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桐[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浙江桐鄉(xiāng)314500]
木心作品中的思辨精神
——以散文集《素履之往》為例
⊙ 王小桐[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浙江桐鄉(xiāng)314500]
木心的作品通過一種形式特別的短句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思辨精神。以其散文集《素履之往》為例,從古今形式的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詩意和哲理的融合,以及生活經(jīng)驗與理性哲思的融合四個方面討論了木心的思辨精神。他完美地詮釋了思辨精神是一種不朽的精神
木心 思辨精神 《素履之往》
木心先生的作品大量使用著一類形式特別的短句,有些類似箴言警句,有些是具有詩性的俳句。散文集《素履之往》也不例外。“一飲一啄”一輯中更是將其運用得得體自如,例如“你煽情我煽智”“任何東西進了博物館都有王者相”……這些短句總滲透著一種境界和意味,讀后會覺得無比敬佩與仰慕先生的心智。但文字只是一種外在形式,它所包裹著的內(nèi)核是作者的思維。這種短句體現(xiàn)的正是先生的思辨精神。其思辨精神,可以概括為四個“融合”。
張愛玲在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曾這樣描寫一件衣服:“她穿著一件拽地長袍是最鮮辣的,潮濕的綠氣,沾上什么就染綠了,她略略移動了一步,仿佛她剛才所占有的空氣上便留下了綠跡子。衣服似乎做的太小了,兩邊迸開一寸半的裂縫,用綠緞帶十字交一路絡(luò)起來,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襯裙?!比缃瘢覀兒苌僮x到這種活色生香的字句了。
當今社會,網(wǎng)絡(luò)文學受到青睞,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陸續(xù)面世。隨之而來的卻是文辭、意向和想象力的逐漸消弭。我們在追求新奇語句的同時,丟失了太多傳統(tǒng)文學的韻味。如何把文學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文學有機結(jié)合便成為當下要解決的一大任務(wù)。自五四以來,語言表達形式的選擇就一直為文人們所思考。而木心先生的作品則體現(xiàn)了他追求的是一種自覺、自由、自我的寫作狀態(tài),他有機地把文言文與白話文融合在一起。這不僅表達著他對文學寄予的美好愿望,也體現(xiàn)著他對文體使用的探索與嘗試。
《素履之往》在題目上就為現(xiàn)代白話注入了文言的風雅韻味。書名就出自《易經(jīng)·履卦》:“初九,素履往,無咎?!断蟆吩唬骸芈闹?,獨行愿也?!钡谝惠嬛械臉祟}如“白馬翰如”“巫紛若吉”等也出自《易經(jīng)》。
木心先生作品中的遣詞造句、語段句群,謀篇布局,也都精妙得似乎一分不多、一厘不少。“爬滿薜荔的墻內(nèi)有一番人事”“蹲在潛艇的機械叢里想念牛排之畔的荷蘭芹”。他的作品總是體現(xiàn)著古漢語的諸多特點——詞匯量巨大,喜用生僻字,頻頻用典;但同時它又可以與輕松易讀的白話融為一體,每字每句都顯得服帖順妥,如同一塊塊拼圖的碎片,最終恰如其分地卡在一起。
木心先生似乎在試圖馴服中文,將古代漢語與五四傳統(tǒng)銜接起來。他既力求保留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愛,又盡量融入現(xiàn)代元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使古漢語的韻味與美感得以在時代的潮流中被保留下來,使得他在表達見解時得心應(yīng)手,也為其思辨精神增加了厚度。
相對于木心先生文學語言的“中國性”,他創(chuàng)作的思維則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世界性”。木心先生曾長時間生活在西方,他對中西各國的文學、藝術(shù)等廣泛涉獵。這些促成了他思維中滲透著中外文化的底蘊。木心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中國文化在書法、山水畫、雕刻、工藝、青銅陶瓷器皿等方面的偉大成就時提到,卡夫卡、龐德、梵樂西、克勞臺、博爾赫斯等西方名人,正是為中國文化的美學思維所折服的。這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的書畫、傳統(tǒng)手工技藝,以及藝術(shù)制品、西方的文學、詩歌等都頗有了解。此外,他的作品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的古詩詞、西方的音樂和美術(shù)等都有一番深刻的個人見解。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偏向保守,有著內(nèi)斂之美;“西”則更顯外放,給人一種奔放之美。兩種文化體系雖不同,但無優(yōu)劣之分。而只涉獵一種卻又難免會導致思想的單一。兩種文化對木心先生均有感染,而且絕不只浮于表面,因為木心先生對文學、音樂、美術(shù)等方面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個人獨特的見解。這樣的融合使得他在表達見解時可以展現(xiàn)出寬闊的視野。
縱觀木心先生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中國和西方的人文傳統(tǒng),都保有一種情深卻不失清醒的思辨。他分析不同文體時游刃有余,可以深入到東西文化的種種要害問題?!懊献釉唬骸嬉箽?,我對肖邦一笑?!眴问沁@短短一句,我們就可以看到木心先生的頭腦中不僅對東西方文化有著渾然天成的融合,而且可以把文學與音樂自然融合。
《素履之往》的封面印有這樣的一句話:總覺得詩意和哲理之類,是零碎的、斷續(xù)的、明滅的。可見,這本書用零散的短句始終在表達關(guān)于詩意與哲理的內(nèi)容,并將二者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這一點從木心先生作品中的用句特點可以看出來。在形式上,語言極度精煉,看似不講究對仗押韻,但其實有它自己行文節(jié)奏處流露出的美感,這是他的詩意所在;在內(nèi)容上,精煉語言之下表達了許多他不易言傳的哲學之理??梢哉f,這樣的作品,是肌理之美和靈魂之美的交響樂?!端芈闹分杏醒裕骸鞍谅翘烊坏?,謙遜只在人工?!倍嘀貎?nèi)在用意深藏在這十二字之內(nèi)。首先,他想說每個人天生都是傲慢的,都是高姿態(tài)的;而謙遜的低姿態(tài)則需要經(jīng)后天摸索習的。其次,“只在”二字卻又道出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修得謙遜的良好品德;相反,傲慢則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就表現(xiàn)出來的。另外,這句話還有一種勸誡人們要注意克制傲慢、保持謙遜的意味。
再看這句:“有可耐之俗,有不可耐之俗,可耐而不能耐,迂矣,不可耐而耐之,殆矣?!笔紫人旧眢w現(xiàn)著文言文體,有著內(nèi)在韻律;其次前后對仗,體現(xiàn)了較強的節(jié)奏感。然而,這句話值得品鑒的不僅在于其外在形式,更在乎其所要傳達的哲學意味。通過可耐與不可耐的重復對比使用,精準地表達了作者的個人見解,又留給了讀者思考與回味的余地。
而“一飲一啄”這一輯則從整體的視覺層面體現(xiàn)了木心先生對于詩意與哲理的有機融合。從形式上看,這一輯是一首長詩。細細看來才發(fā)現(xiàn),每一句都是作者在單獨地不斷重復著自己的藝術(shù)觀、生活觀及文學觀??梢哉f,先生用這樣一種巧妙的方式,將散文的“內(nèi)核”裝進了詩歌之“殼”中。因此,讓人覺得意境紛呈,意象跳躍。
木心先生用短小精悍的散文,用類似于尼采斷章式的表達,展露個人的詩意情懷,評論各種見聞與文學藝術(shù)。這樣的形式,比起平常的話語,能夠更為深刻、精辟地表達出木心先生之所想。同時,又因為這種形式的節(jié)奏感,使得字句帶有著靈氣。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干凈利落地劃開一道口子,但卻又不顯得血腥,那些“道理”就這樣巧妙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至于人們能否看到,又能看到幾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木心先生憑借詩意的語句所傳達的哲理都是建立在他個人生活體驗基礎(chǔ)上的理性思考。他從生活經(jīng)驗的某些感性描述中流露著自己對人生、藝術(shù)、宗教、文化等的哲思,從而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領(lǐng)悟。
因此,他作品中對自己生活的所見所聞之敘述,并不是簡單地分享,而是借此傳達其理性哲思。《素履之往》中有這樣一句話:“在西方,下雨了,行人帶傘的便撐傘,無傘的照常地走,沒見有聳肩縮脖子的狼狽相。”乍一看,他只是敘述西方國家生活中的一種現(xiàn)象,但是讀者讀過之后也自會思考:誰會“聳肩縮脖子”?他是在指出雨天兩類人的不同心態(tài),甚至在說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心理姿態(tài)。
可見,哲思喻于生活經(jīng)驗中,有更易于傳達,更易于被人接收的效果。將生活經(jīng)驗與理性哲思有機融合,能夠使其個人的思辨精神更加有力地直抵人心。
“五四”以來形成一種完全割裂的主導邏輯:中西對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對立,文言與白話對立,等等。然而,“民族化”與“西化”未必要分為兩個陣營,時代已經(jīng)證明,只有包容融合,才能生發(fā)出更為壯觀的景致。
我們從木心先生的文章字句中,可以看到與大眾的主導邏輯不同的潛臺詞:民族與世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言與白話,我與他,以及事物之間,應(yīng)該是,也可以是相互融合的關(guān)系。思辨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就是將具有不同特性的二者進行融合;再高妙一些,那就是將已存在的二者融合之后,能夠生成新鮮的視角和內(nèi)涵,形成作者獨特的風格特點。木心先生完美地詮釋了后者;也完美地詮釋了思辨精神是一種不朽的精神。
(本文指導教師:賈改琴)
[1]本文引用木心作品均據(jù)《素履之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不再另注。
作者:王小桐,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20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系浙江傳媒學院“鳳凰行動計劃”科研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