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2016年年初席卷了全國的“霸王級寒潮”為廣州帶來了一場百年一遇的降雪,這場雪讓廣州人激動的原因不僅是罕見,還因為意外——各大氣象臺都沒有預報說廣州要下雪。
不過,在1月16日的“中大追風足跡”個人公眾號中,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專業(yè)的大三學生周明灝發(fā)了一篇名為《極地渦旋南下:“超級寒潮”下周掃蕩全國》的原創(chuàng)文章,在文中,周明灝參考美國氣候預測中心(CPC)氣候監(jiān)測預報圖,通過觀察北極濤動指數(shù)來推測寒潮暴發(fā)的風險。
周明灝分析:“下周四起,受南下極地渦旋影響,一股強烈的冷空氣將席卷我國大部,帶來嚴寒天氣。這股冷空氣所向披靡,所到之處冰封雪飄,堪稱‘超級寒潮?!?/p>
周明灝將文章推送到學院的群里,新招聘的大氣學院院長、曾任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的董文杰教授立刻把文章推出去,不少中山大學的老師都轉(zhuǎn)發(fā)了。文章發(fā)出第二天,閱讀量就超過10萬,第三天一天,單日閱讀量25萬,之后累計閱讀量逾60萬。
23日,周明灝再次發(fā)文預告“廣州:今天夜里或可見雪”,次日突如其來的大雪讓周明灝的預測擲地有聲。隨著文章的現(xiàn)象級科普傳播,“超級寒潮”這個非學術的叫法被越來越多媒體采用,緊接著獲全國權(quán)威媒體廣泛轉(zhuǎn)載,這讓周明灝名聲鵲起,《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都對他進行了報道。
周明灝的突然走紅并非毫無伏筆。在老家湖北,周明灝就喜歡下雪,常跟著爺爺看天氣預報。9歲隨家人到廣東佛山后,他喜歡追擊臺風。周明灝在小學就明確了自己以后要成為一名氣象學家,所以高考時他果斷報了中山大學的大氣科學學院。
2011年,周明灝結(jié)識了中國氣象愛好者團體。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大有相見恨晚的感慨,很快,他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由于表現(xiàn)突出,周明灝現(xiàn)在是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所“臺風論壇”總版主。他負責管理論壇百萬粉絲微博,組織參與2015冬夏兩次全國氣象愛好者交流學習?!霸诖笞匀坏呐叵校形易钫媲械臍w屬感?!?/p>
發(fā)展自身興趣的同時,周明灝不忘幫助有志于此的師弟師妹。他曾向江門一中贊助一套小型自動氣象站,鼓勵學校的氣象愛好者堅持自己的興趣、把喜歡做的事情繼續(xù)做下去。該自動站被命名為“周明灝站”,由學校的星研社負責日常維護,并傳輸記錄下了江門一中數(shù)年間的風雨歷程,這成為大家的美好回憶。
周明灝的公眾號推送以他的天氣預測文字消息為主,遇到特殊天氣,如寒潮、臺風,他會做一篇圖文結(jié)合的長推送,預告并分析其原理。從大一下學期開始,他已經(jīng)堅持了兩年多。久而久之,粉絲們形成了一種默契——每當周明灝發(fā)長推送時,就預示著要有糟糕天氣來了。2016年5月30日,周明灝發(fā)布了一篇“年度首輪高溫熱浪天氣來襲”,有粉絲留言開玩笑說:“你一寫長推送我就好慌。”“最煩你發(fā)長推送,從來都沒有好消息?!边@次推測依然準確到位,在接下的一周里,廣州的高溫一度達到了37℃。
能實現(xiàn)成功預測,當然需要過硬的專業(yè)知識。2015年度的全系成績排名,周明灝第一。不過,學霸也有不安的時候。剛進大學時,周明灝也曾有過迷茫的時期。眼花繚亂的新生活讓他耐不住性子,做什么都不愿甘居人后,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無論別人干什么,周明灝總想著要去干同樣的事情來證明自己?!案鞣N社團、學生活動,別人選一個,我就加倍。逛街、聚餐,別人去一次,我就加倍。”漸漸地,時間和精力的大量付出讓他疲憊不堪、力不從心,期末考讓他備受打擊。反思之后,周明灝想清楚了:“其實我大可不必如此,自己實際上早有方向了啊?!闭{(diào)整重點后,周明灝擺脫了這種焦慮狀態(tài)。他專注于專業(yè),開始主持國家級科研立項課題,潛心鉆研、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立項課題,擔任院刊《環(huán)境之友》主編,向全校推廣學院動態(tài)和氣象知識。同學說:“在他的解讀里,才發(fā)現(xiàn)氣象原來這么有意思?!?/p>
運營公眾號,科普氣象知識的體驗培養(yǎng)了周明灝學業(yè)上的鉆研精神。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周明灝有些心虛。大一剛?cè)腴T的他尚未接觸過多的專業(yè)課,“我喜歡氣象,經(jīng)驗之談可以滔滔不絕,但一說到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卻處處犯難。預報有偏差,雖不至于被指責,但我會過意不去?!北е軌蛴每茖W準確的天氣信息服務于同學的想法,周明灝開始在課堂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將自己模棱兩可的概念或知識盲點弄清,并將老師所講與之前他的觀察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思考。在理清科學原理后,他再在公眾號進行預測,這樣不斷循環(huán)累積經(jīng)驗,不僅提高了預測天氣的準確度,也讓周明灝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如何把微信推送寫的不那么“高冷”也是一門學問,做“臺風論壇”總版主,負責運營其微博和微信,讓周明灝學到了如何將高深的氣象知識通俗化。在推送中,他盡量減少專業(yè)術語的使用,將語言轉(zhuǎn)化成容易理解的比喻或俗語。采訪中,周明灝信手拈來一個例子,“要解釋臺風的生成,我就會這樣描述:副熱帶高壓南邊是東風氣流,夏季風爆發(fā)后又引來一支西風氣流,兩股氣流撮合、旋轉(zhuǎn)、壯大,就形成了臺風?!?/p>
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周明灝也跑了不少地方,他曾先后到上海市氣象局、中國臺風所等機構(gòu)交流。夏天追拍雷暴颮線,冬天跟蹤降雪寒潮,臺風、閃電,朝霞、彩虹,大自然最溫柔和最狂野的瞬間,都讓他震動。
2014年9月,周明灝與資深氣象愛好者一起,攜儀器自費驅(qū)車赴臺風“海鷗”登陸地——雷州半島,模擬臺風影響外場試驗。“雨從水平方向飛過來,風力之強勁,使人聯(lián)想起科幻片中的特大風暴。橫飛的雨點像石子一般,打在背上生疼。”為了拍下這段珍貴的視頻,周明灝把手機抱在胸口。“用盡渾身力氣穩(wěn)住自己的重心,艱難地在颶風中半蹲著行進。暴怒的風挾著雨水橫飛,每呼吸一口空氣就感覺像要在大海中溺水。稍有不慎失足滑倒,我就會永遠被吸入風暴深處,永遠留在那里?!边@次的風暴帶走了發(fā)生地九條鮮活的生命,并在海峽咫尺的??趧?chuàng)下了最大風暴潮的記錄。在有所防備的前提下,周明灝和追擊隊員并沒有受傷,三天日以繼夜的追擊與觀測終于有了成果,他們捕捉到臺風的旋臂、眼墻,實測風速、氣壓,在風暴中心獲取的珍貴臺風眼壁影像資料,在優(yōu)酷播放次數(shù)共計63萬次。
事后,周明灝將此次追風紀實經(jīng)歷寫在了自己的公眾號里,在結(jié)尾,他說:“閉上眼,風雨仿佛還在眼前呼嘯。為了完成夢想,追風者們必須去到世界邊緣不可。我們熱愛自然,也敬畏著自然。我們更衷心地希冀,這樣的災害不要重創(chuàng)任何一處人口密集地。風云變幻依舊。追風歸來,我們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p>
問:你在大學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獲是創(chuàng)辦了微信公眾號“中大追風足跡”。作為氣象專業(yè)的學生,我對天氣變化敏感,平時常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發(fā)布天氣消息。于是有同學建議道:怎么不去開辦個自己的公眾號呢?我便這樣做了。從大一暑假開始。原本只是出于個人興趣、給身邊同學提供天氣預報,時不時寫點科普文。后來逐漸受到廣泛群體的關注,從老師、外院外校同學到社會人士,粉絲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能夠?qū)I(yè)小圈子推向社會、給大家?guī)肀憷?、得到肯定和信賴,使我很受鼓舞?/p>
問:在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中,你不僅在學校是佼佼者,還從全國優(yōu)秀大學生中脫穎而出,你認為自己是如何勝出的?
答:每一位候選者都非常優(yōu)秀。說實話,我沒辦過轟轟烈烈的活動,公益助人循規(guī)蹈矩,沒參與過太多競賽,獲得獎項幾近于0,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算不上主流的候選者。我只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志同道合的人在專業(yè)小圈子里怡然自得并努力嘗試將這種有限的共鳴跟社會分享。當然,非主流不代表封閉。我以我的才華鋪展著我的影響力,并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的這種努力。如果大家能與我產(chǎn)生共鳴,或是說這種非主流式努力喚起了大家身上的什么,那么我便是大家眼里的優(yōu)秀者。
問:你的愛好有哪些?你是如何平衡學習、社工(社團活動、學生活動)和自己興趣愛好之間的關系的?
答:我的愛好較多,主要是追擊天氣、看書寫作;講到學習,氣象學是一門對數(shù)理基礎要求很高的學科,門檻不低,難度很大;社團而言,我大一一口氣加了七個,后來退了兩個,大二時留任兩個(院新聞媒體中心主任、院學術性社團項目組組長);參加學生活動我也是活躍分子。除此還會有各種預料之外的任務或事項。日程沖突與時間拮據(jù)的狀況是肯定有的。不過我總會選擇把自己實際上想要做的事情擺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之后考慮也不遲。這樣子循序漸進地處理,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大多數(shù)時候反而都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小部分時候會錯失機會或需承擔相應責任,那么理直氣壯地正面迎接后果即可。
問:壓力大的時候會做什么?
答:看書。村上春樹的書,并思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