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在好學校的孩子就沒有遭受校園暴力的危險。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時刻謹記,人性的惡,在哪里都一樣。它跟你的年齡,跟你的身份,跟你的階級,跟你的收入無關。”一個曾經遭受過校園暴力的網友這樣寫道。
而當記者梳理2015年發(fā)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時發(fā)現,在被報道的校園欺凌里,“女生暴力”漸成公眾關注的焦點。具體而言,女生間的暴力呈現出群體性,表現為“多對一、多對多”,折磨措施一般與性、身體侮辱有關。
例如2015年6月的江西永新校園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約出被侵害者,對其實施罰跪、侮辱性毆打、扇耳光,毆打時間長達5分鐘。在該事件中,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學生有2人,中學生4人,3人已輟學,年齡都在12至16歲之間。
但在楊雄看來,這并不能說明女生間的暴力行為就要比男生來得多,“從少年犯的數量上來看,男女比約為5:1。而女生比較多的是因為戀愛、吃醋。男生則是以強凌弱,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上海人說的‘拗分(要錢),很多少年犯罪都是這個原因?!?/p>
楊雄曾經走訪過上海的技校。有校長就坦言,如今“女追男”現象很多,“你看到的視頻大部分都是發(fā)生在技職校的,他們本身沒有什么高考的壓力,而欺凌主要的原因是爭風吃醋。因為青春期女生成熟得早,所以倒過來追男生,兩個女生追一個男生打起來的事情很常見。當然也有一些大的欺凌事件,有的女生像學校的山寨霸主一樣,讓別的女生服從她,或者她看不慣某個女生,就拉著一幫女生去欺負她。”
姚建龍更是直言,特別關注“校園女生暴力”,本身就是一種性別偏見,“我們的性別觀念還停留在‘女生不應該打架的階段,所以女生和暴力間就產生了矛盾,引起了新聞點。但女孩打女孩本身,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一樣也是青春期。對女孩子給予特殊的關注,這本身是值得反思的?!?/p>
不過從縱向的數據來看,女性犯罪率確實在上升,如今已占到整個刑事犯罪的15%左右。“所以,女生校園暴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婦女解放的標志。另外,也和女孩子的性格有關系,女生宿舍就是一個江湖嘛?!币埜嬖V記者,他經常收到網友發(fā)來的暴力視頻,其中女生打女生確實不少,“但總體而言,還是男生間的校園暴力多一些。”
2009年,上海南湖職校二分校的“熊姐”打人事件,可以看作是“女生打女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對女生校園暴力的關注,是從‘熊姐事件開始的。當時視頻就是在網上傳播,單日的點擊量超過70萬。甚至掀起了網友的人肉搜索,繼而引發(fā)了線下的‘屠熊行動?!币埵冀K認為,校園欺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是一種青春期的正常行為,“具有一定的自然天性。但人們往往關注的是極端個案,它只是校園欺凌中的一部分。兩者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度過青春期后,并不會把不良行為帶入成年期,而會‘不治自愈,除了極端個案。但如果我們把極端個案作為校園欺凌防治的主要對象的話,卻是值得商榷的?!?/p>
楊雄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只要是有校園存在,有青少年的青春期階段存在,校園暴力是無法消滅的,“就像小公雞好斗一樣,小孩打架其實也是一種練習社會化的過程。青春期的孩子沒有清晰的法律意識,因此對他們的法治教育、文明教育很重要?!?/p>
記者留意到,女生校園暴力的另一個新特點是:施暴者暴力,旁觀者冷漠。當看見校園暴力發(fā)生時,圍觀者不是去制止、勸阻或報告老師,而是饒有興趣地拿起相機和手機進行拍攝,以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看待正在發(fā)生的暴力行為,并且在網絡中傳播散發(fā)。施暴者還會通過論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對受害人進行言語攻擊,或上傳受害人隱私、被侮辱的照片、視頻等。
曾經,隱秘性是校園欺凌的一個突出特點,它多發(fā)生在樓梯拐角、廁所、寢室或上下學路上,這類環(huán)境幾乎沒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行為。
但校園欺凌為什么在最近突然變成一個熱點,姚建龍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新媒體、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以非常細節(jié)化的方式展示在成人社會面前,“因為孩子是沒有底線的?,F在的孩子還有一種‘炫暴心態(tài),一般成年人做壞事是不想讓人知道,他們卻是就怕別人不知道。這是青春期孩子典型的心理特點,希望能引起別人關注。就像是父母不理他就砸壞玩具一樣,是不成熟的體現?!?/p>
楊雄則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沒什么財富,只能靠身體,“他們有時就用暴力來刷存在感,把暴力視為一種英雄的行為,尤其是男生。”
而這種暴力視頻一旦在網絡上流行,無疑又是對被欺凌者的“二次傷害”。
被欺凌改變的人生
“時間真的能夠撫平傷痛嗎?”2014年,一項有關英國國家兒童發(fā)展的研究給出了否定答案。這項研究經過長達50年的追蹤發(fā)現,童年時遭受欺負,可對人的精神健康造成長達約40年的持續(xù)影響。那些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郁、焦慮和自殺風險。
在日本,校園欺凌一度變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并衍生出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保ú簧蠈W)。根據日本教育部的定義,所謂不上學,就是由于心理上、情緒上、身體上或者是社會原因,造成即使想上學但又不能去,排除生病和經濟原因,一年缺席30天以上的情況即為“不登?!薄?007年,日本“不登?!钡膬和?3萬人,其中37.4%是害怕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辱。
較之顯性的人身傷害,幾乎每起校園欺凌事件,都給受害者造成了難以撫平的心理損傷。鮑嘉母親告訴記者,事發(fā)之后的幾天,孩子一直在做噩夢,提起當晚的事就會非常驚恐,也帶她去看了心理醫(yī)生。盡管學校表示將給予更多關愛,幫助鮑嘉完成學業(yè),但孩子卻說:“自己再也不想去這所學校了?!?/p>
今年3月,中國傳媒大學三名學生聯合撰寫了一份題為《走不出的青春夢魘:校園欺凌受害者調查報告》,以詳細的數據和真實的案例,告訴人們受害者遭受了怎樣的身心傷害,一些受害者在經歷校園欺凌后多次試圖自殺,部分受害者被確診患有心理疾病,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
該報告指出,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時,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就讀于初中。52.27%的受訪者遭受欺凌至今已有5—10年的時間,18.18%的受訪者是在10—15年前遭受欺凌。
而在校園欺凌中,精神暴力和身體暴力是最為普遍的形式。從數據來看,超過九成的受害者都曾在校園里遭受過同學的辱罵、諷刺、挖苦、孤立、冷漠、威脅、恐嚇等精神暴力。
值得關注的是,并非所有身體傷害都是施暴者直接造成的,受害者因該事件而產生的生活狀態(tài)變化、以及心理傷害導致的自殘等隱性暴力行為,同樣可能對受害者造成身體傷害,甚至對長期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在調查中,有15.91%的受害者認為校園欺凌事件對其長期的身體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醫(yī)院檢查結果包括輕微哮喘、心律不齊、神經衰弱等。更有一位受害者表示曾四次自殺未遂,其中一次接受腕部縫合,三次接受洗胃透析,并留下了植物神經紊亂的后遺癥。
上海政法學院全國青少年犯罪與司法研究及服務中心訪問學者滕洪昌告訴記者,對于受害者心理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認知,受害者的注意力可能無法集中,包括言談舉止,人際交往的時候就會開始慢慢地缺乏自信;上課的時候可能精神恍惚,健忘,學習效率降低等等;第二是情緒,會出現如焦慮、煩躁、恐懼、無助等,甚至還會有比較強的自我壓抑;第三,就是會對受害者人格特征有所影響,可能會慢慢變得內向、孤獨、不愿與人交往。“如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就是多數受害者遭受欺凌后的主要心理危機,尤其是性侵帶來的傷害,其癥狀可能帶到成年之后?!?/p>
這一點,在上述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調查數據還表明,受害者個人發(fā)展受到的消極影響主要集中在學業(yè)事業(yè)方面。48.9%的受害者從遭受欺凌至今,對重要活動的參與感明顯降低,這可能令他們喪失學業(yè)或事業(yè)上的重要機會;39.8%的受害者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是由于害怕遭受欺凌而逃學,或受欺凌困擾而無法專心于學業(yè)所致;31.8%的受害者還表示,事件發(fā)生至今,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
其次,人際交往方面,他人對待校園欺凌事件的態(tài)度,同樣會影響受害者的感情。一半以上的受害者因親人對校園欺凌事件處理不當而疏遠了與他們的感情;此外,有三成受害者因校園欺凌事件而與朋友感情疏遠;超過兩成受害者至今無法正常戀愛。
從欺凌事件發(fā)生至今,高達78.4%的受害者因欺凌事件而對校園安全產生懷疑,51.1%的受害者認為社會黑暗,用惡意去揣測他人的受害者占44.3%。其次,以暴制暴的觀念會在受害者心中形成。
當然,在此類校園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者同樣讓人惋惜和揪心。滕洪昌表示,對施暴者來說,如果不及時采取干預的話,可能會形成一種習慣的行為方式,會變得麻木不仁。因此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很難獲得社會認可。
在欺凌者與受欺凌者之間,還有一個角色,就是旁觀者。這個群體龐大,通常不被注意,卻是校園欺凌行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觀者對欺凌行為默不作聲或者叫好,就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導致欺凌現象越來越多,旁觀者本身也可能轉變成受欺凌者,使欺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而如果旁觀者能夠給予受欺凌的同學以支持,欺凌行為再次發(fā)生的概率就會降低。
姚建龍的建議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要多了解、多觀察,發(fā)現反常行為要及時了解并反映給學校。讓孩子堅信,父母和老師永遠是孩子的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