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天福號,對于老北京人來說,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那么,一說天福號,您老的第一反應(yīng)會是什么?
對了,沒錯兒,就是醬肘子!天福號的醬肘子!
天福號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738年,屈指一算,都有278年了,絕對的北京老字號。可它的創(chuàng)始人卻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而是一個名叫劉鳳翔的山東人。
和今天帶身手藝來京打工的外地人差不多,當(dāng)年,這個劉師傅也是帶著一身醬肉手藝從山東掖縣來北京闖天下的!剛來北京那會兒,他還租不起店鋪,只能每天醬鍋醬肉,當(dāng)街叫賣,就這么風(fēng)里來雨里去的幾年,也可能是十幾年,幾十年,總算是瓚下了一些錢,這才在西單牌樓附近租了一個小門臉兒,開了個前店后廠(其實也不是什么廠啦,就是一個小作坊)的鋪子。
不過,他家這個鋪子可不是一開起來就叫“天福號”,估計也就是個“劉記醬肉鋪”什么的。那這“天福號”又是怎么來的呢?
據(jù)傳有天劉老板外出進貨,經(jīng)過一個舊貨攤兒,一眼就從一堆舊貨中看到了一塊上面寫有“天福號”三個大字的牌匾。劉老板頓覺眼前一亮,心想,如果咱家的鋪子用了這塊牌匾的話,豈不預(yù)示著咱家的生意能夠“天福永享”?于是,劉老板當(dāng)機立斷買下了這塊牌匾,拿回家后,又請人重新上了一遍漆,然后又選擇了一個吉日,放了幾掛鞭炮,鄭重其事地將它掛在了自家鋪子的門口。從此,“劉記醬肉鋪”就搖身一變,變成了“天福號”了。
其實話說回來,那個時候的天福號,也就是個生意還不錯的醬肉鋪子,遠(yuǎn)沒有后來稱雄北京成百上千家醬肉鋪子的那么大的名氣。那它又是靠什么上位的呢?
話說北京老早的醬肉鋪子都是夜間制作,白天出售的。有一天,劉老板讓他的一個小孫子幫忙照看爐火,不料小孩子熬不起夜,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等他醒來的時候,一鍋肘子都煮過了頭,全塌在鍋里了,爺孫倆費了老半天的勁兒,才將一鍋肘子囫圇個兒地從鍋里起出,晾在案板上!說來也巧,剛好有個宦官路過此地,買了一個他家的肘子。
只見那宦官撕了一塊肘子肉,放進嘴里咂吧了幾下,“嗯,今兒這味道,可是大不同以往,又香又嫩,還不膩口,好吃!”孫老板一聽,一顆剛還懸在嗓子眼兒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那宦官又大夸了一通好吃之后,這才去了。
宦官去后,孫老板回味著他剛才說的那些話,不由得靈機一動,又按照這次“失誤”的做法,反復(fù)實驗了多次,終于總結(jié)出了一套做醬肘子的獨門絕活兒。有了這個絕活兒,天福號的醬肘子可就開始供不應(yīng)求了!
終于有一天,慈禧老佛爺吃到了天福號的醬肘子,也是贊不絕口。于是,宮里專門派人給天福號送來了一塊出入宮禁的腰牌,讓他們隨時可以送肘子進宮。
再后來,慈禧過六十大壽,書上有講:壽宴之上,各種美味佳肴琳瑯滿目,唯獨缺了這天福號的醬肘子。當(dāng)御膳房的總管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后,立刻派人從頤和園一路快馬加鞭地跑回城里,來買了天福號的醬肘子。
久而久之,不僅老佛爺,宮里其他一些妃子也喜歡上了天福號的醬肘子。比如光緒帝的妃子瑾妃,原本是個以素食為主的人,但在吃過一次天福號的醬肘子后,竟也傳令御膳房要隨時備有天福號的醬肘子,啥時想吃了,就讓人送上餐桌,后來居然發(fā)展到一日一食的地步。
由于宮里的人都愛吃這天福號的醬肘子,引領(lǐng)得許多這官貴人也都成了天福號的老主顧。
如今早已沒了皇上,新中國也都成立好幾十年了,多少老字號都已隨著時代的變遷,灰飛煙滅了,能夠留下來的,幾百年屹立不倒的,雖不能說絕無僅有,但也是鳳毛麟角了,天福號幸在此列!憑啥?無他,一憑選材精良,二憑加工細(xì)致,三憑童叟無欺。
據(jù)天福號的老師傅回憶說,天福號的醬肘子選材只認(rèn)京東八縣的黑毛豬,這些豬都是天然喂養(yǎng)的,個個皮薄肉實;加工工藝,也有相當(dāng)?shù)闹v究(因涉及商業(yè)機密,恕不奉告),倘非如此,天福號這塊金字招牌不可能流傳至今仍爍爍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