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伏+李國瑞+段憲云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 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 均進行面罩通氣治療,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氣指標、生命體征, 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通氣前相比, 患者的血氣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氣治療前, 患者的收縮壓為(72.34±6.14)mm Hg(1 mm Hg=0.133 kPa), 脈搏為(113.36±7.64)次/min, 呼吸頻率為(28.63±2.16)次/min;通氣治療后, 患者收縮壓為 (112.43±7.21)mm Hg, 脈搏為(81.36± 8.53)次/min, 呼吸頻率為(16.14±2.34)次/min。與通氣治療前相比, 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得到顯著改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478、27.380、38.429, 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8%。結論 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療效甚為理想, 可有效改善其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癥狀, 應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 通氣技術;面罩機械通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84
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病理表現(xiàn)主要是進行性、不可逆性的氣流受限癥狀, 該病的患病率、復發(fā)率、病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1], 臨床主要采取機械通氣法進行治療。面罩機械通氣技術不需要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 操作簡便, 且療后的臨床并發(fā)癥減少, 療效甚為理想。選取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 進一步探析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進行診治的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46例。年齡62~87歲, 平均年齡(73.16±4.67)歲。其中, Ⅰ期35例, Ⅱ期40例, Ⅲ期21例。臨床癥狀主要有發(fā)熱、咳嗽、咳痰、多汗、譫妄、嗜睡等表現(xiàn)。
1. 2 入選標準 ①確診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②動脈血氣分析顯示: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氧分壓(PaO2)<60 mm Hg;PH<7.35。③無肺大泡、嚴重心臟疾病等機械通氣禁忌證。
1. 3 方法 全部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綜合治療, 主要是平衡水、電解質(zhì)、酸堿, 止咳、化痰、解痙平喘等干預治療。結合患者病情狀況調(diào)節(jié)通氣機械的相關參數(shù):工作模式選擇 S/T ;BPM :17~20 次/min; 吸氣壓(IPAP):9~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壓(EPAP):2.0~6.0 cm H2O;氧濃度為30%~50%;通氣時間(3.12±0.55)h;吸氣時間30 min。通氣2~4次/d, 分別在上機前、上機后2 h對患者血氣分析進行監(jiān)測, 詳細記錄其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呼吸困難、咳嗽以及神志等情況。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通氣前后血氣指標[氧飽和度(SaO2)、PaO2、PaCO2、pH]、生命體征(收縮壓、脈搏、呼吸頻率)情況, 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血氣分析 與通氣前相比, 通氣治療后患者的血氣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生命體征 通氣治療前, 患者的收縮壓為(72.34± 6.14)mm Hg, 脈搏為(113.36±7.64)次/ min, 呼吸頻率為(28.63±2.16)次/ min ;通氣治療后, 患者收縮壓為 (112.43± 7.21)mm Hg, 脈搏為(81.36±8.53)次/ min, 呼吸頻率為(16.14±2.34)次/ min 。和通氣治療前相比, 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得到顯著改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478、27.380、38.429, P<0.05)。
2. 3 不良反應 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中, 9例患者伴有腹脹, 經(jīng)肛門排氣后得到改善,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8%。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目前呼吸內(nèi)科臨床特別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2], 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 該病具有病死率高、患病率、復發(fā)率高等特點, 其病理、生理改變是由于慢性炎癥誘發(fā)小氣道的結構出現(xiàn)狹窄或改變, 同時肺實質(zhì)遭到嚴重的破壞, 肺部彈性回縮力顯著減弱。然后, 呼吸功耗增多, 導致呼吸肌過度疲勞, 進而出現(xiàn)二氧化碳潴留, 最終發(fā)展成呼吸衰竭。因此, 在臨床治療上改善患者通氣、高碳酸血癥狀態(tài)以及低氧血癥是控制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關鍵所在。
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是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常用有效手段, 一般多選擇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IPPV)經(jīng)面罩無創(chuàng)氣道正壓通氣, 其具有漏氣補償功能、流量同步觸發(fā)功能, 能夠進行兩個正壓輔助通氣, 一個較低的呼氣壓;一個較高的吸氣壓, 相當于呼氣末正壓的作用。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可明顯改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功能, 降低氧耗及呼吸功, 緩解呼吸肌疲勞, 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癥, 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
本次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 對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進行面罩機械通氣治療后, 患者的血氣分析情況得到顯著改善, PaCO2、PaO2水平明顯降低, 能夠輔助患者自主呼吸, 有效糾正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 進而使患者臨床癥狀得以顯著改善, 這與屈朝發(fā)等研究人員的試驗結論基本相符[3], 由此可見本次研究實踐的可行性、有效性, 可為今后臨床治療工作提供科學、可靠的參考依據(jù)。此外, 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可有效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 患者收縮壓指標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 脈搏、呼吸頻率指標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 可知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均有所好轉(zhuǎn)。
與此同時, 對患者各重要臟器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降低或避免臨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不需要氣管插管, 操作簡便, 對患者說話、咳嗽、進食以及大小便等活動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患者的依從性較高, 并且臨床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本次試驗結果顯示, 僅9例患者伴有腹脹, 經(jīng)肛門排氣后得到改善, 發(fā)生率為9.38%, 進一步論證了上述結論的可靠性、真實性。
綜上所述, 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療效甚為理想, 可有效改善其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癥狀, 應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明生, 石大環(huán), 張萍, 等.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療效的影響.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 12(10):116-117.
[2] 陳飛. 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 6(35):123.
[3] 屈朝法, 董西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序貫機械通氣技術成功的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內(nèi)科雜志, 2012, 29(2):92-93.
[收稿日期: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