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1939年4月底,新四軍軍長葉挺攜鄧子恢、賴傳珠、羅炳輝等一行,跨越長江至江北巡視部隊,巡視期間,葉挺的足跡遍及江淮大地,整頓部隊,激勵新四軍將士東進抗日,宣傳抗戰(zhàn),鼓舞士氣,至8月初歷時三個多月,葉挺才踏上歸途。葉挺巡視江北,是新四軍軍史上的重要一頁,但是,葉挺巡視江北的行程起止和具體情形,至今仍有一些情況不為人知,實為憾事。限于篇幅,本文僅就葉挺在1939年5月中旬是否造訪立煌(今安徽省金寨縣境內(nèi))一節(jié)談點粗淺看法。
對于葉挺5月中旬的這段行程,原新四軍四支隊參謀長、時任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的林維先等同志于1985年組織編寫的《新四軍第四支隊簡史》有如下文字:
“5月13日,葉軍長應約前往省政府立煌。24日,廖磊(按:系當時國民黨安徽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第五戰(zhàn)區(qū)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向五戰(zhàn)區(qū)誣告四支隊‘在皖省橫行騷擾,并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地捏造了7條‘罪狀。五戰(zhàn)區(qū)轉(zhuǎn)報蔣介石,蔣介石電令‘所請將高敬亭處以槍刑照準。葉軍長帶著蔣介石批準處決高敬亭的公函,抵達合肥青龍廠…”
對此,軍史專家童志祥給予否定,他在《高敬亭案件深度剖析》(《安徽史學》2015年第2期)一文中稱“葉挺于1939年5月13日應約前往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純屬子虛烏有”,“完全與事實不符”。作者主要依據(jù)《賴傳珠日記》、《鄧子恢自述》所載內(nèi)容,進行多方推理、論證,得出5月中旬葉挺沒前往立煌的論斷。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使葉挺是否造訪立煌顯得撲朔迷離起來。筆者以為,葉挺5月中旬前往立煌是有事實依據(jù)的。
首先,《新四軍第四支隊簡史》是由新四軍老戰(zhàn)士、老將軍牽頭編寫,撰寫該稿過程中,曾征詢了許多事件經(jīng)歷者、當事人、老戰(zhàn)士們的意見及建議,如果說隱性的東西,或許可能會有偏差、疏漏或錯訛,但顯性的東西一般不會有錯。像葉挺前往立煌這樣重要之事,編者應該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豈能輕易否定?
其次,從時間上來分析,葉挺有充分的時間前往立煌。葉挺于5月13日離開西港沖,5月20日前后即抵達青龍廠(賴傳珠5月22日日記稱“接前方來電,葉、張、鄧已到青龍廠”),前后約有8天時間,足夠取道立煌前往青龍廠。西港沖、青龍廠兩地之間的距離約140公里,若騎馬疾行一兩日便能到達,何需8天時間?童志祥引用《賴傳珠日記》證實葉挺離開西港沖后就“去皖東”,但賴傳珠時在東湯池,沒有跟隨葉挺,并不確知葉挺的具體行止,否則他也不會在5月18日“派人送膠片到西港沖”給軍長,結(jié)果白白跑了一趟。
再次,葉挺到訪立煌之事,當時的安徽《大別山日報》曾有報道。該報記者李洛(中共地下黨員)在回憶當時情況時說:“1939年5月中旬,新四軍軍長葉挺和羅炳輝等應廖磊之約前往立煌?!保ā锻钗鞲锩貞涗洝返诙浚┮驗檫@件事,報刊編輯還與主編大吵了架,并驚動了省主席廖磊,最后廖磊為借此抬高自己而支持刊登這則新聞。在此有必要注意的不僅是“時間”,還應注意到葉挺是與羅炳輝一道前來的。葉挺曾經(jīng)先后兩次到訪立煌,時間分別在5月中旬和7月上旬,而羅炳輝7月上旬正在皖東忙于組建五支隊的繁重事務,實難脫身,因此這也從另一側(cè)面證實葉挺于5月中旬曾到訪立煌。
其四,國民黨方面的軍事情報文電證實葉挺確有此行。國民黨方面對新四軍的活動一直都在密切監(jiān)視,像葉挺巡視江北這樣的要事,更是其“關(guān)照”重點。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現(xiàn)存一份國民黨情報電,題為《皖新四軍四支隊開軍事會議》,這份5月26日發(fā)自立煌的電文中,就包括葉挺、羅炳輝在江北活動情況、設(shè)立江北指揮、部西港沖會議等諸多重要情報,并稱“該會于13日結(jié)束,出席人員相率返防,葉(挺)應省府約已來立(煌)?!?/p>
此外,葉挺來江北巡視新四軍部隊前,已拍電報向重慶蔣介石請示,這是出于統(tǒng)戰(zhàn)的需要,也是便于自己在江北開展工作。葉挺在江北巡視、整頓的部隊,主要是新四軍第四支隊。在當時國共合作抗日形勢下,江南部隊屬于第三戰(zhàn)區(qū),江北的第四支隊則屬第五戰(zhàn)區(qū),而廖磊是第五戰(zhàn)區(qū)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安徽省府主席,葉挺巡視江北,涉及整頓部隊、設(shè)立江北指揮部、建立第五支隊、開拓進軍皖東、宣傳動員抗戰(zhàn)等許多重要事務,自然繞不開廖磊。1938年底,張云逸到江北不久,就前往立煌面見廖磊,這次葉挺當不例外,不可能等到江北事務處理完畢才前往立煌辭行。
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葉挺巡視江北曾兩次造訪立煌,時間分別在5月中旬和7月上旬。葉挺于5月13日前往立煌,與廖磊會面后,再前往肥東青龍廠,這是鐵的史實,而非“子虛烏有”。
(作者系安徽新華學院思政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