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珂
?
巴爾的摩的希望之鐘
文/吳珂
每年五月,是美國“心理健康關注月(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以提醒大眾重視、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我們很多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會有這么一段時間,或輕或重地經(jīng)歷心理精神上的挑戰(zhàn),甚至患上心理疾病。但因為人們不了解這種心理挑戰(zhàn)與疾病,會害怕,感到羞恥,而不去及時地尋求幫助和治療,從而導致疾病加重,甚至引發(fā)人生悲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和傷害。所以,關注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責任。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 。
五月,這個美麗的季節(jié),美國心理健康協(xié)會(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倡導用以下的方式來關注心理健康。
1.使用“檸檬綠(lime green)”顏色的頭帶、手飾、鞋帶等以表示關注和支持。
2.支持“對心理精神疾患的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活動。實踐證明,通過積極的治療和幫助,70%-90%的患者病情能得以穩(wěn)定,改善或治愈,生活的質(zhì)量也可以提高(People Can and Do Recover or Get Better) 。
3.心理健康歌曲比賽(“My Song Matters”),以增加關注,給以鼓勵和希望。
4.每個心靈都值得關注(“Each Mind Matters”),強調(diào)心理,行為健康的重要性。
5.組織各種有關心理健康的活動,并通過媒體傳播出去。
6.我并不孤單(“Millions Like Me”)。自制文字資料、圖片或視頻,介紹自己的心理歷程,發(fā)布到各個社交網(wǎng)站,讓有共同經(jīng)歷的人認識到自己并不孤單羞恥,因為有很多人像自己一樣。
7.鼓勵盡早溝通求助(“Honest Conversations Can Change Lives”)。如果感覺心理不適,要像對待身體不適一樣,盡早與人交流、求醫(yī)、求助。據(jù)統(tǒng)計,心理疾病患者從其開始有癥狀到得到救治,大約需要6-8年的時間,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情何以堪,要承受這么長久的痛苦?
今年的主題是:分享對心理疾病的體驗,讓更多的人了解心理疾病的癥狀和過程。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經(jīng)歷,是改變對心理疾病的歧視、消極態(tài)度和錯誤認識的關鍵。
追求健康與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力。作為這紛繁社會的一員,有時會壓力重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與煩擾,需要疏導、幫助、支持與治療。即使發(fā)展到有心理疾病,也如生理的病痛一般,是可以治療的。例如,抑郁癥最黑暗的一面就是自殺,但如心肌梗塞,如果得到及時合適的治療,跨過這個坎,心臟會繼續(xù)跳動,抑郁的心靈也會快樂起來?,F(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到心理困惑與疾病的產(chǎn)生,是有生理基礎的,這可以是因為大腦的某些部位或受了傷,或化學物質(zhì)不平衡,生理代謝和功能紊亂了,因而引起情緒及行為上的問題。
這些是不應該用“性格缺陷”“不良性格”“意志力薄弱”“心理扭曲”“行為怪異”“走火入魔”“弱者”“怪人”“見鬼了”“著魔了”,甚至“病態(tài)”“神經(jīng)病”“瘋子”等等可怕負面的詞語來形容或描述的。這既傷害自尊心,更傷害能夠改善治療的信心,是對人性的摧殘。不就是生個病嗎?這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怎么就延伸到整個的生命,侮辱上這整個人的人格和人品了呢?眾所周知, 很多優(yōu)秀的人,甚至杰出的人,都有心理疾患的時候,甚至自殺。他們的人格、人品比我們差嗎?可能因為過去對心理精神領域不太了解的原因,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讓我們的社會經(jīng)常會歧視和害怕有心理或情緒疾患的人。因為不被理解與接納,或者對此種疾患不甚了解,我們會為自己心理精神上的不健康感到羞恥恐慌害怕,自卑自閉,更談不上尋求幫助與治療了。為什么我們可以接受心肌梗塞和癌癥,卻不能容忍焦躁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呢? 為什么我們頭痛腳痛時會去看醫(yī)生,心痛到要自殺時卻沒有想到或因為不知或羞恥而沒有尋求幫助和治療?心理疾患尤如身體疾病,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因為遺傳與生理結構上天生的缺陷,再加上生活習慣和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就像我們不能選擇甚至不能控制是否患上糖尿病或癌癥一樣,患上心理疾病不是病人的錯或選擇,沒有什么值得羞恥和歧視的。另外,可能能夠?qū)で笥行椭馁Y源也太少了。如果說我們害怕心理精神疾病,覺得危險,難以控制,那就更不能聽之任之、歧視惡化,更要面對、重視、提倡對心理疾病的了解和尊重,早期診治,早期預防,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小病拖成大病,直到控制不住釀成大禍。
其實,關注心靈與關注身體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否則,怎么有動力去面對及享受人生?最新的研究指出,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的健康。因為當病人不再抑郁或抑郁的癥狀減輕后,他會更加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因而會更關注健康飲食、鍛煉身體等,并更積極地需求幫助和治療。讓人高興與振奮的是,現(xiàn)代醫(yī)學及心理精神科學的發(fā)展,向我們證明,我們可以改變與促進大腦的功能與平衡。心靈的困惑,壓力與痛苦是可以改善及治療的。雖然疏導與治療的方法與身體疾病有所不同,所謂“心病還得心藥治”,需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思想與思維方式,由此改變情緒與行為,從而改變?nèi)松?。同時,結合適當?shù)乃幬镏委?,尤其對中度和重癥心理疾病患者,是可以幫助人們恢復心態(tài)平和,或促進心理康復的。雖然需要勇氣,需要努力,甚至是長時間的努力,同時病情也會有挫折與反復(就像人生會感冒很多次一樣),但只要堅持加耐心,一步一步來,不要放棄,不知不覺中,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會成為習慣。這也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如果你或你的至親好友認為你的心理疾患已經(jīng)影響到你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你應該盡快尋求幫助,尤其是心理醫(yī)生或精神科醫(yī)生的診治。過去,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包括用鐵鏈拴住他們的手腳。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對生理心理病變機理的更多了解和認識,以及社會群體及政府部門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支持,這種殘酷的治療方法在美國得以終止。1953年4月13日,在巴爾的摩,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協(xié)會把收集到的這些鐵鏈熔鑄成一口“希望之鐘(the mental health bell)”。讓我們Ring the bell,定期敲響這口大鐘,以紀念過去精神病患者的苦難,同時可以更好地提升治療預防心理疾患的信心。讓我們利用所有的機會,來面對、了解、學習、傳播心理健康,同情、尊重、支持、理解、幫助、保護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做一個mental health advocate (心理健康促進者)。
作者單位/美國華人執(zhí)業(yè)醫(yī)師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