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功 杜軍利 黃保宏等
摘 要:昆蟲學是動植物檢疫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該文根據動植物檢疫專業(yè)的特色和昆蟲學的課程特點,從教材的選取,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教學手段的配合,教學方法的運用,考核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鍛煉了學生的細致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動植物檢疫專業(yè);昆蟲學;教學改革;過程性考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2-0146-03
Course Reform of Entomology for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Specialty
Wu Degong et al.
(Agriculture College,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Anhui,Fengyang,2331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Entomology courses for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specialties,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ans,th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methods of improvement,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Practice improved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itiative,and built up the students' obser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specialties;Entomology;Teaching reform;Process assessment
動植物檢疫專業(yè)是安徽科技學院近年來開設的一個新專業(yè),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設置以動物檢疫方向為主的新專業(yè)?!独ハx學》是本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本課程在動植物檢疫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與在其他非植保專業(yè)(如農學、種子、園藝、園林等)的重要性不同,在農學、種子、園藝、園林等專業(yè)中昆蟲學往往作為一門選修課,而在動植物檢疫專業(yè)中是必修課。但在學習的課程內容方面不如植保專業(yè)的《昆蟲學》豐富,學時設置中也沒有植保專業(yè)的學時多。如何在較少的學時內教授學生豐富的昆蟲學知識,達到動植物檢疫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是昆蟲學授課教師需要探索的一個課題。筆者從2013年開始擔任動植物檢疫專業(yè)的昆蟲學課程授課教師,經過4a時間的摸索,有一些心得體會,在這里與同仁分享。
《昆蟲學》是研究昆蟲的內、外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生理機制、生物學特性、主要類群及農業(yè)主要害蟲的分布、危害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預測預報和防治措施的一門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動植物檢疫專業(yè)的《昆蟲學》在教學中有2個特點:一是課程內容多。既包含昆蟲學基礎知識,又包含農業(yè)害蟲知識。同樣的《昆蟲學》在植保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課程設置中分為2門課程《普通昆蟲學》和《農業(yè)昆蟲學》來學習;二是學時少。《昆蟲學》是動植物檢疫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總學時54學時,其中理論課34學時,實驗課20學時,而植保專業(yè)的昆蟲學總學時144學時,理論課82學時,實驗課60學時。相對于植保專業(yè)的《昆蟲學》學時,動植物檢疫專業(yè)的《昆蟲學》學時少了很多,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標準并未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作者進行了以下5個方面的教學改革,以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
1 精選教材
選擇什么樣的教材可以滿足動植物檢疫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是《昆蟲學》授課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教材是連接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也是理論知識的重要載體,教材選擇是否合適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質量和學生學習知識的效果,選擇恰當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學成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基本保證[1-3]。選擇教材的要求以實用為根本、夠用為尺度,內容精煉和全面為基準。作者對比了目前在高?!独ハx學》教學中使用較多的幾本教材,從中選取了袁峰主編的《農業(yè)昆蟲學》(第四版)。這本教材內容包括2篇:第一篇是總論,由昆蟲的形態(tài)學、生物學、生理學、分類學、預測預報學和防治原理學組成;第二篇是農作物害蟲,由地下害蟲、多食性害蟲、水稻害蟲、小麥害蟲、禾谷類雜糧害蟲、薯類害蟲、棉花害蟲、油料作物害蟲、煙草害蟲、儲量害蟲、要用植物害蟲組成。這本教材既有普通昆蟲學的內容(昆蟲學的基礎內容),也有農業(yè)昆蟲學的內容(昆蟲學的應用),內容非常精煉和全面,很好的滿足了動植物檢疫專業(yè)學時較少,人才培養(yǎng)要求較高的需求。
2 優(yōu)化教學內容,重點突出
袁峰主編的《農業(yè)昆蟲學》(第四版)共有16章內容,動植物檢疫專業(yè)的理論學時只有34學時,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把所有的內容不分輕重都在課堂上講授,也沒有必要這樣做。作者從中優(yōu)選出10章重要的內容作為講授,包括昆蟲的形態(tài)學(6學時)、生物學(5學時)、分類學(3學時)、預測預報學(2學時)、防治原理(2學時)、地下害蟲(3學時)、水稻害蟲(5學時)、小麥害蟲(3學時)、禾谷類雜糧害蟲(2學時)、棉花害蟲(3學時),其余章節(jié)作為學生的自學內容,在課外自主學習。由于昆蟲的形態(tài)學和和生物學是學生認識昆蟲形態(tài)特征和生物學特性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昆蟲的形態(tài)特點,才能區(qū)分出動物界中哪些屬于昆蟲,哪些不屬于昆蟲,哪些屬于廣義的昆蟲,哪些屬于狹義的昆蟲,廣義的昆蟲與狹義的昆蟲有什么區(qū)別;掌握了昆蟲的生物學習性,才能很好的理解動物界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昆蟲,它一生不是簡單的一種變化,而是豐富的萬千變化。所以這2章內容是學習《昆蟲學》課程中最重要的基礎,把它們的學時分配為11個學時,占總學時約1/3。農作物害蟲中選取了種植面積較廣,經濟重要性較高的四大類糧食作物害蟲來講解,既突出重點,又節(jié)省學時。
3 教學手段的配合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教學手段經歷了語言、文字、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5個使用階段。教學手段從時間上分為2種:即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1本書、1支粉筆、1塊黑板、幾副掛圖、幾塊模具、幾個標本等。現代教學手段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幻燈機、投影儀、VCD、DVD、電腦、網絡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學工具應用于教學。隨著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學校教學中,由于其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交互性、高效性等優(yōu)勢,迅速被廣泛應用,幾乎取代了傳統教學手段[4-5]。在現在的教學中很多老師覺得使用多媒體教學,非常方便、快捷、省事,一門課程的教學從頭到尾都在使用多媒體,學生在開始的時候還覺得新奇、有趣,時間久了就產生了視覺疲勞,而且多媒體課件的信息量過大,重點不突出,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學習壓力?,F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各有優(yōu)勢,也各有不足?,F代教學手段運用中的缺點,往往是傳統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所在,而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之處也常是現代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存在著有益的優(yōu)勢互補。因此在《昆蟲學》實際教學中,要靈活運用于教學手段。根據《昆蟲學》的課程特點和教材特點,實現具體教學目標的需要,在同一課時或同一章節(jié)的不同課時中,可以只用一種教學手段,如傳統教學手段,或現代教學手段;也可以以一種教學手段為主,輔之以其它教學手段,也可以2種教學手段同時交替使用,不分先后主次。如《昆蟲學》的第一章內容是昆蟲的形態(tài)學,要想讓學生掌握昆蟲綱的特征,需要提供大量的昆蟲圖片,讓學生通過對每種昆蟲的形態(tài)觀察,從中總結出昆蟲綱共同的特征。由于昆蟲綱屬于動物界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部分特征與節(jié)肢動物門其他綱(如蛛形綱、唇足綱、多足綱、甲殼綱等)的形態(tài)特征相近,區(qū)分比較困難,所以也需要提供節(jié)肢動物門中其他綱物種的圖片,讓同學們總結其他綱的形態(tài)特征,及昆蟲綱與其他綱的區(qū)別特征。學生通過觀看大量的圖片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昆蟲綱的特征,實現了本章的教學目標?,F代教學手段正是具備可以提供大量圖片信息的功能,因此在講授這一章時采用這一種教學手段就可以了。第二章是昆蟲的生物學,這章內容既需要提供圖片來展示昆蟲一生中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特征的發(fā)展變化,也需要老師詳細講解昆蟲的習性如休眠和滯育的區(qū)別,因此這章的講授要以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交替使用。通過分析《昆蟲學》每一章節(jié)的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 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教學方法中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即老師的教和同學的學,教與學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目前在高校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式、啟發(fā)式、討論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動式、翻轉課堂式、學導式、自學輔導式、網上助學式和合作式等教學方法[6-7]。
以上方法都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但要想取得好的教學結果,教師要根據《昆蟲學》的課程內容和形式選取與之相適應的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如果教學方法運用不當,就會事倍功半,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認真研究課堂教學中多種方法之間的配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昆蟲學》第二章為例分析如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第二章是昆蟲的生物學,主要學習昆蟲的繁殖方式、個體發(fā)育和變態(tài)、昆蟲的世代、休眠和滯育、昆蟲的習性,這一章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例如昆蟲的繁殖方式,除了兩性生殖學生在生活中有所了解,其余繁殖方式(孤雌生殖、卵胎生、幼體生殖、多胚生殖)學生在生活中很少知道;再如昆蟲的個體發(fā)育與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的發(fā)育有天壤之別,小動物的發(fā)育在外部形態(tài)上沒有大的區(qū)別,只是大小上在逐漸變化,而昆蟲中部分個體發(fā)育在不同階段差別很大,很多人都知道蝴蝶是由毛毛蟲蛻變過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蝴蝶和毛毛蟲之間還有蛹這個階段。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知識,首先要選用自學式(利用網絡和教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在課堂上用講授式+啟發(fā)式+討論式+案例式的混合教學法,課后用探究式+合作式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加強,這幾種教學方法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學生較好的掌握所學知識。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5.1 課程考核中存在的問題 以往課程考核的方式是期末考試成績(80%)+實驗課成績(20%)或期末考試成績(80%)+實驗課成績(10%)+平時考勤成績(10%)。這種考核方式基本是期末的理論考試成績決定是否能過關,結果造成學生輕實踐重理論,輕平時的學習,靠考前2周的突擊學習來通過考試,并認為考試通過了就萬事大吉了,以至于學生考完這門課程之后,就把知識全還給老師了,這正是造成當今教育中出現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現象的重要原因。如何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來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在《昆蟲學》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以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期末考試成績(50%)+平時過程性考核(50%)。期末考試是常用的考核方式,在這里就不多講,重點介紹過程性考核。
5.2 過程性考核的作用 過程性考核是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為及時掌握課程學習的效果,及時反饋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教學計劃、教案不斷完善,以便實現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而進行的考核。過程性評價適合學生學習心里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許多教師的青睞。過程性評價的教學方式及評價方式均體現學生為主體,評價結果不僅僅從成績,更多從學生的獲取知識能力、技能的掌握等來考查。過程性考核是強化素質教育,加強教學過程性管理,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內涵建設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8-9]。
5.3 過程性考核的內容 考核內容的設計是過程性考核的核心,考核內容要體現公平性、標準性和可操作性。筆者按照《昆蟲學》課程的特點,對該課程教學分成5個方面進行考核:課前預習(5%)+課堂隨機考查(10%)+課后測試(15%)+考勤(5%)+實驗技能(15%)。開課后,向學生介紹課程的任務和考核方式。由于過程性考核是隨課堂教學同步進行的,既加強了課堂互動,又增加了學習效果。在每一次上課的過程中,檢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的情況,分析出現的問題。在考評的整個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過程考核的作用,建立一個科學的有益于學生個性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提高的考試方式。
參考文獻
[1]武德功,杜軍利,王波,等.《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04):150-151.
[2]段海明.園藝類專業(yè)《植物保護通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2,131.
[3]王國昌,呂文彥,王運兵,等.提高農業(yè)昆蟲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探索[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4):111-113.
[4]代靜亞,童素霞.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比較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09,27(5):104-105.
[5]聶文玉.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優(yōu)劣之比較及互補之策略[EB/OL].http://www.jxteacher.com/xyszymf/column20654/b16ccb5-b288-4bc9-900c-56f3af73d6d5.html,2012-5-5.
[6]孫俊麗.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初探[J].徐州高等師范學校,2015,165.
[7]方 華,童新海,陸溪平,等.案例式教學方法初探[J].科教導刊,2015年12月(下):117-118.
[8]石曉梅.淺談過程性考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154-155.
[9]魏芳波,楊濤.高職院校過程性考核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3(6):127-129.
(責編:徐煥斗)