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僑興輕工學校俞兆建
?
日本漢字變革及教學引發(fā)的思考
福建省僑興輕工學校
俞兆建
[摘要]漢字傳入日本后,經歷了音讀訓讀、萬葉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漢字假名混寫等階段,近代以來由于受羅馬字母及“脫亞入歐”國策影響,漢字在日本受到巨大沖擊。該文對近代以來漢字的變革及現(xiàn)代日本漢字教學做了簡單介紹,分析了日本在漢字簡化與教學中的經驗與得失。
[關鍵詞]漢字 變革 教學
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并被日本接受,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漢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音讀訓讀階段。由于漢語與日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漢字剛傳入日本時,無法立即融入日語中,日本人把日語漢字的讀音按漢字的讀音讀出來,叫音讀。雖然音讀是在符合日語發(fā)音習慣的基礎上模仿漢字發(fā)音方法而形成的,但由于漢字傳入日本是分階段從不同地方引進,所以日語漢字的音讀音非常復雜,主要分為吳音、漢音、唐音、慣用音等。所謂訓讀,是借用中國漢字字義,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發(fā)音來讀音。
(2)萬葉假名階段。公元8世紀初,產生了萬葉假名。萬葉假名又叫真假名,而所謂的真假名的“真”指的是漢字,而假名則是對漢字的一種假借和假用。他們從漢字中找出一些與日語音同或音近的字來,這時的漢字已變成一種拼音的記號??梢哉f,萬葉假名是日本文字的開始。萬葉假名的出現(xiàn),使?jié)h字的日語文字化功能進一步加強。
(3)片假名和平假名階段。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從萬葉假名發(fā)展而來的,當大量使用萬葉假名時,為書寫方便,出現(xiàn)了略草體與省略體,后來逐漸演變成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漢字簡省筆畫而來的,符合文字工具必須簡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體統(tǒng)一、讀音統(tǒng)一,而且拼寫簡易,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進步。
(4)漢字假名混寫階段。片假名和平假名出現(xiàn)后,日語的標志形式由純漢字形式發(fā)展到漢字假名混寫形式,漢字多用來表實詞性的詞匯,而假名多用來表虛詞性的詞及外來語。時至今日,漢字假名混寫已經成為日本的常用文字形式。
日本人最早接觸到羅馬字是16世紀末,一些天主教徒來到日本進行傳教活動,他們將羅馬字帶到日本。日本的知識分子在學習和研究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字時,發(fā)現(xiàn)漢字顯得太過繁雜,開始對漢字提出了質疑。日本近代漢字改革運動的發(fā)生,以慶應二年(1866年)開成所翻譯前島密向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提交的《漢字御廢止之議》為標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廢除漢字主張。但是這一主張當時并沒有被政府所采納,在社會上也遭到許多著名學者、尤其是歷史學者和漢學者的反對。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向西方學習的步伐加快,社會文化方面的一個顯著表現(xiàn)就是“國語運動”的展開。社會各界就國語國字問題展開了空前激烈的爭論。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廢除漢字”和“廢除漢字后使用什么文字”兩個問題上。當時日本國內分歧很大,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各個派別不僅組成了相應的民間組織,有的甚至還創(chuàng)辦了專門刊物宣傳本派別主張,實踐本派別觀點,但這一時期政府并沒有采取實質性行動,主要是以民間討論為主,這一階段是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字改革運動的第一個高潮。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中國失敗、日本勝利而告終。國語國字改革運動再次掀起高潮。這時期的文字改革由最初的民間思潮演變成為官方行為,政府開始采納民間關于國語國字改革的建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漢字的使用被限制,假名和羅馬字的使用比例大增。1919年,文部省公布了2600字的《漢字整理案》,1923年5月臨時調查委員會制定的《常用漢字表》,將日常使用漢字限定在1962字范圍內。1925年日本政府以內閣訓令方式把這一標準通告全國加以實施。1931年該會又公布了修正案,進一步縮減漢字使用的數(shù)量,將常用漢字減少到1858個。這一階段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行為,形成了近現(xiàn)代文字改革的第二個高潮。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一部分知識分子將戰(zhàn)敗歸因為日本文化和語言文字的落后,比如戰(zhàn)后《讀賣新聞》曾經發(fā)表社論說:“只有廢除漢字才能清除殘存在我們頭腦中的封建意識,才能追趕美國式的高效率,建立文明國家建設民主政治。也只有在廢除漢字、采用簡單的拼音文字,提高國民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同時美國教育代表團通過調查也認為日本的文字體系復雜又落后,如果不進行改革,會阻礙民主主義在日本的健全發(fā)展,也在勸說日本政府取消漢字而采用羅馬字。但是,日本人已習慣了使用上千年的漢字和假名,對羅馬字持消極態(tài)度,連文部省與國語審議會也認為一下子取消漢字是不現(xiàn)實的。
雖然這一階段主張廢除漢字的勢力被逐步削弱,但政府在限制漢字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1946年日本國語審議會公布了1850字的《當用漢字表》。所謂的“當用漢字”是表明漢字的使用只限于當時之用。此外,日本還宣布減少教育用漢字數(shù)量,減少人名用的漢字數(shù)量。1948年2月,日本內閣又公布了881字的《當用漢字別表》,這是從《當用漢字表》中挑選出來的,作為義務教育中必須指導學生認識的漢字,也叫《教育漢字》。
漢字的傳入結束了日本無文字記載的歷史,使語言能以書面的形式保存下來。假名和和制漢字都是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制出來的,漢字是日本文字的基礎。在漫長的使用和變遷中,漢字已融入日本的語言體系中。早期日本官方正式書函、文獻、歷史文化典籍都是完全用漢字書寫,如現(xiàn)存的最早、最古的日本歷史文獻《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以及《續(xù)日本紀》《日本后紀》《續(xù)日本后紀》《文德實錄》(合稱為六國史)就都是用漢字語言書寫的。此外,日本天皇的姓名、年號也是用漢字書寫的。從公元3世紀開始,漢文漢字一直是日本皇室必學的內容,漢學功底被作為評價一個人修養(yǎng)的標準,因此在整個文字改革運動過程中,皇室、貴族官僚、司法界、神社神宮、寺院的僧侶等多是漢字的擁護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決策。
明治維新后,隨著西方不同文化體系及現(xiàn)代先進科技傳入日本,日本社會新事物大量涌現(xiàn),漢字極強的造詞能力適應了日語發(fā)展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大量新詞,促進了日語的豐富和發(fā)展。日本人發(fā)明了許多和制漢字,如思想、文化、文明、科學、醫(yī)學、概論、現(xiàn)象、批評、象征等詞語,可以看出,這些譯詞既是對漢字本質的精準領悟,也是對西文原意的小心契合,透出的是一種文化心機,一種感受性強于邏輯性的文化心機。
實際上,日本在漢字字體開發(fā)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其字庫數(shù)量數(shù)倍于中國。除日本設計界對漢字情有獨鐘外,日本普通人對漢字的喜愛追捧也讓近年來日本的漢字產業(yè)持續(xù)興盛。漢字自傳入日本以來,已經滲透進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來,日本人對漢字的熱情還帶動了相關漢字產業(yè)的繁盛,漢語水平考試報名人數(shù)甚至超過英語,漢字有關書籍、電視節(jié)目也風行日本,如電視臺舉辦的漢字難字大賽、京都清水寺每年舉行的年度漢字評選等。
4.1 日本學校的漢字教學
在日本小學到中學,學生要學習多少個漢字呢?1948年,日本文部省(即現(xiàn)在的文部科學?。┮?guī)定了881個教學漢字,1989年,改定了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教學漢字增加到1006字。中學以后的漢字教學,規(guī)定要掌握常用漢字1945個。
常用漢字表是1981年公布的,因為日本文部省改定了學習指導要領,小學校的學習時間減少了,學習國語(日本語)的時間比以前更少了。在學校老師只講漢字的歷史、結構等知識,沒有時間訓練寫字。另外隨著普及電腦手機,需要用手寫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從結果來看,學生使用漢字的能力漸漸下降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義務教育期間大約學習2000個左右漢字,日常生活中究竟要多少個漢字才夠呢?日本的《大漢和詞典》有50000字左右,似乎我們要學習5萬左右的漢字才夠,但是,實際上是不用那么多的。
以前曾經有人調查過日本《每日新聞》2001年版一年的全部新聞記事里所使用的漢字頻率,總字數(shù)是21843957字,其中使用漢字數(shù)種類只有4426種。
漢字數(shù) 10 50 100 500 1000 17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覆蓋率(%) 8.6 24.5 37.0 78.0 93.5 99.0 99.6 99.9 99.96 99.99 99.999
以上統(tǒng)計表明,掌握了頻率最高的1000字,就可以讀懂《每日新聞》2001年版一年的全部新聞記事的93.5%,掌握了前1700字,就可以讀懂99%,掌握了前3500字,就可以讀懂99.99%,覆蓋率幾乎已經是100%了。就是說,大約有5000左右的漢字就足夠了,但日常生活中其實不要用那么多的漢字。
4.2 日本漢字簡化情況
1946年日本公布的《當用漢字表》中有131個簡體字,1949年公布的《當用漢字字體表》,其目的就在于簡化字形,其中就有簡體字774個,正式確定了簡體字的地位。
1981年,日本內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對漢字簡化和限制漢字政策做了緩和性的調整,里面有簡體字800個??梢钥闯觯毡緦h字從“當用”變?yōu)椤俺S谩?,不再禁止使用所有字體的漢字,政府只是提倡使用“常用漢字”。
日本對漢字的簡化,其方法和中國的大同小異,主要有以下幾種:簡省偏旁、更換偏旁、草書楷化、筆畫減省、同音代替、采用古體、采用連筆等。
4.3 日本再次追加漢字
時隔29年,日本再次追加常用漢字。在使用電腦、手機變換文化(指把日語假名變換成漢字)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使用寫法復雜的漢字。得益于電腦、手機的普及,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會認識越來越多的漢字,但漢字的書寫能力卻越來越差。
近年,隨著漢字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校會利用早晨一些時間鼓勵學生學習漢字。也有的小學除了要求學生在畢業(yè)前要掌握學習指導要領要求的1006個漢字外,還以要求學生掌握生活常用的160個漢字為目標。
而隨著漢字的追加和改定,也會對中學教科書產生影響,比如教科書的排版必須做較大的改動。由于中學要求到3年級時基本會讀全體常用漢字,因此,伴隨著漢字改定,原本用假名表達的「あいさつ」、「ごろ」、「世界じゅう」等等都將使用漢字「挨拶」、「頃」、「世界中」,這樣,教科書的文字量會減少,頁數(shù)也因此要發(fā)生變動。
此外,每年約有200萬人參加漢字能力檢定,以往的準2級(高中生水平)包含所有常用漢字,新增加的196個漢字會對各個等級出題范圍造成一定影響,有的高中將取得“漢檢2級”以上作為報考條件之一,當然,增加常用漢字也會使學生負擔越來越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漢字在日本的演變,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有了羅馬字這樣一種相對易記易寫的文字體系,漢字與之相比,就顯得繁雜得多。特別是二戰(zhàn)后,日本處于美國直接軍事占領下,美國的各種政策對日本有著巨大影響。1946年3月,第一屆美國教育使節(jié)團發(fā)表了一個報告,核心內容是日本的學校教育中,使用漢字之弊端、使用羅馬字母之便利,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人提出廢除日語,干脆采用法語作為國家語言,也有人在當時《讀賣報知新聞》發(fā)表社論,題目就叫“廢止?jié)h字”。但當時也有許多明智的學者主張保留漢字。他們認為,廢掉一個字,不只是廢掉一個字而已,而是摒棄了這個字所承載的文化,也去掉了這個字后面的一連串的珠寶。他們反對某些人因為莫名其妙的愛國偏執(zhí)狂而把漢字拒絕在門外,還認為韓國人因為丟掉了漢字而后悔,可惜已經來不及了。雖然漢字廢除被中止,但漢字改革卻勢在必行,主要體現(xiàn)為漢字簡化和限制漢字使用。日本在漢字改革過程中,中國也在1964年推出了《簡化字總表》,正式啟動了漢字簡化過程,但直到2001年,中國才頒布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雖然中國在立法上確定了簡體字的法律地位,但在漢字簡化過程,至今還存在許多質疑的聲音。那么,我們從日本文字改革中能得到哪些啟發(fā)呢?
5.1 對語言文字的“廢止”,在實踐層面是行不通的。日本10多年的廢止?jié)h字改革,最后不得不中止,而整整30多年的極端簡體字改革,也放棄了“極端方式”,提倡使用常用漢字,已經簡化的漢字不廢止,同時也容許國民使用繁體字。
5.2 國家行政力量不要“過多”地干涉文字問題。因為文字問題的屬性是文化而非政治,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但不要強制性管民間使用什么文字。如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當用漢字表》,廢止“當用”之外的漢字,規(guī)定新生兒在戶籍登記時不應使用“當用漢字”中未包含的漢字,這就是政府管文字的實例。結果到了1951年,日本內閣公布了“人名用漢字別表”承認了一部分位于當用漢字之外的漢字。這次政府的讓步,源于日本民間的強烈反對,所以,我們對待“簡繁之爭”,不必死抱“廢除什么,保留什么”的原則,應該提倡并妥善處理繁體字使用問題。文字問題是文化屬性,需要經受歷史的檢驗。日本的一場漢字革命,從1946年開始,反反復復,非常復雜,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沒有最后的標準化出臺,所以在對待文字改革的問題上,應該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把精力放在積極推廣簡體字上,同時也要切實加強繁體字辨認教育,或者增加高考中的繁體字辨認題目,或者在中學書法課中增加繁體字辨認內容,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比申遺之類的虛空作法要切實和實用得多。
5.3 對外漢語教學需講究方法和技巧。如果是為了能迅速推廣漢字影響而一味地簡化漢字,顯然會使?jié)h字失去原有的象形文字魅力,所以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來分析、尋找方法。如在教材編寫方面,以往的教材往往缺乏現(xiàn)代感,如缺少豐富插圖、缺少幽默滑稽的例子、缺少實際商務場面的實例等。而現(xiàn)在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是以交際功能為編寫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讓學習者掌握漢字的基本書寫方法。雖然說教材的目的不是教授漢字,但在涉及漢字教學時,應該采用更為合理的編排方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為受用。因為歐美國家義務教育內容相對輕松,如果一開始就以中國式的填鴨式方法猛灌,容易使學習者產生畏難情緒。
參考文獻:
[1] 肖平.中日近代漢字改革運動對比研究[J].日本學刊,1996(4): 112-122.
[2] 崔崟.評日語漢字的改革之路[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1): 76-80.
[3] 王福權.漢字在日語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J].漢字文化,2011(2):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