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偉
摘 要:素質教育的開展對初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再依靠原先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而是要針對新時代的學生,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良好環(huán)境,并在其創(chuàng)立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思維,這就為新形勢下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質教育;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教育發(fā)展的主流模式已經由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課堂主體”的模式。教育工作者應該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制定符合素質教育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
一、初中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
1.應試教育的現象依然普遍
在很多學校,應試教育的思想還保留著。一些學校只注重教學成績,卻忽略了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畢業(yè)后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一些學生的成績是比較好的,但是實踐能力是比較差的。
2.語文教學模式單一
當前初中語文的學習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出現灰心、厭煩、消極學習的現象,這對教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呆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語文的魅力,會漸漸厭惡語文。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每天做的是給學生念課本,然后帶領學生理解課文,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很難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
3.統一教學,難以因材施教
語文這門學科強調要有對文學的感知能力與欣賞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觀察每位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夠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設定不同的學習計劃。但是由于在我國受教育人口是比較多的,所以難以達到因材施教。
二、開展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1.尊重學生個性,做到個性發(fā)展
在開展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策略中,互動式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同學之間的互動,還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在學習時,如果遇到語文中的難題,是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也是十分重要的,這種互動方式可以通過學生對老師進行提問來實現。有了學生的提問,老師就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制定出合理的課程方案?;邮綄W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里學到新的知識,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2.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知能力與欣賞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文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文學問題。同時還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學知識,掌握文學構架體系。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可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以及文學審美能力。這樣一來,對學生來說學習已經不再是一種應試教育,而是一種享受。語文在學生的心中改變了性質之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會越來越有興趣。
3.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
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們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潮流,將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上來。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建立一種良好的平等師生關系。同時,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勇敢地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講解。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能力、擴展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在老師為其營造的學習環(huán)境下輕松愉快地學習,更好地發(fā)散了思維,開拓創(chuàng)新。不僅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學習討論的環(huán)境中,利于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4.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針
初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社會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不斷參加一些專業(yè)的培訓,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不斷更新自己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質量提高之后,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并能在講課過程中融入一些創(chuàng)新的觀念。這樣語文課堂才會更加地有創(chuàng)意,學生才會更加喜歡學習語文。
開展素質教育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提高的過程。教育工作者應該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的進步貢獻自我,促其發(fā)展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任務。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下,會培養(yǎng)出很多優(yōu)秀的語文人才、很多國家發(fā)展有用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李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改初探[J].文學教育,2012.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