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3歲的日本女學生練完羽毛球步行回家時神秘失蹤。一對年輕情侶在海灘上散步時失蹤。一個母親和19歲的女兒像往常一樣買完日用品回家時也失蹤了。1977年至1983年,至少有17名日本人遭到朝鮮綁架。上述這些人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羅伯特·S·博因頓在《非請勿入:朝鮮綁架計劃的真實故事》中扣人心弦地講述了這些詭異的綁架案,但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關于這一計劃有何用意的線索。2002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為了改善與日本的關系,承認綁架行動,并最終遣返了五名受害者。蓮池熏是其中之一。博因頓的敘述明顯遺漏了一點: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韓國在整個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與他的論斷相反,1978年蓮池遭到綁架時,朝鮮并非“亞洲最令人羨慕的繁榮共產主義政權之一”。20世紀50年代,朝鮮在經濟上領先于韓國,但到了60年代中期,它已經走上經濟失敗的道路。
這個綁架計劃可能與削弱韓國政權的企圖相關嗎?1987年11月,朝鮮特工金賢姬冒充日本游客與假扮其父的另一位特工炸毀了大韓航空的858航班,此事無疑令韓國人產生這種聯(lián)想。金賢姬后來承認,炸機行動的目的是破壞韓國在全球舞臺上的亮相派對,讓外國人不敢來參加漢城奧運會。韓國在經濟上的成功似乎也影響了這個間諜培訓項目的命運。隨著東歐巨變,繁榮的韓國和失敗的朝鮮之間的鮮明對比導致韓朝關系暫時緩和。大致在這個時期,朝鮮的綁架計劃慢慢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