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 關(guān)偉 何江 周曉鐵
摘要:對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行為進行了實驗研究。通過對三種不同形式的吸附等溫線的比較,選擇出最符合酚類化合物的Frenunlich等溫線,同時研究了pH值、離子強度和沉積物有機質(zhì)等因素對吸附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對硝基苯酚的吸附過程符合一級動力學規(guī)律,體系pH和離子強度對對硝基苯酚的吸附有較大的影響,對硝基苯酚在沉積物中有機質(zhì)的分配是其被沉積物吸附的主要機理。
關(guān)鍵詞:黃河;沉積物;對硝基苯酚;吸附
1. 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
1.1 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中的吸附動力學
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量與時間的關(guān)系曲線見圖1。
結(jié)果表明,對硝基苯酚具有在界面上迅速分配的特性,吸附平衡時間短,平衡時間小于2小時。為了保證吸附實驗的可靠性,以12h作為吸附平衡時間。同時,對對硝基苯酚吸附過程動力學分析,由一級動力學方程dC/dt=-kC積分得:ln[(Cm-Cs)/Cm]=-kt式中,Cm為沉積物對對硝基苯酚的飽和吸附量,Cs為時間t時的吸附量?;貧w方程為:ln(Cm-Cs)=-0.0799t+2.391,如圖2,表觀吸附速率常數(shù)k=0.0799。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符合一級動力學規(guī)律,擬合得到的動力學方程為:Cs=10.92(1-e-0.0799)。
1.2 吸附等溫線
在環(huán)境化學反應中,最常用的基本的吸附等溫線是Freundlish, Langmuir,BET等溫式,其表達式為:
(1)Freundlish等溫式:CS=KfC1/n
式中,C為吸附質(zhì)的平衡濃度,CS為吸附量,Kf和1/n為待定系數(shù)。
(2) Langmuir等溫式:C/ CS=1/KB+C/B
式中,C為吸附質(zhì)的平衡濃度,CS為吸附量,B為最大吸附量,K為系數(shù)。
(3)BET等溫式:C/CS (C0-C)=1/XmCn+(Cn-1)C/ Xm C0Cn
式中,C為吸附質(zhì)的平衡濃度,CS為吸附量,C0為吸附質(zhì)初始濃度,Xm為單分子層容量,Cn為系數(shù)。
按照上述3種等溫式計算出對硝基苯酚的吸附常數(shù)和相關(guān)系數(shù)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這三類等溫式中,F(xiàn)reundlish等溫式最符合對硝基苯酚的吸附行為,圖3為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等溫線。
Koc相對于Kf比較穩(wěn)定,可用Koc來表征物質(zhì)的疏水性[1]。實驗所用黃河沉積物的OC%==0.81%,將對硝基苯酚的Kf值代入式(1),得到Koc=156.4
1.3 pH值變化對對硝基苯酚吸附的影響
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量在設置的pH范圍內(nèi)隨pH值的變化情況見圖4。結(jié)果表明,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受體系pH值影響較大,吸附量隨pH值的減小而增大。對硝基苯酚是一弱酸性化合物,當體系pH值增加,對硝基苯酚電離為陰離子增多,它與同樣帶負電的沉積物膠體間的排斥將增大,對硝基苯酚在沉積物上的吸附減弱。另外,當pH值降低時,溶液中H+濃度增加,對硝基苯酚的非離子態(tài)所占的比例相對增大,而非離子形態(tài)的對硝基苯酚具有疏水性,從而增加了對硝基苯酚的憎水吸附。
1.4沉積物有機質(zhì)對對硝基苯酚吸附的影響
已有的研究表明,沉積物或土壤對有機污染物的吸附機理主要有分配作用(partition)和表面吸附(adsorption)。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對有機污染物的吸附是溶解分配作用的結(jié)果。
實驗結(jié)果表明,沉積物中的有機質(zhì)去除后,對硝基苯酚在沉積物上的吸附量減小,見圖5。表明沉積物的有機質(zhì)含量是影響對硝基苯酚吸附量大小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溶解分配過程在黃河水體沉積物吸附對硝基苯酚中起重要作用。
2. 結(jié)論
從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的吸附符合一級動力學規(guī)律,F(xiàn)reundlish等溫式能夠很好地描述對硝基苯酚的吸附行為;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受體系pH值影響較大,吸附量隨pH值的減小而增大;沉積物——水體系中離子強度的增加,對硝基苯酚在黃河水體沉積物上的吸附量增加;沉積物有機質(zhì)的溶解分配過程在對硝基苯酚吸附中起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相燦. 沉積物污染化學[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1992.
[2] Chiou C T, et al. Par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 drocarbons o soils and sediments[J]. Environ Sci Technol,1998,32: 264-269.
[3] Thomas C Voice, et al. Sorption of hydrophobic compounds by sed iments, soils and suspended solids-I[J]. Water Res ,1983,17(10): 1433-441.
[4] 王郁,李詠梅,林逢凱,等.黃浦江底泥對多環(huán)芳烴吸附機理的研究 [J].環(huán)境化學,1997,16(1):15-22.
[5]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分析專業(yè)委員會. 土壤常規(guī)分析方法 [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6] Tessier, A, et 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9, 51∶ 844-851.
[7] 司友斌,周靜,王興祥,等. 除草劑芐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J].環(huán) 境科學,2003,24(3):122-125.
[8] 劉興明,劉瑞霞,湯鴻霄,等. 不同染料化合物在河流底泥上的吸 附規(guī)律[J].環(huán)境科學,2002,23(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