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聶鑫森
?
《世說新語》閱讀札記:魏晉遺韻(下)
湖南聶鑫森
摘 要:《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魏晉名士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的筆記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本文從“名人之‘裸’”“名流的品題”“文人相輕與相親”三個角度落筆,通過分析魏晉士人的獨特言行從中可管窺魏晉社會風氣之全豹。
關鍵詞:《世說新語》 名人之“裸” 品題 文人相輕 文人相親
在當下的時尚語詞中,“裸奔”“裸游”“裸婚”隨處可聞。這個“裸”當然不是赤條條、一絲不掛之意,而是轉化成一種另外的含義。如“裸婚”,是指青年男女既不置辦新房(而是租房),又不陳辦酒宴邀請親朋好友,只是領取了結婚證,靜悄悄地組成一個家庭,其原因大多是經(jīng)濟窘迫,只能采用這種十分節(jié)儉的方式,帶有難言的無可奈何。
《世說新語》一書,以漢末、魏晉士人為生活題材,記敘了許多魏晉風度、名士風流的故事,此中涉及裸身祖腹的就有多篇。如:“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王澄,字平子,任過荊州刺史。胡毋輔,字彥國,任過湘州刺史。他們既是文人,又是官員,皆把放任視為通達,他們認為裸體是擺脫羈絆、彰顯生命自由狀態(tài)的一種方法。樂廣,字彥輔,任過各種要職,亦是文人,“清夷沖曠,加有理識”(《晉書》)。他對這種裸體行為進行了調(diào)侃:名教中自有賞心悅目處,何必這樣呢?
為《世說新語》作注的南朝梁人劉孝標為此篇作注云:“王隱《晉書》曰: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頭披發(fā),裸袒箕踞。其后貴游子弟阮瞻、王澄、謝鯤、胡毋輔之徒皆祖述于籍,謂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幘,脫衣服,露丑態(tài),同禽獸。甚者名之為通,次者名之為達也。”
“貴游子弟”中的謝鯤、王澄,《晉紀》稱:“鯤與王澄之徒,慕竹林諸人,散首披發(fā),裸袒箕踞,謂之八達。故鄰家之女,折其兩齒。世有謠曰:任達不已,幼輿折齒?!彼麄兊倪@種丑行,被忍無可忍的鄰家女“折其兩齒”,可見是引起了公憤。
“竹林七賢”中的另一個人物劉伶,嗜酒如命,行為放蕩不羈。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居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晉紀》則有更明晰的說法:“客有詣伶,值其裸袒。伶笑曰:吾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宇為裈衣,諸君自不當入我裈中,又何惡乎?’其自任若是。”“裈”者,褲也。
阮籍、劉伶的“裸袒”,可說是當時的一種行為藝術。
還有魏國的禰衡,以“裸”作為對抗曹操侮辱他的有力手段。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兹谠唬骸岸[衡罪同胥靡,不能發(fā)明王之夢?!蔽何鋺M而赦之。(《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禰衡字正平,因性格耿介,曹操不喜歡他,意欲羞辱,貶其為鼓吏。八月朝會時,曹操招群臣聚會,個個鮮衣美服。曹操命令禰衡擊鼓助興,還指令必須脫掉身上的衣褲,穿上鼓吏的衣服。他“當武帝前,先脫裈,次脫余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岑牟,次著單絞,后乃著裈。畢,復擊鼓摻槌而去,顏色無怍。武帝笑謂四坐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文士傳》)。幸而禰衡的忘年交孔融為他講情,才免去殺身之禍。
京劇中有《擊鼓罵曹》一出,禰衡擊鼓前只是脫去上衣,赤膊揮槌擊鼓,這是藝術真實的體現(xiàn)。
李白《與韓荊州書》中有一段文字,懇請韓朝宗對他提攜和扶持:“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jīng)品題,便作佳士;而今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古代的所謂“品題”,即享有盛名的政界人物、文壇藝苑的巨擘大師,對后進、后學者或友人,進行評點、贊譽、薦介?!捌奉}”,包括口頭傳頌、為詩文作序和作評、為畫作題辭、向有關部門或權重者推薦。
在現(xiàn)代,請名流“品題”之事更是屢見不鮮。特別是文藝界,請名流為詩、文、畫、書法集作序作評;召開作品討論會,請名流出席講話……由于現(xiàn)代傳媒日趨發(fā)達,報紙、電視、電臺、網(wǎng)絡、手機,因有名流“品題”的新聞效應,推波助瀾,使被“品題”者名聲大振。
名流“品題”新人,使世人對其刮目相看,表現(xiàn)了“伯樂”的儒雅氣度、胸襟。只要是實事求是,不胡吹亂捧,讓新人迅速成長,則為大好事。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中,這樣的例證頗值一讀:
王敬仁(王修)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王蒙)送示真長(劉惔),真長答云:“是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言?!?/p>
劉惔是個大名人,他讀了十三歲王修所寫的《賢人論》,贊揚備至:看了王修寫的這篇論,說明他完全可以研究深奧的問題了。
簡文帝司馬昱,對許珣的五言詩很贊賞,說:“玄度(許珣)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p>
孫綽對潘岳和陸機的文章,也有佳評:“潘文淺而凈(淺白而簡潔),機文深而蕪(深奧而繁雜)?!?/p>
這些名重一時的人物,對“品題”的人或詩文,不僅僅只說好話,有不足之處亦會直言相告,以使作者有所改進。
恒宣武(恒溫)命袁彥伯(袁宏)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痹从谧鴶埞P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泝流風而獨寫?!惫^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p>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袁宏的《北征賦》都說好,王珣卻說:只可惜少一句,用“寫”字作尾韻,會更好。袁宏虛心聽取意見,然后援筆改寫。恒溫說:如今寫賦,不能不推崇袁宏。
請名人作序,讓無知者或嫉妒者重新認識作者和作品,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左太沖(左思)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后示張公(張華),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jīng)高名之士?!彼寄嗽兦笥诨矢χk,謐見之嗟嘆,遂為作敘。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左思作《三都賦》,因其名未顯,雖好卻遭譏諷。后請名人張華一閱,張稱《三都賦》可與《二京賦》比肩,又要左思去請有聲望的人作序。皇甫謐為西州高士,學養(yǎng)淵深,名氣很大。他作序后,《三都賦》立刻廣為傳誦,原先譏諷左思的人,也贊不絕口了。
名人“品題”也有不慎重的時候,因一些世俗的原由,私情起了作用,導致不良影響。庾闡作《揚都賦》,給庾亮審讀:
亮以親族為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庇诖巳巳烁倢?,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謝安)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p>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因家族中人作《揚都賦》,庾亮便大肆吹捧:可與《二京賦》鼎足為三,與《三都賦》并列為四。于是大家跟風都來寫這類題材,彼此重復、模仿,弄得思路褊狹。
名人之“品題”,不可不慎之又慎。
“文人相輕”在通常情況下含有貶義,意指有文才、有學養(yǎng)的人,多有自矜自傲之態(tài),互相輕視,看不起對方。但對于品行不端、在學問上不懂裝懂的人予以輕看,卻是合情合理的舉止。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寫到當時為《莊子》作注的有數(shù)十家,各有所長,此中的向秀別開門徑:
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
這個郭象有才華,但品德差劣,剽竊他人的學術成果,以充自用,故為世人所鄙夷。
殷中軍(殷浩)嘗至劉尹(劉惔)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觀點站不住腳),游辭(東拉西扯)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兒(鄉(xiāng)巴佬)強學人作爾馨語!”
殷浩于清談上一知半解,就去與清談大家劉惔論辯,故招人譏諷。
還有一位出家人支遁,字道林,學養(yǎng)淵深,亦善清談。另一位亦有名聲的文人王蒙,“往與支語,不大當對。王敘致作數(shù)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世說新語·文學第四》)王蒙自以為有新觀點好詞語,不想支遁說他別后多年,學問上并無進步。
文人相輕除正當理由之外,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弱點,會莫名其妙地輕視別人。但真正操守純正、學養(yǎng)豐盈的人,一旦遇到品優(yōu)質(zhì)佳的人,立即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從心中萌生相親相敬之意。王羲之就是這樣的人。他剛到會稽內(nèi)史任上,當時支遁亦在此地,孫綽對他說,支遁標新立異,胸懷、學問極好,你想見他嗎?王羲之很自負,覺得支遁沒什么了不起。
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處),王都領域(自顧干自己的事),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币蛘摗肚f子·逍遙游》,支作數(shù)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fā)。王遂披襟解帶,流連不能已。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王羲之對于支遁來訪,態(tài)度極為輕慢。而支遁也是個有趣的人,當王羲之要坐車出門了,他才開始談論《莊子·逍遙游》,一口氣作數(shù)千言,令王羲之大為傾服,乃寬衣解帶,與支遁熱烈討論起來,由相輕演變?yōu)橄嘤H相敬。
還有謝安對待戴逵,也是這種情狀:
戴公(戴逵)從東出,謝太傅(謝安)往看之。謝本輕戴,見但與論琴書。戴既無吝色,而談琴書愈妙。謝悠然知其量。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魏晉時的許多文人,大多胸懷寬闊,氣量雅宏,對相識或不相識的同道者,只要對方有長處,往往會由衷地予以稱譽和薦介,反過來又能自省,坦承自己的不足。
作 者: 聶鑫森,作家,畫家,著有長篇小說《夫人黨》《浪漫人生》,詩歌集《地面與地底的開拓》《他們脖子上掛著鑰匙》,散文隨筆集《旅游最佳選擇》《收藏世界的誘惑》等。寫作之外,四十多年來,專心研習大寫意花鳥畫,曾在多家報紙、雜志刊發(fā)國畫作品,并多次應邀為刊物和書籍插圖。
編 輯:張勇耀 mzxszyy@126.com
當代文壇
作家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