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勤 張力
詩人遇見苔蘚植物時,
有了“苔痕上階綠”和“應憐屐齒映蒼苔”這樣的傳世佳句。
生物學家遇見苔蘚植物時,
有了精準的科學繪圖和栩栩如生的原色照片。
文藝女神遇見苔蘚植物時,
又會發(fā)生什么?
這一次,
苔蘚植物有了自己做主角的“肖像畫”。
李詩華和徐麗莉是兩位熱愛繪畫的女士,愛美、愛自然,就職于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她們在看到張力博士拍攝的苔蘚植物原色照片后,便立即喜愛上了這群可愛的植物王國的小精靈,并嘗試以照片為藍本,用自己的畫筆來渲染苔蘚植物的千姿百態(tài)。
樹角苔屬一種
徐麗莉繪,布面,丙烯
在約2萬種苔蘚植物中,角苔類植物的種數不及百分之一。樹角苔屬隸屬于樹角苔科,多生長于云霧繚繞的原始熱帶雨林中,往往附生在樹干和樹枝上。在中國僅發(fā)現過3種樹角苔屬植物的蹤跡,而這幅畫作參考的照片則攝于馬來西亞的金馬倫高原。
圖中植物體的匍匐部分為配子體,其邊緣多具波紋,形狀看似不甚規(guī)則。直立呈角狀的結構是它的孢子體,成熟時頂端常呈淺橘色,隨后扭轉開裂,釋放多細胞組成的孢子。
長蒴蘚
李詩華繪,紙本,水彩干畫法
長蒴蘚隸屬曲尾蘚科,在我國分布頗廣,常見于有人類活動干擾的山坡或平地土面。長蒴蘚得名于其孢蒴上有如火炬手柄般伸長的臺部(即圖中黃綠色或青色的部位),其長度往往可達壺部(即孢蒴上部的膨大部位)的2至4倍,在眾多蘚類植物中,這一特征宛若名片般鮮明,鮮會認錯。不過,孢子體成熟之前,由于配子體十分迷你,長蒴蘚常常泯于四野,不易被人察覺。
絲瓜蘚屬一種
徐麗莉繪,布面,丙烯
絲瓜蘚屬隸屬真蘚科,種類繁多,常見于溫帶林地,因其棒槌狀的孢子體形似絲瓜而得名。不過,這次的畫作中未見“絲瓜”,卻有一束束毛茸茸的“尾巴”。并不是狗尾草走錯了片場,那些毛茸茸的結構,其實是簇生于絲瓜蘚莖中上部葉腋中的蠕蟲形無性芽孢。風吹草動,芽孢便會離開植物體,散布到合適的地方,成長為新的植株。無性繁殖體是苔蘚植物的生存策略之一,不僅在絲瓜蘚屬中頗為常見,在其他類群中也有很多例子。
球蒴金發(fā)蘚
李詩華繪,布面,丙烯
金發(fā)蘚科是蘚類植物中相對為人熟知的類群,它們常常大片出現在山道邊坡的土面,微縮杉樹苗般的植物體和部分種類淺色金發(fā)般的蒴帽(覆蓋孢蒴的帽狀或兜狀結構)都非常引人注目。但除了“路邊貨”,金發(fā)蘚科里也有“深藏不露”的種類,球蒴金發(fā)蘚便是其一。該種的全球分布地寥寥可數,在我國僅記錄于長白山天池邊的高寒巖面,想要睹其真容,也是頗為不易。
盡管配子體小而不甚起眼,相對較短的蒴柄和接近球形的孢蒴卻給球蒴金發(fā)蘚增添了不少可愛氣質,加上那一頂頂瓜皮小帽般的紅色蒴蓋,立刻成為童話主角。
托鱗克氏苔
李詩華繪,紙本,水彩濕畫法
說到葉狀體苔類,大家很容易想到常見的地錢及其頂端呈八爪魚狀的雌生殖托。但托鱗克氏苔的雌生殖托上部卻是近乎透明的囊狀結構(即圖中呈心形或不規(guī)則圓柱狀的部位),包裹在囊中若隱若現的深色球體便是孢子體。孢子體成熟后,雌生殖托裂開使其暴露(如圖中左側),孢子隨后散布出來。
克氏苔屬隸屬星孔苔科,全球僅3種,其中托鱗克氏苔在中國相對罕見,僅見于新疆,生長于高山地區(qū)的土面上。
毛尖金發(fā)蘚
徐麗莉繪,紙本,水粉
毛尖金發(fā)蘚不似球蒴金發(fā)蘚那般罕見,在數個大洲都有分布,這幅畫作的參考照片便拍攝于坦桑尼亞的乞力馬扎羅山。在我國,該種主要見于東北和西部地區(qū)。
毛尖金發(fā)蘚得名于其葉先端明顯的白色長毛尖,宛若迷你多肉植物的外觀則是它的另一大看點。至于圖中植物體先端綻放的朵朵“紅蓮”,它們當然不是花朵,而是雄株先端的特化葉構成的蓮瓣狀結構,精子器藏于其間。不過,這個結構并非毛尖金發(fā)蘚的“專利”,在金發(fā)蘚科的很多種類中都可觀察到。
多枝毛柄蘚刺齒亞種
李詩華繪,布面,丙烯
毛柄蘚屬隸屬油蘚科,屬名源于蒴柄上密布的刺狀毛。多枝毛柄蘚刺齒亞種喜生于陰暗、潮濕的
溝谷或山地,在華南和西南諸多省區(qū)均有分布。植物體通常扁平,葉邊緣具粗齒,除蒴柄上的刺狀毛外,它的蒴帽邊緣也有明顯的長纖毛。畫中的孢子體,倒頗似穿行嬉戲于田田蓮葉間的水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