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孌
2015年7月11日,音樂家羅浪因病救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在新聞報道后,大家這才知道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哀樂》是他編創(chuàng)的。為什么這首樂曲如此出名,而它的作者卻一直默默無聞呢?因為羅浪拒絕收取版權費。
羅浪在哀悼樂曲的編創(chuàng)中留下了開創(chuàng)性的一筆,開辟出一種“哀而不傷、悲而壯美”的嶄新境界。1949年9月30日下午,《哀樂》在國家典禮儀式上被采用。后來,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等去世舉行葬禮時用的,都是這首樂曲。這首《哀樂》也因此在民間傳播開來,被殯儀館頻繁使用至今,不但不用支付使用費用,甚至連編創(chuàng)者是誰都不清楚。
根據音樂著作權使用規(guī)定,各殯儀館使用《哀樂》應支付每次一元的版權費,若按這個規(guī)定收取使用費,羅浪早就成了音樂界的富豪??墒?,羅浪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他堅持認為,《哀樂》源自流傳于華北地區(qū)的一支嗩吶曲,是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誰也不能把名字掛在這樣的作品上。他要做的是從民間發(fā)現這樣的作品,記譜、編曲和推廣,所以他也用不著收音樂使用費。盡管他編創(chuàng)的這首《哀樂》,早已跟那首民間嗩吶曲風格面貌迥異。
老藝術家羅浪一輩子拒絕收取版權費,不被金錢所誘惑,潔身自好,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是多么可貴。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