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89]
青年學人
李白《登高丘而望遠?!吩娦陆?br/>——兼論李白卒年
⊙王茜[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89]
摘要:這是一首反對帝王成仙的反游仙詩,也是一首反映廣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關中、長安淪陷、唐代宗倉皇出幸的政治詩,并可據(jù)此推算出李白卒于廣德二年(764)正月后不久之事實。
關鍵詞:吐蕃唐代宗唐肅宗唐玄宗
李白暮年詩歌常利用神話傳說、歷史典故配合比興手法來“紀實”,如《上崔相百憂章》“共工赫怒,天維中摧。鯤鯨噴蕩,揚濤起雷”①句,以共工被放幽州怒觸不周山,海水噴蕩、洪水為患的遠古神話作為安史之亂大背景,以“鯤鯨”為患形容兵亂,《萬憤詞投魏郎中》“海水渤,人罹鯨鯢。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齊”②句,同樣以共工時代洪水災害之遠古神話設喻為詩歌大背景,以“鯨鯢”興波作亂、“海水”始于燕齊來描述安史之亂,皆氣勢莊嚴宏大、筆法蒼勁簡練、意境渾融貼切,故具極強文學性。
《登高丘而望遠?!吩娨嗳绱耍粌H是否定帝王求仙的“反游仙詩”,詩人登高眺望“遠海”,透過頹敗的仙家之景、神話中的巨鰲、精衛(wèi)、黿鼉形象,對秦皇漢武求仙的批判,實是延續(xù)前面所舉詩例以遠古洪水災害神話設喻為大背景來紀實,即李白暮年隱居當涂青山(今安徽當涂東南)時,吐蕃入大震關(又名隴關,今甘肅清水隴山東坡)、盜有隴右(今甘肅全境和新疆大部)之地,進犯京畿、西入長安,改元、立新帝,焚建陵(唐肅宗李享陵墓)寢宮甚至可能發(fā)掘建陵事。此論斷暫為設想,以下將進一步論證。
南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為現(xiàn)存李白文集中最早、最好的底本。今據(jù)此本錄李白《登高丘而望遠?!啡娙缦拢?/p>
登高丘,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精衛(wèi)費木石,黿鼉無所憑。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③
代宗之初,吐蕃共三次入侵關中,分別是廣德元年(763)七月,廣德二年(764)十月,永泰元年(765)九月?!缎绿茣肪砹洞诒炯o》載:“(廣德)二年(764)正月丙午(八日),詔舉堪御史、諫官、刺史、縣令者。”④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代宗登極,廣拔淹瘁,時君亦拜拾遺。聞命之后,君亦逝矣。”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代宗之初,搜羅俊逸,拜公左拾遺。制下于彤庭,禮降于玄壤。生不及祿,沒而稱官?!雹輧上鄥⒄罩?,代宗初年朝廷曾拜李白為左拾遺,惜聞命后而卒。代宗之初詔舉閑逸,文獻記錄共三次,即寶應元年(762)五月(“兩唐書”)、寶應二年(763)七月(《舊唐書》)、廣德二年(764)正月(《新唐書》),皆見于《代宗本紀》。⑥可以設想,若李白《登高丘而望遠海》詩真是作于吐蕃第一次入侵關中后——這是本篇論文論證的首要任務,則可把李白卒年定于廣德二年正月后不久??梢姡嗽娭匾徒庾x此詩之特殊意義。
全詩共十七句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第九句、第十句為第二層,第十一句到第十五句為第三層,最后兩句為第四層。
登高丘,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
“高丘”為比興,此意象源自屈原思念故國、心憂君主之形象,隨著歷代對屈原忠君愛國精神的重視和吟詠,漸漸成為一個特殊名詞,有了象征意義。屈原《離騷》有“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句。東漢王逸注:“楚有高丘之山。女以喻臣。言己雖去,意不能已,猶復顧念楚國無有賢臣,心為之悲而流涕也?!雹咔?,西漢東方朔、劉向所作楚辭皆以“高丘”為中心,如“高丘”之哀、“高丘”之嘆、“高丘”之懷等表達屈原對楚國、楚君之赤誠、思念,以及自傷之情,故“高丘”有了特定所指和象征意義,它既為楚國之山,又象征著屈原對楚國、楚君之思念和掛牽。李白暮年常自稱楚人,思慕屈原,以楚國典故入詩,并常以愛國被放之晚年屈原自居。此時他已遇赦回歸江南一帶,身在“楚”但不在朝堂卻仍思念遠方君主、關心國家大事,故云“登高丘”,以假托之辭真誠之思來“起興”。
由“登高丘”之象征意味知“望遠?!币酁橄胂笾o,并開啟后面想象之辭。“望”,在這里有遙望、企盼之意,與“登”字皆極生動,表達出眷戀、擔憂之情。這里的“海”,亦是以遠古洪水時代神話設喻為大背景的,是想象中的“?!薄N覈敶姼柚械摹昂!币嘤写祟愑梅ǎ热纭懊娉蠛?,春暖花開”⑧?!昂!笔潜扔鳎菈粝胫械睦硐胧澜?,而李白早在千余年前就以“海”“遠?!钡扔髦柑仆醭彩分畞y所波及處,可謂以想象之“海”比喻折射現(xiàn)實之祖。前面所列舉之李白詩“鯤鯨噴蕩,揚濤起雷”“海水渤,人罹鯨鯢。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齊”句,亦是以水患比喻兵亂,“?!庇髦副鴣y所波及之處。又如《早秋贈裴十七仲堪》詩“遠海動風色,吹愁落天涯”⑨句,可以由“遠?!焙瓦h古神話之設喻判定此詩當作于安史之亂后。有時,李白詩中的“?!碧刂赴彩分畞y后唐朝政治中心長安及其附近畿輔之地,是其暮年對長安一帶之特定稱謂。這時,兩京收復、君王和朝廷又回到長安、安史之亂基本平定,因為長安一帶曾是叛亂波及之地,即“海水”曾經(jīng)滔天之地,故詩人仍稱這里為“海”,比如此首《登高丘而望遠海》詩中的“遠海”,又如《宣城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二:“登高望遠海,召客得英才?!雹饫畎啄耗瓴糠衷姼?,在這種遠古自然災害神話背景設喻之下,發(fā)揮絕妙詩才和大膽想象,又以與這種神話背景極相契合的其他神話和歷史典故相糅合,使詩歌呈現(xiàn)出筆法奇詭、波瀾壯闊、力指現(xiàn)實的強烈藝術效果和批判意味,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和思想性均達到前所未有之高度。以洪水時代與治水神話結合諷喻現(xiàn)實之詩,如《公無渡河》,以洪水時代與《列子》中神話結合諷喻現(xiàn)實之詩,如這首《登高丘而望遠?!贰?/p>
開元二十一年(733),唐朝分天下為十五道。長安所在之京畿道,以長安為中心,是帝王居住、治理天下、朝臣輔弼帝王治理天下之政治中心,國之畿輔。詩人想象,國都長安一帶猶如仙山各不相連,由巨鰲仰首戴之,漂浮于大海之上。這樣,通過遠古神話背景之設喻,以及相對于詩人暮年所處之東隅沿海一帶,長安及其附近自然可以稱為“遠海”。此想象源自《列子》卷五《湯問》篇: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shù)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shù)焉。于是岱輿員嶠二山流于北極,沈于大海,仙圣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nóng)時,其國人猶數(shù)十丈。
宋羅愿《爾雅冀》卷三十一“鰲”條亦記錄此神話,并云:
鰲,巨龜也。……(屈原)《天問》曰:“鰲戴山,何以安之?”者,兩手相擊也。言鰲以首戴山,儻用前兩手相擊,則山上之仙圣何以安乎?《列仙傳》曰:“鰲負蓬萊山而滄海之中?!?/p>
安史之亂后,李白曾作《猛虎行》詩,其中“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句,以“巨鰲”喻叛將安祿山,以“海水動”形容安史叛軍即將沖破潼關長驅(qū)直入西京之勢?!昂!?,自然是想象中的“海”,實是叛亂波及之處,雖沒有類似“仙山”這樣的詞匯,但卻與《登高丘而望遠?!吩娡蒙弦读凶印珕枴分?。又《留別賈舍人至二首》其一云:“鰲山海傾,四溟揚洪流”,亦是以“鰲”、仙山傾倒于“?!敝杏髦赴彩分畞y。
李白之詩,言多諷興。由前引《列子》之典和分析知,“六鰲”二句按字面指“龍伯國”人釣走“六鰲”,故“三山”“流于北極,沉于大?!?。由“六鰲”被釣事涉及“龍伯國”人、“三山”與原典“二山”不同知,此二句是用比興和改變古典暗寫時事。
《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
(廣德元年秋七月,763)吐蕃大寇河、隴,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等州,盜有隴右之地?!旁氯尚缢罚ǔ跻唬?,仆固懷恩拒命于汾州,遣宰臣裴遵慶往宣撫之(未成)。己丑,吐蕃寇涇州,刺史高暉以城降,因為吐蕃鄉(xiāng)導。
冬十月庚午朔(初一)。辛未(二日),高暉引吐蕃犯京畿,寇奉天、武功、等縣。蕃軍自司竹園渡渭,循南山而東。丙子(七日),駕幸陜州,上出苑門,射生將王獻忠率四百騎叛,脅豐王已下十王歸京。從官多由南山諸谷赴行在。郭子儀收合散卒,屯于商州。丁丑(八日),次華州,官吏藏竄,無復儲擬?!煲ň湃眨?,吐蕃入京師,立廣武王承宏為帝……辛巳(十二日),車駕至陜州?!ǘ?,子儀收京城。
由前引《列子》《爾雅翼》等材料知,“六鰲”之“鰲”,指巨龜,其性好。在此詩中,“六”來自古典,不是實指,以引出“龍伯國”;“鰲”,喻指叛將仆固懷恩、射生將王獻忠,叛臣涇州刺史高暉等?!肮且阉?,暗指時間之久和天氣之冷。吐蕃入侵始于廣德元年秋七月,炎暑剛退,至十月九日陷京師,已是寒冬季節(jié)。古典中,釣走“六鰲”的是“龍伯國”人。龍伯國為傳說中的大人國。由代宗初年時事知,此正影射吐蕃國人。吐蕃人居住在高原、所住房屋“平頭,高者至數(shù)十尺。貴人處于大氈帳”“重壯賤老”?!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云:“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晉郭璞注:“按《河圖玉版》曰:‘從昆侖以北九萬里得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歲而死。’”1⑦由《列子》知,“龍伯國”及“龍伯國”人皆受到天帝懲罰,且相對于以“仙圣”來形容唐朝君臣,以“龍伯國”人形容吐蕃人及其首領是不為過的。并且“龍伯國”人在西、“仙圣”在東與吐蕃在西唐王朝在東相似。在近代史上,亦有以“龍伯國”來比喻歐美列強的例子,如胡漢民《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是又梁氏所謂猶以千百之僬僥國人,與一二之龍伯國人抗,蔑有濟也?!背鲎粤簡⒊峨s答某報》,原文以“龍伯國人”比喻“富者”即列強,與“貧者”相對,強弱不同也。吐蕃亂華,在代宗初年是比藩鎮(zhèn)割據(jù)更直接威脅社稷之事,李白所以憂心如焚。詩歌可以記事、可以以詩為史,但終究不是史書,不能面面俱到。在此詩中,詩人用其高妙詩才,通過比興和用典,使典故與時事巧妙結合,既補充了詩歌隱含的內(nèi)容,又保持了詩歌的含蓄、優(yōu)美。再看“三山”句。這里的“三”,為虛數(shù),非實指,與“六鰲”相對,暗示吐蕃大寇河、隴,入侵關中,長安附近多地淪陷。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二句?!胺錾!?,為東方神木。屈原《九歌·東君》形容日出時情形云:“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漢王逸注:“吾,謂日也;檻,也?!睓?、,即欄桿,引申為“日”所居所始出處,即“扶?!薄!叭铡币嘤髦傅弁酰士梢浴胺錾!庇髦傅弁蹙佑诘畚?,甚至直接代指帝王。此詩“扶桑”與“白日”相對,自是以“扶桑”喻指帝王所居所始出處,即皇宮,引申為帝位或朝廷,“白日”喻指唐代宗。聯(lián)系上引材料知,此二句暗指吐蕃入長安,唐王朝播遷,唐代宗帝位岌岌可危、倉皇出幸,不復往日光彩。
再看“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二句?!般y臺金闕”見前引《列子》之典,明指仙山之景,暗喻長安宮闕?!叭鐗糁小?,表示虛幻和不存在,暗指長安淪陷事,亦是詩人對唐王朝昔日輝煌不再之喟嘆。“秦皇漢武空相待”,是對玄、肅、代祖父孫三代君王未能使唐王朝恢復昔日強盛之失望。詩人回顧自身暮年政治經(jīng)歷時偶會涉及玄、肅、代三代君王,如《公無渡河》和此詩,但此詩又直接是對唐代宗之失望。
精衛(wèi)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精衛(wèi)”二句仍以海中靈怪為喻,似登高所望之景,但已筆鋒一轉(zhuǎn),由描述時事談及用臣之道——承接詩開篇登高丘、思君主、哀國無賢才意。“精衛(wèi)”之典出自《山海經(jīng)》,為炎帝少女,因溺于東海,故矢志填平東海。晉陶淵明(352或365—427)《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十曰:“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夭無千歲,猛志故常在?!崩畎追从脺Y明詩意,表達的是空有雄心壯志,良時不再,無人接引,只能遺恨綿綿、志意成空,即“西飛精衛(wèi)鳥,東海何由填”2①之意。東晉王嘉(?—390)《拾遺記》:“舜命禹疏川、奠岳、濟巨海,則黿鼉而為梁。”2②宋羅愿(1136—1184)《爾雅翼》卷三十一:“周穆王巡狩,東至九江,亦稱駕黿鼉?yōu)榱?,?qū)八駿過之?!?③由此二典知,“黿鼉”可為“梁”輔助大禹、周穆王,故詩人以“黿鼉”喻國之棟梁、可堪大用之臣。“無所憑”,指有才之士因無所依憑,而不能為帝王所用。
詩歌第二層意思一轉(zhuǎn),是說國難當頭,自己身為逐臣故不能一盡臣子之力,報國仇、濟時難。依然繼承了李白詩歌常以我之眼、之口直抒胸臆之特點,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憂國之情。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
“君不見”是李白詩中常用句首領起語,出自鮑照《擬行路難》?!绑P山”四句為用典。雖曾遭遇偷盜或者燒焚,至今秦始皇陵和漢武帝茂陵仍巍巍高聳,成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故“灰滅”特指陵寢中帝王之形體因自然物化消散而不復存在,或因燒焚等外因而不復存在,暗示求仙之虛妄,與詩之末“鼎湖飛龍安可乘”呼應。秦始皇死后葬于驪山北麓之秦陵,漢武帝死后葬于咸陽原之茂陵,此二陵皆在帝王入葬后不久即遭焚毀或偷盜。
東漢班固《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
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宮人,生工匠,計以萬數(shù)。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2④
《漢武帝內(nèi)傳》: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三月葬茂陵……帝冢中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獻,帝甚愛之,故入梓宮中。其后四年(公元前84年),有人于扶風市中買得此二物。帝時左右侍人有識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因認,以告有司。2⑤
由上引材料知,詩中“驪山”指秦始皇陵,“茂陵”為漢武帝陵。秦始皇死于途中、匆匆入葬,其陵墓未竣工,便遭到項羽起義大軍的包圍、焚燒、發(fā)掘,后又因牧羊者持火尋羊而藏槨被燒。漢武帝下葬后四年,其梓宮中作為陪葬的玉箱、玉杖竟早已被盜,被人購于集市。詩人詠史在于諷今。寶應二年(763)三月,玄宗始葬于長安東北之泰陵,肅宗始葬于長安西北之建陵。這兩則古典所隱喻之事,與吐蕃第一次入侵關中后占領醴泉縣相關,史書未明言。唐代宗之初,吐蕃三次入侵,俱占領唐肅宗建陵所在地醴泉縣。2⑥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唐代宗廣德元年(763):
吐蕃入,(程)元振不以時奏,致上狼狽出幸……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為: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劫宮闈,焚陵寢……必欲存宗廟社稷,獨斬元振首,馳告天下。2⑦
鄧小軍師認為:
《唐會要》卷十七《廟災變》:“建中二年(781)二月,復肅宗神座于寢宮。初,寶應中,西戎犯京師,焚建陵之寢,至是始創(chuàng)復焉?!睂殤昙磸V德元年,是年七月壬子始改元廣德。2⑧
由上引材料知,廣德元年吐蕃犯京畿時確有焚建陵事。我國傳統(tǒng)風水學講究祖先葬于風水寶地,子孫則會綿延興旺。廣德元年,吐蕃犯京畿、入西京之恥不好掩蓋,代表唐朝氣運的唐七陵之一建陵慘遭焚燒、發(fā)掘,事關天家顏面、氣數(shù),而唐肅宗又是代宗之父,唐代宗自然極為避諱此事,故正史不載吐蕃攻陷醴泉事,以隱藏建陵被焚毀之事實,李白之詩恰好彌補之。
“精靈”,可指神亦可指人死后之鬼魂。明馮復京《詩名物疏》卷三十二釋“神”云:“天曰神,人曰鬼,地曰示,對文為異,若通而言之,則地示人鬼俱可云神,蓋總是精靈之稱耳。”2⑨可知,“人鬼”亦可籠統(tǒng)稱為“精靈”。李白詩中之“精靈”,表面指秦始皇、漢武帝死后之魂魄,實際上暗指唐肅宗死后之魂魄。
第三層五句,以“君不見”領起,“驪山茂陵盡灰滅”句以二陵相合置句首,后面再分述,是以古寫今、合二寫一。詩歌通過詠史、用典以及比興手法,以秦始皇陵在秦始皇入葬后不久被焚被掘,漢武帝茂陵在漢武帝入葬后不久被掘、陪葬寶物被盜,暗喻唐肅宗建陵在唐肅宗入葬后不久即遭焚燒、發(fā)掘、偷盜。故“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是說帝王死后亦如常人形體將會消散,故求仙事虛妄,更何況唐肅宗建陵被焚、被踐踏,猶如秦始皇陵之被焚,牧羊之子來登臨、放牧,藏槨被燒;“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是說唐肅宗建陵被發(fā)掘、寶物被偷盜,唐肅宗之魂魄無能為力,猶如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被發(fā)掘、偷盜、陪葬寶物被搶劫,始皇、武帝之魂魄無能為力。李白通過以詩紀事表明,吐蕃入侵長安及其附近時,唐肅宗建陵寢宮不僅遭到焚毀,建陵地宮亦遭到發(fā)掘、偷盜。史書雖然言之不明,杜甫《諸將》其一以“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30○,寫出建陵地宮不止一次被盜掘之事實。3①李白詩早于杜甫,可謂代宗初實錄。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窮兵”指用盡武力,“黷武”指任意使用武力,“窮兵”和“黷武”都有濫用武力、征戰(zhàn)不息之意。在此詩中,“窮兵黷武”是對吐蕃而言。《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廣德元年秋七月,763)吐蕃大寇河、隴?!薄杜f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列傳》:“(廣德元年十月)吐蕃以吐谷渾、黨項羌之眾二十余萬,自龍光度而東……京師失守?!?②故“窮兵”句是說吐蕃傾盡兵力入侵關中,致使京師失陷、帝王出幸、建陵被焚。
“鼎湖飛龍”之典出自《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
黃帝且戰(zhàn)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3③
由上引材料知,黃帝學仙,斬非議鬼神之百姓,與愛民之道是相悖的,黃帝騎龍上天,小臣、百姓皆不得上,百姓因失去賢明君主而哀號。唐玄宗晚年好神仙,李白供奉翰林時曾作《春日行》《飛龍引二首》,皆用黃帝成仙事婉諷之。至德元載(756)八月十六日,唐玄宗下《明皇令肅宗即位詔》曰:“待克復上京以后,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縱姑射之人,紹鼎湖之事?!?④詩人再次以黃帝求仙事言及唐玄宗,因為他是肅宗之父代宗之祖,是最渴望兒孫平安國家強盛的,但由于其晚年荒廢朝政、奸臣當?shù)?、安史亂起,至今國力不再,以致吐蕃入侵、長安失守,作為長者其魂魄豈能放心?詩人并以此句慨嘆安史之亂平定并非意味著唐王朝苦難之終結,對帝王求仙做出批評?!鞍部沙恕笔欠磫?,表面是對求仙之否定,實質(zhì)是對戰(zhàn)爭形勢之無比擔憂,對賢明君主之無比渴望,與句首“登高丘,望遠?!睉n國憂君之思呼應,首尾銜接,有始有終。
一、這是一首以反游仙為外殼,反映代宗之初吐蕃第一次入侵關中的政治抒情詩。以神話,寫時事;以古典,喻今典;化平淡,為奇俊,極具神韻。
二、李白暮年,身不在朝堂,而為大國憂,體現(xiàn)了古代“士”的精神。
三、此詩作于廣德元年(763)十月九日后不久,李白卒于廣德二年(764)正月后不久。
1
序:南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巴蜀書社1985年版,第二十二卷,第115頁;第二十二卷,第115頁;卷四,第17頁;卷一,第4—5頁;卷八,第40頁;卷十二,第66頁(如果真如筆者判斷,則此詩應作于兩京收復后);卷六,第28頁;
卷十三,第71頁;卷十二,《江夏寄漢陽輔錄事》,第65頁。
4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70頁。
⑥薛天緯:《關于李白卒年問題的再討論》,《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2期,對代宗之初詔舉賢逸事有較詳論述。
⑧海子著,西川編:《海子詩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04頁。
1⑦陳成:《山海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十四,第323頁。
2②(東晉)王嘉:《拾遺記》,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四七冊,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4頁。
2④(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954頁。
2⑤《漢武帝內(nèi)傳》,文澤閣四庫全書第三四七冊,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3頁。
2⑥2⑧3①鄧小軍師:《〈諸將〉第一首箋證一則》,《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1期。
2⑦(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155頁。
2⑨(明)馮復京:《詩句物疏》,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十七冊,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44頁。
30○(清)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卷十六,第1363頁。
3③(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393—1394頁。
3④(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中華書局2008年版,卷三十,第117頁。
作者:王茜,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
“戲仿經(jīng)典”征稿啟事
今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為深化對魯迅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化對當下社會及其問題的認識,進而實現(xiàn)經(jīng)典的當代轉(zhuǎn)換,《名作欣賞》特推出“戲仿經(jīng)典”欄目,現(xiàn)面向廣大讀者征稿,希望大家踴躍參與!
內(nèi)容要求:
1.戲仿對象可以是魯迅的任何作品,小說、詩歌、散文、雜文均可。
2.戲仿作品首先要結合并反映魯迅原作精神,在此基礎上對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和人文思想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性和藝術性并重。
形式要求:
1.戲仿文體不限,小說、詩歌、散文、雜文均可。
2.語言活潑、靈動,最好與魯迅原作語言風格相似。
3.字數(shù)3000—6000為宜。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謝謝!
名作欣賞雜志社
201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