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閃亮/文
?
橋馱樹 樹馱橋
●趙閃亮/文
一棵樹是一部厚重的歷史記載;一棵樹讓后人虔誠的呵護;一棵樹是留給后人的無可估價的遺產(chǎn)。
一座石孔橋記載著歷史的沉重;一座石孔橋見證著歲月的久遠、滄桑和先人石匠的智慧結(jié)晶。
橋和樹相依相偎。橋馱著樹,不離不棄;樹馱著橋,相扶相攜。
橋馱樹、樹馱橋的歷史自然遺物,坐落在皖北平原的宿州市埇橋區(qū)曹村鎮(zhèn)的三環(huán)村。據(jù)橋邊立著的《橋馱樹、樹馱橋》碑文記載:三環(huán)村橋始建于公元一七三六年(乾隆元年)。清廷兵部侍郎楊三公督建此橋。那一年皖北澇災(zāi),淝河水泛濫。三環(huán)村等數(shù)個村莊遭洪水肆虐,圍困約月余。朝廷為救災(zāi)民出行,不惜代價,在淝河上修建石橋一座。據(jù)說數(shù)年后,橋墩石縫中生槐樹一株。
小槐樹依橋而生,傾斜而長。枝繁葉茂,樹柯碩壯。不幾年便長成一棵蒼天大樹。橋樹交融,相互依托,形成一道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后來,三環(huán)村人為紀(jì)念修橋的楊三公,就把橋上生長的這棵槐樹尊稱為楓楊樹。此樹距今有380余年了。
三環(huán)村南,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河流,叫淝河,河寬數(shù)十丈。如今流水已干涸,河床裸露,芳草凄凄。
石橋橫臥南北。早先是三環(huán)村的交通要道,出行必經(jīng)此橋。石橋三孔相連。橋面寬4米有余。長10余米,高約5米,石橋純色的青石壘砌。
站在橋下,凝神注視著石橋的尊顏。石橋巋然屹立,安臥淝河之上。石橋呈現(xiàn)出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石塊上班駁的皺紋,愈顯歷史的久遠。石橋的光鮮早已容顏褪盡,可是仍顯雍容大度的風(fēng)姿。每塊石頭打磨的精雕細鏤??p隙之間鑲嵌的嚴(yán)絲合縫。就好似一件完美無缺的作品讓人無可挑剔。
虔誠地注視著橋馱著的樹。老楓楊經(jīng)歷著歷史的滄桑。如今仍容顏不老,生長著蓬勃茂盛。枝枝桿桿欲聳立穹天。至今,老樹沒出現(xiàn)一絲殘敗衰老的跡象。
在橋的左側(cè)部位,老楓楊樹傾斜屹立在中間橋墩的上方處。距橋上高度約1米有余;距橋下高度約3米余。樹腰身需一人合抱剛好合龍。樹冠如巨傘,剛好把橋上遮擋的密如華蓋,是村人夏日納涼消暑的好去處。樹上看不見鳥巢,聞不見鳥鳴。
老樹的根赤裸在橋墩處。大部分根須已堅韌地鉆入橋墩的石縫中。立面的石塊撐裂了縫,犬牙交錯地疊放著,仍有鉆不進去的根須裸露在外,向上攀爬的根須直至鉆到橋面上。根須如虬龍般粗壯,盤根錯節(jié)地交纏在一起,樹根被游人摩挲的光滑如玉般柔軟。
老樹的枝枝杈杈褪掉了老皮又增新顏。歲歲年年,永葆綠色在人間,老楓樹默默無語地?zé)o私奉獻著綠色能量。
橋承載著樹,樹依托著橋。它們用心與心的交融,互相傾訴著對方的依戀。默默無語的訴說,心靈的默契已成了共鳴。我在仔細地聆聽著它們的細語,我在用心去感悟諦聽它們的摯愛真言。
造物主的安排就是這樣獨具匠心。你中融我,我中融你,橋和樹已密不可分。它們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jì)的曠世絕戀,經(jīng)歷了歷史的滄桑走到了一起,如今仍攜手共渡,相依相偎。這就是緣分!
如若有一天,橋自然垮塌了,樹便也消香玉損;樹若有一天自然枯朽了,橋便也土崩瓦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存的何其偉大,歿去時何其壯烈!
橋和樹猶如一對絕世戀人。睹物思情,嘆為觀止。讓今人汗顏,無顏面對。
橋和樹在默默無語地對話,它們在觀察著今人的一言一行。你在瘋狂地破壞著自然,你在貪婪地挖掘著自然。自然就對你無情地回報。
讓你痛心疾首,為時已晚矣!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一石等等都是有靈性的。都和你絲縷相連,密不可分,不是嗎?
樹已有了靈性,就能蔭佑裨護一方百姓。老楓楊就是這一方百姓呵護的神靈。村民們訴說著樹的好外,不勝枚舉。村民們在樹上掛滿了紅彩帶、紅綢條、紅燈籠來祈禱生活的祥和平安。樹已根植進人們的心里,烙成一種抹不掉的信仰。
可喜可賀的是:埇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修建的一條園區(qū)的筆直大路到了橋馱樹的跟前便戛然而止。古樹是不可在生的自然遺物。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開發(fā)區(qū)走在了前列,功不可沒,可敬可佩!
人類和大自然比較猶如橋馱樹、樹馱橋這般融洽就感欣慰了;你能容得下一棵樹的生存,這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你要用心去悟。
一棵生活著300余年樹齡的老楓楊樹,在我們心里惦念著很沉、很重!
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綠色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