念,都側重于人際關系的調諧,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茶利禮仁”思想的當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茶和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傳播于世界,惠及全人類,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之一?!叭时尽薄岸Y教”思想為精髓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賦予了茶和茶文化同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精神。

中華茶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與華夏文明同步,與中華文化有機交融,經(jīng)數(shù)千年興衰更替而歷久彌新。無論茶藝、茶禮還是茶德、茶道,都蘊涵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釋道三教思想的精華,如儒家的以茶入禮、“茶利禮仁”、教化百姓、和濟天下,佛家的以茶供佛、以茶參禪、清規(guī)茶湯、禪茶一味,道家的以茶養(yǎng)生、輕身羽化、通靈得道、天人合一,都無不說明茶不僅參與了三教實踐,而且都臻于至高境界,茶被賦予了文化、道統(tǒng)傳承的功能,茶成為名副其實的 “文化之飲”、“人倫之飲”、“人文之飲”。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宋元時期的禪院茶禮,日本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同源而異流,中國的“茶德”思想對日本茶道精神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除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諦(四規(guī))之外,日本茶文化界也流行《茶十德》之說,即諸天加護、父母孝養(yǎng)、惡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臟調和、無病息災、朋友合會、正心修身、煩惱消滅、臨終不亂,折射出中國文化及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中日兩國的《茶十德》都是講茶的好處,并由茶及人,推延到人生修習、社會規(guī)范而賦予哲理,都體現(xiàn)出茶道對世道人心的勸諭教化作用。

茶文化兼容自然和人文兩個范疇,是一種雅俗共賞、具有開放性、親和力、包容度和社會化、生活化的多元一體的獨特社會文化形態(tài)。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華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利禮仁”等茶性茶德和茶道精神等鮮明人文品格,恰恰是中華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價值理念,是茶文化社會功能的集中體現(xiàn)。這一思想在當今法德兼治以建設和諧文明社會、重建斯文以復興傳統(tǒng)文化乃至中華文化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偉大實踐中,都具有巨大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力量。

創(chuàng)新重構中華茶禮文化,大有可為?!?/p>

①《禮記?曲禮上》。

②《論語?顏淵》。

《論語?為政》。

《孟子?公孫丑上》。

《荀子?非相》。

《荀子?榮辱》。

《論語?八佾》。

《孟子?離婁下》。

《論語?學而篇》。

《禮記?禮運篇》。

《論語?雍也篇》。

《論語?顏淵篇》。

《孟子?告子上》。

張載著,周赟:《正蒙》詮譯《誠明篇?第六》、《中正篇?第八》,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年版;《西銘》原名《訂頑》,為《正蒙?乾稱篇》之一部分。

《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一,國學基本叢書本,商務印書館版。

《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

《莊子?齊物論》。

《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五。

《朱子語類》卷六,中華書局1986年排印本。

《易經(jīng)?系辭下》。

韋應物:《喜園中茶生》,劉楓主編《歷代茶詩選注》,第1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參見溫長路:《潔性不可污》,《家庭中醫(yī)藥》2016年第1期。

蘇軾:《葉嘉傳》,《蘇軾文集》第2冊429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然《四庫全書》《提要》云:“觀《捫蚤新話》稱:‘《葉嘉傳》乃其邑人陳元規(guī)作’”之說,待考。參閱王建:《讀蘇軾〈葉嘉傳〉》,《農(nóng)業(yè)考古》,1993年第2期;丁以壽:《蘇軾〈葉嘉傳〉中的茶文化解析》,《茶業(yè)通報》,2003年第4期。

趙佶:《大觀茶論序》,中華書局2013年版。

參見鮑志成編著:《杭州茶文化發(fā)展史》下冊,第1019-1027頁,杭州出版社2014年版。

蔡榮章:《現(xiàn)代茶藝》,第200頁,臺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第7版。

參見鮑志成:《“精行儉德”探頤》,《茶博覽》2016年第4期。

參見鮑志成:《杭州茶文化發(fā)展史》上冊,第524-528頁,杭州出版社2014年版。

猜你喜歡
茶道儒家茶文化
巖骨花香通茶道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體驗茶道魅力
小主人報(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2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辦案經(jīng)”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镇宁| 天柱县| 绥滨县| 潍坊市| 青阳县| 图木舒克市| 喀什市| 上思县| 迁安市| 青岛市| 福海县| 新建县| 武定县| 赣榆县| 随州市| 岚皋县| 华池县| 任丘市| 宁晋县| 兴城市| 连山| 江油市| 昭通市| 柳江县| 射阳县| 河北区| 宜兰县| 丘北县| 鹤壁市| 门头沟区| 浦北县| 山西省| 保靖县| 柳河县| 墨竹工卡县| 郧西县| 改则县| 辽源市| 利辛县| 繁峙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