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航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
論弘福寺的三教融合與積極入世
李宇航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要:弘福寺,被稱為“貴州首剎”。雖是禪宗之一支,但亦融合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元素,其開山祖師赤松禪師本人即秉承入世教化的宗旨。新時期,弘福寺積極參與俗世交流,慈善事業(yè),對周邊民眾的精神信仰、行為觀念、價值取向,起到了正面引領作用。
關鍵詞:弘福寺;赤松禪師;三教融合;積極入世
黔靈山,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稱?!扒械谝环鸾虆擦帧焙敫K?,就坐落于黔靈山之中,正因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剎,成就了黔靈山的偌大名頭。
“貴州禪宗首剎”弘福寺,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創(chuàng)建者是被稱為“佛門顏回”的赤松禪師,傳十余代而至今。古代貴州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其土著常被視為化外野人。赤松禪師雖是出家人,卻秉持一顆教化黔地眾生的入世之心,于萬山荒林之中開辟弘福寺,弘揚佛法,濟世救人。新時代下,弘福寺堅持積極入世的道路,關注公益事業(yè),開辟出一片佛門新天地。
(一)弘福寺建筑概況。
黔靈山,可說是“鐘黔中之靈秀”,山幽林密,郁郁蔥蔥,登臨弘福寺的盤山古道“九曲徑”就隱于山中。據路旁《修路碑記》所記:“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寅,貴州等處提刑按擦使司按擦使李之粹,督理貴州糧□□務兼分守貴東道布政使司□□□□□,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開建黔靈赤松道場頌?!笨芍?,“九曲徑”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貴州布政使蔣寅、提刑使李之粹等相助下開辟的。據《貴陽府志》記載:“其初,路由山后,今改由山前?!?即指這條九曲徑。九曲徑路旁,有“佛”、“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佛即是心”、“南無阿彌陀佛”、“赤松歸隱”等名家留下的摩崖石刻;金剛味尊者、心平等尊者等羅漢浮雕;洗缽池、布政使陳德榮所建靈官亭,祀苦行佛的古佛洞等古跡。尤其古佛洞,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在明崇禎十一年(1638)踏足游覽2。這一路的石刻、佛像、古跡,歷代登山的香客信眾都會焚香祭拜,以至于很多石刻靠近下方的部分都被香火熏得漆黑。
登上383級的九曲徑便至弘福寺山門。山門右前方佇立著貴州新建的首座法華塔。這座法華塔是1991年修葺弘福寺時興建的,塔高15米,七層,六角形,也就是常說的“七級浮屠”。塔上鐫刻有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奉藏《妙法蓮華經》,塔后有《建塔因緣功德碑》,記錄建塔始末與捐贈錢款信眾姓名。正對山門是九龍浴佛石壁,一字形,浮雕九條石龍,石壁所刻緣于佛經上的一個故事: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時,有九條龍王(一說兩條)前來,口吐清凈水,洗浴佛祖。這在全國佛寺中十分罕見。
山門是寺院的正門,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樓建筑。中央山門高懸兩塊匾額,上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弘福寺”,下為已故的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所題“黔南第一山”;左右小門上一書“入解脫門”,一書“登清涼地”;山門旁現(xiàn)存赑屃鰲座石碑一通,碑額正書“赤松道場”四字。
進入山門后,右側是鐘樓,左側是鼓樓。鐘和鼓都是佛寺中很重要的法器,所謂“晨鐘暮鼓”,是所有寺院不能缺少的。弘福寺鐘樓、鼓樓都是二層建筑,頂層的四角都有仙鶴裝飾,寓意駕鶴西游,摻進了道教思想,這也能夠反映出貴州多神共存的泛神信仰。鐘樓二層的銅鐘可以說是弘福寺中歷史最為古老的文物了,此鐘鑄造于明成化五年(1469),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據民國《貴州通志·金石志》記載,銅鐘“高四尺余,約長一尺五寸,口周一丈六尺”,又稱其“銅質斑斕,制頗精雅”,鐘上刻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3。
山門后,首當其沖的便是天王殿。該殿通面闊30米,通進深10米。天王殿又稱彌勒殿,殿正中供有一尊彌勒佛坐像,大肚袒露,笑容滿面。殿兩側掛有一幅對聯(lián),據傳為1918年貴州督軍劉顯世所贈。上聯(lián)曰: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下聯(lián)曰: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可謂道盡佛門忍讓之德。殿內東西兩側供有護衛(wèi)佛法的四大天王:左邊并排而坐的是臉色淡金、手里拿著琵琶的持國天王,與臉色黑藍、手里攥著寶劍的增長天王;右邊的兩尊則是白臉、手中拿傘的多聞天王,與一張大紅臉上白須白眉、一手握蛇、一手做蘭花狀的廣目天王。在天王殿背面,應當會供有一尊韋陀菩薩,而弘福寺卻與眾不同,天王殿背后供的是一尊地藏王菩薩,這是很少見的。
過天王殿不遠處即為觀音殿。將觀音殿建在正殿之前,亦屬罕見。殿身正中所供觀音像為一尊千手觀音,高3米,寶冠髻頂,胸綴瓔珞,慈悲端莊。正殿背后有一尊韋陀菩薩立像,身披盔甲,武將裝扮,一手立在胸前,一手按杵于地,顯得十分威武。觀音殿后,便是弘福寺的正殿——大雄寶殿。正殿之前有巨大的香爐,兩側矗立兩根白色經幢,經過香客多年焚香,白色的經幢上也滿是被熏黑的痕跡。
大雄寶殿作為全寺建筑的核心,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廊,重檐歇山頂,琉璃剪邊,青瓦覆頂,脊剎處雙龍對擁,翼角飛揚。殿身通面闊30米,通進深15米,顯得非常寬敞。殿中所供的佛祖釋迦牟尼像色作金黃,端坐蓮臺。佛祖左右兩側分立有迦葉與阿難二尊者。正殿左右兩側分別是文殊、普賢兩尊菩薩像,大殿東西兩側又有十八羅漢像,形態(tài)各不相同。殿后部中央供有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西方三圣”。
大雄寶殿之后,是一幢三層樓閣式建筑,分為玉佛殿與藏經閣。玉佛殿中供有緬甸玉佛十余尊。藏經閣里藏有《龍藏》、清乾隆朝所頒賜的《大藏經》、《大正藏》、《中華大藏經》、《藏文大藏經》等漢文、藏文佛教經典,其數量、種類實為貴州寺廟之冠。
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和玉佛殿皆列于弘福寺的中軸線上,井然有序。在天王殿之右便是放生池,池中立有一尊高大的“航海觀音”。放生池右側羅漢堂。羅漢堂面積十分寬廣,供有五百羅漢的塑像,每尊羅漢形態(tài)各不相同,各有名號。
寺院后門左側是塔林,為弘福寺歷代住持、僧侶安葬之處,正中間最醒目者正是開山祖師赤松禪師的埋骨塔,塔后有貴州提督蔡珽所提塔銘。
(二)赤松禪師生平。
赤松禪師,本姓韓氏,諱景琦,法名道領,以“赤松”為號。原籍浙江,后遷至四川潼川東塔山青藤壩。赤松生于明崇禎七年(1643),自幼喪父,被過繼給他人為子。后逢明末戰(zhàn)亂,于是舉家逃入當時較為安定的貴州。赤松自幼好佛,后雖習儒業(yè),仍不改其志,十五六歲便發(fā)愿出家,立志要明了佛教不死不生之理,隨后便進入深山結廬而居。后來赤松受外道迷惑,雖然旋即便脫離外道,但卻明白獨自參悟難成大事,于是便開始尋訪名師。
順治十年(1653),赤松拜在入黔躲避戰(zhàn)亂,同時弘揚佛法的靈藥禪師(1604-1670)門下。不久,靈藥禪師因故前往云南,又將赤松引到西識禪師門下。而后赤松為了明了“萬法歸一”的法門,又不辭辛苦前往到云南尋訪靈藥禪師,經過靈藥禪師的苦心教誨,赤松精勤猛參半年,終于厘清“萬法歸一”的宗旨。赤松深知佛法深奧,絕不能驕傲滿足,固步自封。于是他又繼續(xù)跋山涉水,到處尋訪高僧。赤松先后拜謁了燕居禪師和靈隱禪師,收益良多,又前往天寧山拜謁恩師靈藥,最后又回到貴州,再次拜謁靈隱禪師,并受持具足戒,正式取得了為僧的資格。之后赤松又前往遵義參臨濟宗32代傳人敏樹禪師(1602-1672),深受敏樹禪師欣賞,被敏樹禪師收為弟子,得傳臨濟禪宗第33代衣缽。
康熙十一年(1672),赤松禪師偶然來到黔靈山。在此之前,黔靈山不過是一片蠻荒之地,雖有很多有名的人物涉足此地,其中甚至有川中大才子楊慎和大旅行家徐霞客,可惜依然還是一片虎狼出沒、不見人煙的荒山。直到赤松在此住錫弘法,創(chuàng)建弘福寺,他與貴州眾多官員交好,在這些信官的資助下,弘福寺終于成為貴州首剎,而黔靈山也漸漸成為黔南第一名山,文人墨客、高官顯宦、佛門大德來往不絕,黔靈山的興盛,佛教事業(yè)的興旺,寺院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均為赤松禪師之功4。
(一)弘福寺蘊藏的三教元素。
弘福寺雖是一座佛寺,但道家、儒家的文化元素也深深的蘊藏于寺院的建筑之中。
在通往山門的九曲徑上,有一通碑碣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因為那是一幅道士的雕刻。碑碣上的道士看上去道貌岸然,正是八仙中的呂祖,碑碣上有貴州督軍劉顯世所題的“純清道祖靈像”六個大字。在碑碣下部,可以清楚的看見那些被多年來的香火熏黑的部分,可見是受到了多年的供奉。
九曲徑上有一座靈官亭,為布政使陳德榮所建5。原有楹聯(lián)曰:“鞭下無情,打爾明中作惡;頭上有眼,看他暗里行奸?!?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王靈官,常常鎮(zhèn)守道觀山門。靈官亭往上不遠便是弘福寺山門,可見佛與道的交融。
前文曾提到,鐘鼓樓的四角上飾以仙鶴是摻進了道教思想,之后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就則可以說是佛教文化被本土同化的鮮明例子了。四大天王在佛教中本是守護四大部洲的護法神,而在傳入中國后卻發(fā)生了變化,被認為執(zhí)掌“風調雨順”之職。增長天王手中持有利劍,一為佛祖護法,二則寶劍也象征智慧,慧劍斬煩惱;而在中國化后,寶劍有鋒銳,“鋒”與“風”讀音相同,故而認為增長天王職“風”。持國天王拿著琵琶,因為弦樂器要松緊適中,表示佛法中道;中國化后,因琵琶須調理好后方能演奏,故而職“調”。多聞天王手持寶傘,本是為遮護清凈心不受打擾,卻被理解為手執(zhí)雨傘,自然是職“雨”。廣目天王受持蛇,本是表世間變化無常,卻被理解為蛇為不馴之物,被天王拿捏住,所以是順,故而職“順”。
除了道家的影響外,弘福寺也可以看到不少儒家文化的痕跡。在弘福寺中,不乏刻有《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儒家經典語句。更有甚者,弘福寺第十代住持智明禪師的塔銘上還引用了“未知生,焉知死”7、“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不可為也”8這些儒家經典上的名句。
在弘福寺的藏經閣中,除了佛經外,也有一些儒家、道家的經典文獻,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等。這些不同教派的經典在弘福寺的藏經閣里和平相處,“鄰里和諧”,體現(xiàn)出了儒釋道的三教合一,佛教在當今社會對其他教派思想的包容與吸收9。
(二)赤松禪師的入世思想與教化觀念。
赤松禪師所學習的臨濟宗其實就是佛教吸收儒、道思想的例子。臨濟宗由唐代的義玄禪師所創(chuàng),也就是收徒弟之前喜歡用木棒打人家的頭并且還要大喝一聲的那位,“當頭棒喝”這個成語即因此而來:每當義玄對學僧提問教導時,或者毫不客氣地打對方一棒,或者大喝一聲,然后便要求對方立刻回答。如義玄在黃檗禪師門下受業(yè)時曾問黃檗“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結果卻是“黃檗便打,如是三問三遭打”10。當初赤松向敏樹學法的時候也沒少被當頭棒打。赤松初謁敏樹,敏樹知兩人同鄉(xiāng),問他同在何處,赤松答:“同則同,異則異。”敏樹斥其“籠統(tǒng)漢”,于是:“敏便喝,師亦喝,敏曰:‘老僧喝有意,你也亂喝?’師曰:‘是什么?’敏連棒打出?!?1
義玄曾提出“無位真人”這一說法,認為人身體中有一個“無位真人”,常在人的孔竅中出入12,“真人”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13。道家稱呼那些修煉有成的道德之士為真人,后來甚至成為道官的一個等級,是道家常用的術語。而義玄提出的“無位真人”實際上就是將臨濟宗所追求的最純真、最理想的人格具現(xiàn)化了,雖然此“真人”與彼“真人”未必全是一回事,但是也可想見義玄初創(chuàng)臨濟宗時就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
臨濟宗楊岐派傳人之一的宗杲更是闡明了“菩提心即忠孝心”、“儒即釋”等理論。宗杲認為佛家的“菩提”和儒家講倡的“忠孝”是等同的,儒教和釋教本質上是相統(tǒng)一的。大珠慧海在回答別人問為何不許讀經書的問題時,提到:“經傳佛意,不得佛意……得意者越于佛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過言語文字,何向數句中求?是以發(fā)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4認為語言文字只是佛教思想的載體,但卻是語言文字無法完全真切表達的,真正參悟了佛教的大道理后,便應忘卻表達它的語言,就像捕到魚后就應該忘掉漁具一樣。而“得魚忘筌,得兔忘蹄”這八個字,最早出自《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5這句話所表達的就是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慧海不僅使用了莊子的這個比喻,甚至想表達的意思都一般無二,可見也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后來臨濟宗第六代傳人楚圓到五代傳人善昭門下求教,連續(xù)兩年,善昭對楚圓并無丁點教誨,楚圓因是始終都未能窺得門徑。于是楚圓只好傷心地向善昭告別,表示在他門下兩年,沒有得到什么教誨指導,反而經常被善昭喝罵,身心疲累,只能請辭。沒想到善昭不僅沒有挽留,反而又呵斥他,并拿出大棒追打楚圓,楚圓剛想辯解,卻被善昭猛地捂住嘴巴,楚圓就在這時突然了悟,原來真正的佛理是語言無法完全表達的,所以善昭沒有用語言開釋他,而是逼他自己去悟。臨濟宗這種“佛理是脫離語言表達”的看法,與道德經卷首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楚圓禪師原本是自幼習儒學,后來才出家,他出家之后還與楊億、李遵勗等文人高官結交,所以他的禪學思想中也摻入儒教因素。弘福寺的創(chuàng)建人赤松禪師與楚圓禪師一樣,也是由儒入釋,在貴陽弘揚佛法期間,也和貴州布政使蔣寅、糧道驛員傅作楫、孝廉何素儒、名士陳起蛟等官員、文人相交。
弘福寺之所以能建成,就多虧督學趙景福和巡撫曹申吉出資相助。后弘福寺建成,官員、文人相繼為弘福寺撰文作記,總督王繼文(?-1703)作《黔靈山弘福寺記》;巡撫閻興邦(?-1698)作《黔靈山記》;布政使蔣寅作《黔靈山弘福寺碑記》;糧驛使傅作楫亦作《黔靈山弘福寺碑記》。16赤松禪師既居于黔靈,乃作《黔靈山志》一書,名吏于成龍之孫于準、孝廉何素儒、清初著名學者周起渭、按察使管竭忠等都為之作序。
詩人查慎行曾作《九日同赤松上人登黔靈山最高頂》四首,其一曰:“空谷西風晝怒號,山寒九月馬歸槽。路危怪石將驚墜,天縱諸峰勢競高。羅甸一軍深壁壘,滇池千頃沸波濤。勞人何限登臨意,不向槽丘覓二豪?!庇枌оu繼圣17作《望黔靈寄赤松禪師》詩云:“自笑塵中老,久與名山別。延目望山閣,煙光若明滅。雨余半嶺嵐,向晚氣超越。猿吟巖際風,僧參床上月。衲破寒暑忘,性寂天人徹。孤云獨去來,長年傍禪悅?!?8其余如周起渭、楊光燾19等文人雅士也都曾寫詩贈與赤松禪師。因此可見赤松禪師也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一點從他創(chuàng)建弘福寺的原因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
于準在為《黔靈山志》所做的序中提到:
黔于古為鬼方,以其椎髻侏儒,不通語言,人也而鬼矣……赤松了悟上乘,明通圓徹,如秋潭之月,如春海之云,乃體佛祖之意,欲行化黔靈,使吹笙跳月20之輩,望金容而生歡喜心,聽梵音而思離垢想,變兇悍而為禮儀,易殺戮而為仁讓,此則赤松志也,此則赤松辟黔靈意也。21
從這段序中可以看出,赤松禪師之所以創(chuàng)建弘福寺,為的是教化當時民風兇悍,民俗與中原迥異的貴州民眾。如果說前面的導人向善,使人遠離煩惱也還可說是佛教的“管理范圍”,后面的改易風俗,禮儀教化就真是儒家的范疇了。這等教化黎庶的之事,本來應當是那些地方官吏——如前面提到的曹申吉、于準這兩任貴州巡撫,又或者是名人大儒——如曾在貴陽龍場悟道的心學鼻祖王陽明之類人物去關心的,而非是一個和尚的“本業(yè)”。這堪稱是佛家原本遁入空門的出世理念受到了儒家入世理念影響的結果。就算是后來佛家提出的救世的思想,也是講究“佛渡有緣人”,就是說人若求佛祖,佛祖就會去救他、去渡他,你要是不信他,那佛祖也沒有辦法了。而赤松禪師志愿于教化“吹笙跳月之輩”的想法,應該正是受到了儒家禮儀教化觀念的影響。
(一)弘福寺對外影響。
赤松禪師受到儒家入世觀念的影響,為教化黔靈眾生而創(chuàng)建弘福寺,而一直到了現(xiàn)在,弘福寺依然沿襲著積極入世、與世俗相互交流影響的作法。
弘福寺對貴陽民眾的影響深入人心。每年春節(jié),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向黔靈山涌去,新年到弘福寺燒香,祈求新一年順順利利,可以說是每一位貴陽人新年必備的活動。人們沿著前山后山的路徑向上攀登,并且會在沿途拾取一些或大或小的木頭、木棍乃至木片,謂之“取柴”,寓意來年發(fā)財得財。2016年春節(jié)甚至連政府都顧及到前往弘福寺進香的香客太多,甚至派出警力維持現(xiàn)場,規(guī)定前山九曲徑只能上(因為九曲徑道路細窄,縈紆曲折),后山公路寬闊所以可上可下。
弘福寺作為貴州首剎,慈悲為懷,積極參與了大量公益事業(yè)、慈善活動。2010年,西南大旱,據《黔西南日報》報道,弘福寺方丈心照大師就曾在政府官員的陪同下前往受災嚴重的興義,代表黔靈山弘福寺向興義捐贈了抗旱賑災款30萬元22。除了賑災捐款,弘福寺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參與希望工程、資助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學生、捐建弘福小學、到貧困村扶貧、印發(fā)佛學書籍數萬冊,修橋鋪路,修葺殿堂等公益事業(yè),累計支出超過100萬元23。
(二)弘福寺與世俗文化的融合。
弘福寺還拉動了本省的旅游業(yè),這和弘福寺積極入世,順應世俗的影響是有很大關系的。在弘福寺正門的九龍浴佛石壁上的佛祖腳下,有一個紅色的“?!弊?,據說香客若在十余米外看清方向后,閉目前行,能觸摸到這個“福”字,就能得到祝福。
在天王殿背面的地藏王菩薩像下,設有功德箱,上書“有求必應”四個大字。其實在佛教中,大愿地藏菩薩主管懲惡,與“有求必應”并不搭邊。然而世俗的香客并不管這些,他們燒香拜佛只是想求得保佑、心想事成,遇事燒香,并不會管這位神佛是否擁有這方面的神職。而弘福寺直接在菩薩像下寫上“有求必應”,可以說正是受到了世俗的影響。
一般作為配殿的觀音殿之所以置于正殿之前,其實是一個因地制宜的結果。將其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可以讓兩殿之間不至于太過空曠,保證正殿的核心位置。之所以在二重殿供奉觀音,實在是因為觀音在全國家喻戶曉,在信眾乃至普通人心中都有極重要地位的關系。觀世音菩薩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職能和眾多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受到人民普遍的敬仰,可以說是全國最受“歡迎”,最為人所知的神仙之一,第二重殿為觀音殿可以說正是為了迎合世俗信眾的心理而設。
弘福寺一年之中有七個佛教節(jié)日最為重要,其中觀世音菩薩的節(jié)日就多達三個,而佛祖釋迦牟尼僅保有兩個節(jié)日,余下分別是地藏菩薩和阿彌陀佛的節(jié)日。可以看出,觀音菩薩的紀念日,甚至比佛教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的紀念日都多。這正是由貴陽地區(qū)人們對佛教的佛菩薩崇拜的具體情狀所決定的:觀世音菩薩最為人所知,救苦救難、熱心慈悲,受到人們的熱烈崇拜,所以紀念日全部保存了下來;釋迦牟尼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所以保存了兩個紀念日;地藏王菩薩曾發(fā)大愿要超度地獄里的一切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黔靈山又被賦予“有求必應”的意義;阿彌陀佛則是因為在佛門“他力”說中,有一種修行最為簡便方法,就是只要每天頌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后就會被普度成佛,這個佛號后來更成為所有佛教修行者的“口頭禪”,因此廣為人知。
(三)弘福寺的素食文化。
弘福寺的素齋亦很獨特。中國的佛教僧侶都講究素食,不食葷腥。而弘福寺別出心裁,在恪守素食的清規(guī)戒律的前提下,開發(fā)出了有特色的素齋,以吸引游客。筆者過去曾在弘福寺用過這樣的素齋,從外形看,都是十分正常的家常菜,如宮保雞丁、魚香肉絲之類,令人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一條非常逼真的“紅燒鯉魚”。這些在外形與葷菜、肉菜看上去毫無二致的菜肴,其實都是貨真價實的素齋,看似是肉,實則是豆腐、山藥、蘑菇仿制。那條紅燒鯉魚,用筷子撕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豆腐和面筋的組合。這些素齋看上去與人們平時吃的“大魚大肉”相似,實際上味道迥異,一則不會讓人們在食用前因素齋的外形而對素齋產生排斥,二則外形和味道的獨特對比可以讓人們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弘福寺積極入世,順應世俗影響同時又保持佛教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
作為貴州寺廟中的一顆明珠,弘福寺秉承祖師積極入世,教化眾生的思想,大膽的與世俗交流。不僅通過這些改變,開發(fā)了寺院旅游資源,為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更因為迎合世俗文化影響而吸引了更多的民眾,以其特有的教化功能,對周邊地區(qū)民眾的精神信仰、行為觀念、價值取向,起到了正面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任可澄,楊恩元.貴州通志[M].貴陽:貴陽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2][清]赤松.黔靈山志[M].貴陽: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弘福寺黔靈叢書編委會合編,1996.
[3][清]周作楫.貴陽府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4]劉悅霄.國學精華讀本·莊子[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北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譯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滕一圣譯注.禮記譯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8]王路平.貴陽弘福寺開山祖師赤松的禪學思想及其影響[J].貴州文史叢刊.1994(03):40-44;55.
[9]王路平.赤松和尚與黔靈山[J].貴陽師專學報,2001(3):25-32.
[10]張明.貴州首次舉辦全國佛教學術研討會——“紀念赤松和尚創(chuàng)建黔靈山弘福寺330周年學術研討”綜述[J].佛學研究,2002:421-423.
[11]許桂靈,司徒尚紀.新背景下佛教圣俗二界經濟文化交流與影響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報,2004(01):55-60.
[12]王路平.佛教與黔靈山旅游業(yè)[J].貴陽文史叢刊,2009(01):58-62.
[13]李雄燕.三教融合視野下的弘福寺[J].貴陽文史,2015(05):36-39.
[14]黃瑩.黔靈山弘福寺向我州捐贈抗旱救災款30萬元[N].黔西南日報,2010-3-24(1).
[15]張新民.臨濟宗風化邊表——清高僧赤松和尚與瞿脈禪師合論[DB/OL]
http://www.foyuan.net/article-131006-1.html ,2010-01-06.
[16]宗性法師.北宋臨濟宗石霜楚圓及其禪法思想[DB/OL]
http://www.liaotuo.org/fjrw/hcrw/zxfs/107612.html ,2014-12-05.
注釋:
1.清周作楫輯:《貴陽府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54頁。
2.“十二日,止貴州,游古佛洞。”見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632頁。
3.任可澄,楊恩元纂:《貴州通志·金石志二》,民國三十七年貴陽書局鉛印本,第81-82頁。
4.赤松著:《黔靈山志·赤松和尚行實》,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弘福寺黔靈叢書編委會合編,1996年第1版,第5-8頁。
5.清周作楫輯:《貴陽府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54頁。
6.赤松著:《黔靈山志·卷十二藝文下》,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弘福寺黔靈叢書編委會合編,1996年第1版,第120頁。
7.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第119頁。
8.滕一圣譯注:《禮記譯注》,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版,第81頁。
9.李雄燕著:《三教融合視野下的弘福寺》,貴陽文史2015年第5期,36-39頁。
10.北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譯注·卷十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796頁。
11.赤松著:《黔靈山志·赤松禪師行實》,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弘福寺黔靈叢書編委會合編,1996年第1版,第7頁。
12.北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譯注·卷十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800頁。
13.劉悅霄主編:《國學精華讀本·莊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8頁。
14.北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譯注·卷二十八》,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267頁。
15.劉悅霄主編:《國學精華讀本·莊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3頁。
16.赤松著:《黔靈山志·卷十一藝文上》,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弘福寺黔靈叢書編委會合編,1996年第1版,第91-97頁。
17.“鄒繼圣,字遠紹,清貴州思州(今岑鞏)人,康熙中貢生,官訓導。著有《清江剩草》?!币娗逯茏鏖嫞骸顿F陽府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069頁。
18.清周作楫輯:《貴陽府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052頁。
19.“楊光燾,字化宇,清銅仁人??滴跫鬃幽赅l(xiāng)試舉人,新選貴教諭,改思南教授。著有《夢游草》?!币娗逯茏鏖嫞骸顿F陽府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065頁。
20.“女兒未配者,攜竿于野;男子未娶者,簪花為號。每晚食后,打鼓聚會,謂之跳月。未婚配者,任其淫奔。女人銀釵垂耳,以馬尾為髢?!币娗逯茏鏖嫞骸顿F陽府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146頁。
21.赤松著:《黔靈山志·序一》,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弘福寺黔靈叢書編委會合編,1996年第1版,第9-10頁。
22.黃瑩報道:《黔靈山弘福寺向我州捐贈抗旱救災款30萬元》,黔西南日報,2010年3月24日第1版。
23.許桂靈,司徒尚紀著:《新背景下佛教圣俗二界經濟文化交流與影響分析》,載《廣東技術師范學報》,2004年第1期,第55-60頁。
中圖分類號:K928.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43-04
作者簡介:李宇航,男,出生于1994年,貴州貴陽人,就讀于山西大同大學。
On the Three Sect’s Fusion and Mundaneness of Hongfu Temple
Abstract:Hongfu Temple is the most famous buddhist temple in Guizhou. Hongfu is one of the Chan sect that combine Confucianism with Taoism.Chisong Heshang,the originator of Hongfu, kept faith with his mundane life principles for the edification of the masses.In the new era, Hongfu actively goes in secular matters and charities. It plays a positive guiding role of spirit faith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sense of behariour of local residents.
Key words:Hongfu Temple;Chisong Heshang;the fusion of three sect;mundan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