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霞
【摘 要】有關美國電視劇《越獄》用戲劇的手法,以“冤獄”為主題,通過緊張的情節(jié)推進,透射出對強權欺凌的譴責,對強權語境下失去話語權的人們的同情以及對掌權者素質的要求,并對正義懷抱信念。該劇的成功即是觀眾對劇中主題的認可和對自由的永恒追求。
【關鍵詞】《越獄》;冤獄;強權;失語;自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24-01
《越獄》是美國于2005年推出的電視劇,劇如其名——Prison Break,是一部關于監(jiān)獄以及罪犯越獄的劇集。整個系列中尤以第一季最受歡迎,之后更在全世界引發(fā)觀看熱潮,甚至許多美劇愛好者稱他們的“入門美劇”就是《越獄》。
一、前言
《越獄》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緊湊精彩的劇情和主演們的精湛演技之外,其“冤獄”主題是獲得觀眾認同的重要因素。擁有基本道德觀念和正直價值觀的觀眾都會對主人公邁克(Michael Scofield)的哥哥林肯(Lincoln Burrows)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對于邁克入獄營救哥哥的行為持認可態(tài)度,并將對他們能成功越獄的期望貫穿于整部劇集。
隨著劇情的一步步展開,陷害林肯的幕后黑手也逐漸浮出水面,強大的利益網(wǎng)覆蓋著整個國家,甚至連美國總統(tǒng)也是兇手之一。這樣的設定將構陷林肯的兇手身份推到了極致,使得諸如邁克、林肯這樣的普通市民在強權下成為了完全的“失語者”,有冤無處訴、有苦無處說,只能用極端的方式——越獄來勉強保住性命。影視通過藝術化的手段,表達了編劇對強權的責問:強權如果掌握在邪惡的人手中,將會產(chǎn)生怎樣可怕的后果?普通人是很難像邁克那樣運用無雙的智慧和勇氣去一一化解危難的,多多少少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過各種強權壓迫的人們,自然會對這樣的主題產(chǎn)生共鳴,兩兄弟越獄成功,重獲清白,也滿足了觀眾對自由的渴望。最終強權被擊潰,主人公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這也從藝術層面上點燃了觀眾埋藏于心中的希望,重燃對生活的熱情。
二、強權下的失語者
(一)陷害?謊言?《越獄》以弟弟邁克精密籌劃的入獄舉動開篇,從一開始就表明他是為入獄而實施的搶劫,隨著邁克在監(jiān)獄中聯(lián)系上被判死刑的哥哥林肯,并開始回憶探監(jiān)時與林肯的對話,引出林肯是被冤枉的這一主題,這也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一條最大主線。起初邁克不怎么相信林肯,這也是觀眾可能會產(chǎn)生的疑問,如果這個部分沒有得到肯定,劇情就無法繼續(xù)展開。于是編劇用了諸多筆墨,如林肯的憤怒、語言、處境以及邁克調查到的一些情況,充分證實了“冤獄”主題,至此,邁克要帶林肯越獄的目標正式確立。
(二)幕后黑手。隨著劇情的逐步推進,幕后黑手也被揭開邪惡的黑紗。觀眾本以為可能只是一些利益沖突導致的陷害,不想背后的利益鏈竟如此巨大——從FBI的出現(xiàn),到美國副總統(tǒng)(后成為了總統(tǒng))的露面,甚至連那個原本應該已經(jīng)被林肯“殺害”了的“死者”竟然都還活在世上。種種陰謀和精密的布置使邁克兩兄弟發(fā)現(xiàn),除了越獄,他們別無選擇。
(三)共鳴。影視劇能得到觀眾的喜愛和追捧,除了劇情的精彩、演員們的出色演繹以及音樂、攝影、化妝、后期等的完美配合之外,劇情主題能使觀眾產(chǎn)生共鳴也是關鍵因素?!对姜z》的幾季劇情基本都圍繞著被陷害、入獄、越獄、成功或為救人入獄/為完成某一任務入獄、越獄、發(fā)現(xiàn)陰謀、成功逃脫等一系列你追我逃、你殺我擋、斗智斗勇的情節(jié)展開。主角邁克的高智商設定讓劇情精彩紛呈,一切盡在掌控之中的智慧讓觀眾看得過癮,頑固反派們的破壞又平添了許多波折和緊張感。強權壓迫下的失語者們奮起抗爭,最終通過共同合作和努力重獲自由和清白,滿足了現(xiàn)實生活中遭到強權傷害的人們的渴望,使他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在跌宕起伏的劇情里,觀眾們跟隨著主演們一起歷險,同悲同喜,主演們的成功就好似完成了觀眾們心底深處埋藏的夢想——打倒邪惡強權,實現(xiàn)自由。
三、結語
生活中強權欺壓的形式多樣,程度各有輕重,施加強權壓力的人或團體、機構也或大或小,而《越獄》中的欺壓者卻是包括總統(tǒng)在內的強大跨國組織,邪惡力量的異常強大使得主人公們的處境愈發(fā)艱難。影視作品運用放大反派力量的手法來增強戲劇的張力,使主人公們的成功愈加彌足珍貴,也更能得到觀眾的認同。同時,《越獄》的編劇通過這樣的設定對強權進行了譴責,對掌權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社會敲響了警鐘,也給予了受壓迫者一種精神鼓舞。
參考文獻:
[1]陳巖,李玲.美劇《越獄》的敘事策略研究[J].電影文學,2008,(20):76-78.
[2]王怡琳.道德認同與自由渴望——從《越獄》看“入獄+越獄”的敘事結構模式及其文化內涵[J].當代電影,2008,(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