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吃河豚,不知魚味”
死亡的威脅無法阻擋美食的魅力,從大禹治水時代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拼死吃河豚”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民間蔚然成風。晉代文學家左思在《吳都賦》中,不但描述了河豚的體型特征,還詳細記錄了民間烹制河豚的方法。到了唐代,河豚更是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宮廷。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曾賜河豚肉給宰相李林甫品嘗,李林甫受寵若驚,感恩不盡。宋代,民間吃河豚之風更盛,尤以江南一帶的河豚菜肴最為有名。元代和明代,江南地區(qū)把河豚奉為食界至尊,明代的宮廷中,甚至有河豚宴。
人們不但吃河豚肉,還吃雄性河豚魚的魚白,認為此物潔白豐腴,入口美妙絕倫。文人們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形容這道美味,聯想到傾國傾城美貌的美女西施,便將其稱之為“西施乳”。宋人薛季宣有《河豚》詩為證:“西施乳嫩可奴酪”,是說其嫩勝于乳酪。蘇軾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有這樣的詩句:“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薄叭锗⒗笾θ兕w”的蘇東坡認為,荔枝的美味沒有其它果品可以與之媲美,只有豐腴潔白的“西施乳”才能與之相媲美。明代大文豪徐渭寫有一首《河豚》詩:“萬事隨評品,諸鱗屬并兼。惟應西子乳,臣妾百無鹽?!鼻宕娙酥苤チ家矊戇^這樣的詩句:“值那一死西施乳,當日坡仙要殉身?!?/p>
現代文壇巨擘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光顧過河豚餐館,有他的一首《無題》詩為證:“故鄉(xiāng)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厄酒食河豚?!?/p>
《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蔡瀾的“死前必吃”清單中寫道:魚的種類無數,但是人一生非試不可的是河豚。當今普遍的是養(yǎng)殖沒有毒的河豚,有人說“無毒不河豚”,吃呀吃呀,你就會追求劇毒的美味。那種甜美,是不能以文字形容,非自己嘗試不可。
而最嗜食河豚的國家是日本,食用河豚在日本也非常盛行,經營河豚的餐館遍布日本列島,僅在東京就有1500多家,領取烹飪河豚許可證的廚師多達5000多名。日本早在江戶時代就已經盛行吃河豚,它成了庶民買不起的高級食用魚。吃河豚火鍋,稱“鐵炮鍋”,因河豚看似炮筒而得名。用魚白泡制的“白子酒”,味美而喻之“西施乳”。河豚魚刺身最能代表河豚魚的原本的味道,由于河豚魚肉較其它魚肉有嚼頭,因此片得很薄擺在一個大盤里,吃時夾2-3片沾內放蔥花和辣味蘿卜泥由柚子汁和醋調制的調料,味道鮮美,冬季河豚生魚片又稱“味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